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医院小儿血液肿瘤科医生袁晓军写给已逝患儿的一封信被朋友圈广为转发。澎湃新闻记者 雍凯 图
“即使当时化疗反应再难受,你都会欣喜地叫我‘袁阿姨’并报以虚弱的笑容;更无法忘记上一次超强化疗后,你对我说:袁阿姨,下次的化疗可不可以不要这么强……我当时强忍着眼泪答应你以后不会这么厉害了。”
这是一封寄往天国的信,是上海新华医院儿科医生袁晓军写给因癌症离世的浙江患儿东东的。
连日来,这封信在微信朋友圈广泛传播,不仅引起医学界同行的关注,更为当下紧张的医患关系带来一丝温情。
新华医院小儿血液肿瘤科医生袁晓军。澎湃新闻记者 雍凯 图
8月10日,袁晓军向澎湃新闻强调,“在东东的治疗过程中,我们最应该感谢的是他父母的信任,才有3年的治疗和奇迹。”
一名医院管理人员对患儿表示惋惜的同时也指出, 急诊、小儿血液肿瘤科等往往以接受危重患儿为主,常常是医患矛盾聚集地,部分家属对医生的希望是“看病只允许成功不允许失败”,但医学终究不是万能的。
患儿治疗3年后不幸离世
2015年8月7日10点半,在经过多种手段治疗3年后,来自浙江年仅16周岁的神经母细胞瘤患儿东东因出现并发症而不幸离世,在场医务人员都为这名勇敢与病魔斗争的男孩落下眼泪。
据袁晓军透露,2012年7月10日,13周岁的东东因腹痛一周在外省某医院进行肿瘤探查手术,被预言仅剩下两三个月的生命,而转入新华医院小儿血液肿瘤科,经肿块病理核实被诊断为“神经母细胞瘤”,因已出现骨髓和多处骨骼转移,确定为IV期极高危组。
“当时已经无法进行手术,希望通过化疗让肿瘤缩小后再行择期手术。但不幸的是,在经历了2个多月的标准方案化疗后,肿瘤仍然‘纹丝不动’,这表明出现了严重的耐药。”
袁晓军说,神经母细胞瘤是儿童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通常发病年龄越大治疗效果也越差。有资料显示,神经母细胞瘤约占儿童肿瘤发病率的6%~10%,但其死亡率却占所有儿童肿瘤相关性死亡的15%。东东在入院后,完全采用的是个体化治疗,先后做过2次手术,若干次化疗、放疗和生物治疗,2014年5月曾进行一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一度创造了生命奇迹,肿瘤得到了有效控制,出院后的他甚至与健康孩子无异,跑步、打乒乓、研习书法都没问题。为了最大限度抑制残留肿瘤细胞的生长,东东还是要定期到医院接受化疗,无论化疗副反应多么强烈,孩子总是乐观地闯过一关又一关。
“今年7月29日,东东接受了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正当大家没来得及高兴时,东东突发颅内出血而不幸离开了人世。”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