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碟中谍5:神秘国度》以8.7亿元成为9-10月国内最火爆的引进片。图为观众在影院里排队购票。 图/CFP
■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
根据国家电影专项资金办公室数据,截至12月3日,2015年全国上映电影328部,累计票房突破400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47.4%,其中,59.2%的票房由国产影片所创造。
400亿元是个什么概念?2010年,中国电影全年票房首过100亿元;随后,增长到200亿元用了3年;到2014年年底,全国电影年度票房为296.39亿元,占全球票房总量13%,同时,2014年的电影票房增比是同年国内GDP增速的4.9倍。而2015年的数字还不止于此,中国电影还有12月贺岁档这个“彩蛋”没有释放。业内预计,今年12月票房预估30亿元左右。如此,今年的中国电影票房比去年增长大致为43%,是2010年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
400亿元,约合62.5亿美元,距离美国保持的每年100多亿美元票房,中国显然又近了一步。业内人士指出,身为全球第二大票仓,中国已是不折不扣的票房大国,也是全世界年增长最快的电影市场。甚至有专家预测,到“十三五”末期,中国票房有望成为世界第一。跻身票房大国,我们做对了什么?又有哪些经验可以复制?
坚持市场化改革,电影票房12年增长40倍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不可能脱离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土壤而独立成就。”清华大学影视研究学院教授尹鸿认为,与国家改革开放同行,坚持市场化改革道路,是中国电影如今急速增长的一个大前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经历了几轮改革。其中,发端自2003年的产业化改革,是真正推动中国电影产业转型升级的推手。“产业化改革的一条经验,就是牢固树立了国有和民营一视同仁的思想,使电影从过去相对封闭、保守的行业变成了一个向全社会开放的行业,调动了多方积极性。”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毛羽说。
根据国家电影专资办数据,华谊兄弟、光线传媒、乐视影业、万达影视和博纳影业目前为国内五大民营电影制作公司。逐个分析其业务版图的发展路线就会发现:华谊兄弟在音乐、演艺、游戏、文化旅游等多元化娱乐帝国的打造上牛刀小试;乐视影业专注于线上服务运营;光线传媒瞄准“游戏+影视”的方向,主攻实景娱乐市场;万达影视和博纳影业则利用院线优势倒挂衍生消费。“不难看出,因为产业化改革,民营企业才得以入局分一杯羹。但同时,产业本身是最大受益者,民营入局充分发挥了鲶鱼效应,激活产业内部。”知名青年影评人虞昕分析。对内,让“国家队”与“雇佣军”同场竞技,向外,则将橄榄枝抛向更多的海外影片--给予香港电影内地片待遇,引进片比例逐年提升,在中韩电影贸易协定的框架下加大中韩合拍片的进程等等,这些既是中国电影市场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不断前行的脚印,亦是海外影视精品倒逼中国电影产业自强的动力。
在产业改革的正确道路上,中国内地大银幕从2003年不足2000块到现在接近3.1万块,影院数量从1000余家到超过6200家,年度观影人次从7000万到11.3亿,年度票房从10亿元到400多亿元……电影票房12年增长40倍的背后,何尝不是产业化改革的蜿蜒长路?
抓住“互联网+”,电影生产新理念成价值风口
今日的400亿元并非一蹴而就,早在去年初,中国电影票房的高速发展就引起业内外关注。一个被反复提及的观点是,影院与大银幕的建设是票房增长的硬基础。
“已经养成固定去影院看电影这一消费习惯的观众,是目前中国电影票房的中流砥柱。”尹鸿认为,“曾几何时,看电影是典型的都市生活方式,而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在硬件建设逐日向三四线城市倾斜、影院布局逐渐下沉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二线及以下城市的青年成为观影的生力军。”根据艺恩网发布的《小镇青年白皮书》,2011年至2015年前三季度,一线城市观影人次份额从25%下降到18%,二线及以下城市的这一数据由75%上升到82%。另外,无线城市的观影人次份额已达17%,即将超越一线城市。相比“银幕数决定观影人次”这一“旧现象”,近两年倚靠“互联网+”成长起来的电影生产新理念,才是既让人兴奋,也需要业界更多观察的动向。从某种程度而言,这是400亿元最具价值的风口。“'互联网+'首先'+'的是电影。”今年夏天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张宏森的一句话,揭开中国电影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密码。
在“互联网+”、大数据、IP热的概念推动下,腾讯、阿里、百度等互联网公司相继进军并深耕电影领域,一批新的电影企业、电影基金成立。《捉妖记》《夏洛特烦恼》等热门影片纷纷引入互联网平台加盟;《十万个冷笑话》《大圣归来》等启用众筹模式募资;而在影院布局的基础上,几乎所有的实体影院都实现了在线购票,今年6月发布的《中国电影产业报告》指出,2015年第一季度线上购票占比首次超越线下购票。从产业前端到终端,改革与“互联网+”成为重要关键词,这些频繁新动作亦使得电影成为最先享受到互联网福利的产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