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件引发医患双方共鸣
袁晓军表示,之所以写下这封信,起初完全是出于自己的真情实感,并没有想到获得那么多的认同。她发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患儿家属非常感动,当天新华医院孙琨院长表示支持并转发,随后该信件被转发到一些医学类平台上,得到了诸多医学界人士的肯定。“这是当下坚守医护这个职业绝大多数人员的真实写照”、“医学不是万能的,面对死亡,有时候医生真的无能为力!向这些同行致敬!”
对此,袁晓军表示:“其实在东东的治疗过程中,我们最应该感谢的是他的父母,是他们的充分信任和支持给了我们不懈努力的信心,我们的治疗团队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与国外先进的治疗理念,尝试了许多新的方案和方法, 3年的不懈努力,让我们一度见证了医学奇迹,让东东在有限的医学水平下尽可能地延续了生命,也是我们医者真正体会到了生命相托的责任之重。”
在接受采访时,袁晓军一直感慨医患关系,医务人员哪怕付出再多,只要能得到病患的理解就是最暖心的。她提到,美国特鲁多医生有句名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这句名言告诉我们,不管医学技术多么进步,目前仍然不能做到治愈所有疾病。对此,医生要明白,病人也要理解,不能对医学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袁晓军进一步指出,任何一个医生都是遵照医疗原则的,从穿上白大褂那一刻起,治病救人是绝大多数医生的最高奋斗目标,但同时离不开患者的宽容和理解。
不少网友为这封发自肺腑的信点赞。网友@玛蔻芮认为,医生只是冷静,绝不是冷血。网友@我是权权我也是点点表示,大声读出来了爱伴着眼泪,仿佛亲身经历,加油,愿一切安好!
观点:“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观念须转变
信件为医患间架起沟通桥梁的同时,一名医院管理人员8月10日向澎湃新闻记者坦承,儿科是一个“弱势学科”,很多医学生不愿意报读。主因是它是一门“哑学科”,婴儿或儿童的沟通能力差,更加需要医生的临床水平去判断病因,但同时儿科医生承担的压力很大,家长对孩子的重视导致对儿科医生希望过高,如急诊、小儿血液肿瘤科等往往以接受危重患儿为主,常常是医患矛盾聚集地,家长对医生的希望是“看病只允许成功不允许失败”,这种观念必须转变,毕竟医学不是万能的。
沪上一家三级医院工作人员表示,近段时间来,关于儿科医生的话题频频出现在媒体上,7月27日国家卫计委医师资格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下发的《关于医师资格考试短线医学专业加试专业内容有关事项的通知》,其中提出为儿科岗位专业人员匮乏的现状,今年起对专业人员开展相关专业内容的加分考试。消息一公布,“变相降低儿科医师的执业门槛”、“儿科医生被贴上了劣等医生标签”,更加使得儿科变为一门社会公认的弱势学科。
上海中山医院医务处副处长杨震曾公开指出,儿科医生与其他一些医生相比,需要付出更多的慈爱与耐心,应该给他们尊严,给他们尊重。
信件原文
致亲爱的东东:
2012年7月10日,是冥冥之中的缘分让我认识了你,一个总是带着腼腆笑容的阳光男孩,凡是接触过你的医生和护士都会觉得这个男孩有着良好的家教,即使经历了多次手术和强烈的化疗放疗,你依然勇敢地面对病魔。
我无法忘记,每次去看你的时候,即使当时化疗反应再难受,你都会欣喜地叫我“袁阿姨”并报以虚弱的笑容;更无法忘记上一次超强化疗后,你对我说:袁阿姨,下次的化疗可不可以不要这么强,我有点儿怕了……我当时强忍着眼泪答应你以后不会这么厉害了。
1124天,我们一起经历了风雨,也见证了彩虹,所有知道你故事的人都说我们一起创造了奇迹!而我们希望能把这个奇迹延续下去,可是就在今天,2015年8月7日,你却安静地离开了我们……
这怎能不叫爱你的爸爸妈妈,和一群与你一起经历风雨又见证彩虹三年之久的医生伯伯、叔叔、阿姨和护士姐姐们,以及所有关爱你的人伤心呢?
让鲜花带去我们对你的思念和祝福,让朵朵浪花转告你:“亲爱的东东,我们永远爱你!愿你在天国健康快乐!”
袁晓军
2015年8月7日
澎湃新闻记者 陈斯斯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