湖北恩施南方马铃薯大会上展出的马铃薯及加工产品。(资料图片)
数百年来,土豆一直是我国百姓餐桌上的家常菜肴。农业部日前正式发布 《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将马铃薯作为主粮产品进行产业化开发,马铃薯将成为小麦、稻谷、玉米三大主粮品种之后的我国第四大主粮品种。
该《意见》提出,到2020年,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到1亿亩以上,适宜主食加工的品种种植比例达到30%,主食消费占马铃薯总消费量的30%。
土豆将由“菜”变“粮”
马铃薯,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土豆,在我国有着400多年的种植历史,长期被归于蔬菜副食的队列,日常食物中,它通常是“菜”,而不是“饭”。
目前,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8000多万亩,年产约9000万吨,是75%以上国家级贫困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中国农科院等部门举办的马铃薯主粮化发展战略研讨会这样解释马铃薯主粮化的内涵:就是用马铃薯加工成适合中国人消费习惯的馒头、面条、米粉等主食产品,实现目前马铃薯由副食消费向主食消费转变、由原料产品向产业化系列制成品转变、由温饱消费向营养健康消费转变,作为我国三大谷物的补充,逐渐成为继玉米、水稻、小麦之后第四大主粮作物。
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华中农业大学教授谢从华表示,让马铃薯成为主粮,将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更多保障,还能让人们吃得更健康。他介绍说,马铃薯除了适应性强、耐饥饱外,相比其他任何粮食作物,营养也更为全面、均衡,它含有人体所需要的18种氨基酸以及大量纤维素和微量元素,脂肪含量几乎为零,有利于人们控制体重以及预防高血压、高胆固醇、糖尿病等。
“把土豆当饭吃的那一天不会太远。”不过,谢从华认为,土豆主粮化无法撼动传统主粮地位,“小麦、水稻等能提供人体所需的淀粉,而土豆中淀粉含量低得多,因此,土豆地位的提升,并不意味着取代传统主食。”
不与三大谷物抢水争地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曾衍德23日在解读该《意见》时称,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不与三大谷物抢水争地,将充分利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西南丘陵山区、南方冬闲田的耕地和光温水资源,因地制宜扩大马铃薯生产。
近年来,湖北省大力推广利用冬闲田、滩涂地扩大种植马铃薯,年种植面积接近400万亩。2014年,全省人均土豆占有量为39.7公斤,接近40公斤的世界平均水平。
去年7月,农业部在湖北等9省、区、市开展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补助试点项目,湖北六家企业获得500万元资金补助,开展马铃薯为主食的周边产品和产业开发。现在武汉的马铃薯热干面、紫薯休闲食品,荆门的马铃薯面包、馒头,已经走上百姓餐桌。
为加大对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湖北省级财政每年拿出2000万元,用于支持马铃薯科研、种薯基地建设和系列产品开发,对此,湖北省农业厅厅长戴贵洲认为,马铃薯主粮化有助于改善和丰富人们的膳食结构、促进均衡营养和健康消费,也能够进一步挖掘粮食生产潜力,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利、农业增效“三赢”。
曾衍德介绍,从2013年开始,农业部就组织开展马铃薯主食产品开发的研究,目前,马铃薯产业开发已稳健起步。科技创新已有一批成果,主食产品已有一批投入市场,主体培育已有一批好的企业,市场开拓已有一批潜在群体。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马铃薯主粮化涉及科研、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多环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马铃薯产业开发还面临一些困难,如全粉加工环节的技术创新、育种创新等,尤其是适宜主食加工的马铃薯品种选育工作亟待加强。
据了解,目前,全国已初步筛选出10多个适宜主食加工的马铃薯新品种,仅华中农业大学谢从华马铃薯科研团队已经研制出了早熟马铃薯、富含花青素马铃薯、加工专用马铃薯等多个品种。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所成功将馒头、面条、米粉等传统大众型主食产品中的马铃薯粉占比由10%提高至70%、45%、55%。
文汇报驻鄂记者 钱忠军 通讯员 胡敏 (本报武汉2月26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