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婷
早上8点半,黄浦区打浦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已是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老年乐棋社、盲人书友会、青少年俱乐部、宝贝亲子乐园……这里每天的开班数和团队活动数都在15个以上,365天不关门,年均接待市民超过60万人次。
人气旺,得益于一个创新:打浦桥街道以政府出资购买服务的方式引进了“上海华爱社区服务管理中心”,全权委托它管理打浦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日常运营,“托管”后,服务效能获得了大幅提升。打浦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做法,是上海公共文化机构创新管理运行机制的一个缩影。现在,沪上正有越来越多的各类力量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运营中,提升社区文化服务的水平,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五星级服务”。
服务质量大幅提升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已建成203家标准化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5000余个居(村)民综合文化活动室,基本完成了社区公共文化设施的全覆盖。近年来,在产权不变、投入不变的前提下,上海积极探索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多样化运营模式。
走进闸北区临汾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许多人的第一感觉是:这里的工作人员很专业、很热情,而这得益于他们与“明悦文化服务中心”的合作。街道从社区文化中心的日常运作中退出,交给“明悦”管理,而政府通过一定的程序实施指导、监管或评判。
临汾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被“托管”后的最大变化是服务。“明悦”的当家人李明挥说,以前这儿的工作人员把自己定位为“管理员”,这就拉开了跟居民的距离。“得转变观念,变管理为服务,在贴心的服务中将公共场所的规则告诉居民,请他们配合。”
活动项目“对胃口”
在很长一段时间,中老年人群是社区活动的“主力军”,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鲜少见到年轻面孔。他们不愿来,除了工作、学习忙,还因为社区活动不够有吸引力。闵行区颛桥镇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中心推出了“空间换服务”的办法,大量引入“共营”伙伴。管理方梳理出中心活动场地的空闲时间,将可利用的空间和时间罗列成表向社会发布“英雄帖”,拥有一定资质的社会组织、社会团体或企业均可报名,利用中心的空间开展非营利文艺活动,大大提升了运营效能。
据工作人员透露,以前中心安排教室是按半天计算,现在则是按小时,场地太吃香了。在闵行区颛桥镇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中心,可供公众参与的活动项目和服务资源有60余项,几乎覆盖了全年龄段。眼下,他们还在不断调整活动内容,以期更对百姓胃口。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蒯大申指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加上“现代”两字,突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时代性、创新性和开放性要求。具体到供给方式上,须从仅仅依靠政府提供的单一方式向多种方式转变,逐步实现由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和广大市民共同来提供,这也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与传统公共文化服务的不同之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多样化运营模式,是上海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有益尝试。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