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
知道会火爆,但没人想到丙申猴年春节票房竟会火爆至斯———年初一至初七单日票房分别为6.64亿元、5.24亿元、5.07亿元、4.71亿元、4.49亿元、4.27亿元、5.75亿元,任意一天票房都超过了2015年单日票房最高纪录。猴年的前7天内地总票房36.17亿元,票房金额比去年同期上涨67.1%,累计观影人次增幅高达78.24%。
眼见数据日日新,清华大学尹鸿教授对于内地影市大势又生几分笃信,“中国电影已连续13年高速增长,这在全球独树一帜。近10年,全球电影市场年增幅最多5%,而中国保持着35%以上的年均增速,2015年更是达到49%。”在他看来,中国电影市场在2年内全球登顶并非痴人说梦,“制作与消费双繁荣,这是中国电影产业改革的成果。”
热闹中的清醒自然也在学界产生另一种声音,有学者提醒:观众同市场共成长,只有“跑赢”了观众,比大部分观众更“高明”,中国电影才能有长久的发展。上海大学聂伟教授亦有相似观点,“中国电影应在增长的抛物线抵达顶点之前未雨绸缪,将发力点从观众的需求逐步转向制作方的精品供给上。”
春节档渐成国产影片天下,文化亲近感赢得观众缘
比票房节节高更让人振奋的是,春节档力拔山川的均为国产片。《美人鱼》 《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 《澳门风云3》3部猴年新片堪称春节档三大引擎。相比2006年 《金刚》 与 《霍元甲》掰手腕,2010年 《阿凡达》 摘下春节档冠军,2014年 《冰雪奇缘》 占大盘大头,近两年的春节档蛋糕几乎全被国产片瓜分。回望过去7天内地影市,仅有动画电影 《鼠来宝4》 代表进口片取走区区百万元票房。
春节档渐成国产影片的天下,实为近年国产片份额提升的一道缩影。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数据,2015年共有47部国产电影票房过亿元,这意味着几乎每周就有一部亿元国产片诞生。2016年刚开年,国产电影“亿元俱乐部”又添8位新成员。相比之下,2015年的进口大片中,除了 《速度与激情7》 这一特例,好莱坞寄予厚望并在全球所向披靡的一大批影片在进入中国后,也就仅仅五六亿元票房规模,与市场的整体容量增长实难相符。
国产片屡有奇迹,进口片略显式微,尹鸿将之归结为观众半径的扩大。“过去的电影市场由大都市白领决定,他们影响一部电影的趣味、品格与票房效果。”他说,这两年情势陡转,3亿被电影圈称为“小镇青年”的观众日渐掌握电影话语权。“观影习惯来自文化背景,小镇青年绝大多数看电视剧长大,观影经验欠缺。”在尹鸿看来,如果说院线建设为三四五线城市的票房增长提供了硬件基石,那么一批令小镇青年获得文化亲近感的影片则是票房高企的内在因素,亦是进口片没能分享市场扩容红利的一大缘由。
“观众是识货的,目前电影不足以满足公众的消费需求”
国产电影的繁荣已无需赘言。但不少学者看到了繁荣背后的矛盾,而这将成为电影产业持续繁荣的阻梗。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提出,眼下国产电影的产能惊人,但精品供给不足,“观众是识货的,目前的精品电影并不足以满足公众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
以春节期间的“三大爆款”为例,有评论认为,《澳门风云3》 全靠明星与前作余韵撑场面,《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 在特效之外乏善可陈,这两部在豆瓣上的评分依次为4.1分和5.9分。就连票房冠军 《美人鱼》 的评价也多为“有诚意,少亮点”,豆瓣评分7.4分。有影评人认为,影评与票房的正相关性越来越小,从侧面佐证,写影评的多为观影经验丰富的“精英观众”,而买票入场的则是缺少实战经验的“普通观众”。在专业人士眼里,无论是去年的《捉妖记》 《大圣归来》 《寻龙诀》,还是眼下的春节大热影片都有明显的短板,例如流连于想象的蜗居,所述故事大都限于池水风波,甚至带有逃离现实的色彩。这些影片票房再大,也无法承载“大剧情电影”的文化担当。
观众会成长,经验能累加,中国电影固然还有3至5年的时间能享受观众群快速成长带来的市场利好,可中国电影市场增长并非无极限。聂伟认为:“国产电影若一味沉醉于跟随观影需求,借此推高票房成绩,或将在一段时间的繁荣后遭遇危机。”相比观众偏好,电影的工业模式、技术硬件和叙事观念等方面都应当有3至5年前置性。国产电影只有在观众之前起跑,才不至于被观众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