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大畏近照。
近日,记者来到中国美协副主席、上海市文联主席施大畏的画室,只见高高的墙壁前悬挂着巨大的画纸,施大畏手执木炭条,攀在楼梯凳上创作。这幅叫《共工怒触不周山》的作品高4.3米,表现的是中国传统神话故事题材。施大畏说,一个民族的文化需要寻根问源,寻根可以重拾自信,问源可以凝聚力量。通过中国神话故事的系列创作,梳理中华文明的起源,用作品向更多人讲好中国故事。
谈到“十三五”规划建议,施大畏表示深受鼓舞,又倍感压力。他说:“我们要用自己的创作反映时代的脉搏和人民的心声,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对于美术工作者来说任重道远。”
记者:近日公布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明晰了“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目标,提出“扶持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繁荣发展文学艺术”等建议。在你看来,下一个五年,我们的美术创作该往哪里走?
施大畏:“十三五”规划建议我仔仔细细地读了,规划提出: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我想,我们的文化也需要与之相匹配。
这段时间热映的影片《小王子》给了我一些启示。这个故事的核心不就是爱与责任吗?小狐狸告诉小王子,你爱玫瑰,就回到她的身边,对她负责。人是离不开爱的,有了爱就有了责任。我们的美术创作也是这样。爱有多大,对社会的担当就有多大。我们只是普通群众中的一员,应该不忘初心,不忘手中所掌握的技能是党和人民交给自己的。用艺术为人民服务,回报社会,这是艺术工作者的信仰。
记者:美术创作中,艺术工作者应该如何体现对于人民的爱?如何让自己的作品拥有与老百姓相通的温度?
施大畏:对生活的认知即是爱人民的表现。采采风、写写生、画画肖像?这些还不够,这种认知应该是能够穿透生命的,细碎、真切、鲜活。
2011年,西藏亚东海拔5000米边境地区的一位战士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十多年处于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这位战士的牙齿甚至内脏都深受损害,但他仍淡然、平静地驻守在哨岗。当时我的眼泪就夺眶而出了。身为艺术家,我们的能量太有限了,对于这位战士,可能帮不上什么忙,但我将那份感触定格在了心里。大概这就是爱吧,渐渐地,这种关爱会变成一种责任,化作日后创作中的情感冲动。前几年在东海大桥施工现场不期而遇的一处细节,也曾给我带来别样的触动:茫茫海上,风狂浪大,一个桥墩就是一处偌大的工作平台,但在那里的一辆翻斗车上竟然有一盆花,朵朵红花挂在翠绿的叶子间很是醒目,当时有一位工人走过,仔细拿起矿泉水瓶给花浇起水来,这似乎寄托着工人们的浪漫以及对美的向往。这才是生活!
反观今天的美术创作,为什么不少作品流于概念化、脸谱化?我觉得还是艺术家对生活的认知不够透彻,对人民的爱不够真切,对社会的担当不够自觉,从事艺术创作,追求名利的匆匆脚步,请等一等灵魂的回归、沉淀。把个人情怀融入到时代的情怀、社会的情怀中去,内心会充实,胸怀会开阔,作品才会有温度。
记者:前不久告一段落的上海历史文脉美术创作工程,应该就是胸怀开阔、富有温度的美术创作。5年间总计100幅以图像撰写历史的优秀作品,为上海这座城市留下一笔十分可观又无可估量的文化财富,作为常设展亮相中华艺术宫时吸引了很多观众驻足观赏。接下来,上海美术界还将有怎样的创作计划?
施大畏:“时代风采”上海现实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刚刚启动,计划用3年时间,创作100幅美术精品,聚焦平凡人的故事,书写当代人的情怀。无论“历史文脉”还是“时代风采”,都是人民需要的美术创作。它们是历史的回顾、当下的展现,也是未来的憧憬,无一不在用对人民的爱传递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当代文化人的责任担当。
我认为艺术家是做梦的人。只关心画作能卖多少钱,这样的梦太小了!我们要做更大更远的梦、民族的梦、社会的梦,用这样的梦去感染更多的人,让它变成一股凝聚人心的合力。“十三五”规划建议不是提出了“共享”的理念吗?我想,文化共享,重要的不是老百姓共享文化资源,到电影院看电影,到剧院看戏,到美术馆看展览,而是文艺作品在保持“阳春白雪”艺术高度的同时,打通大众的审美渠道,能够让老百姓在看过之后引发情感共鸣,提升文化素养,呼应社会对于核心价值观的需求。
文汇报记者 范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