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项具有“全员性”参与规模的教育改革项目,从政府教育决策者到教育教学引领者,从以校长为代表的学校领导层面到以一线教师为主体的学校基层,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育机构到社会教育机构、社会教育资源,从教育者到被教育者,可以说是牵动了基础教育的方方面面。
这是一项具有“影响力”持续发酵的课程改革项目,既影响教育决策,又影响教育走向;既影响教研机构,又影响教改一线;既影响校长,又影响教师;既影响现在,又影响未来,可以说是对上海基础教育的整体提升产生了显性和隐性的正能量。
这是一项具有“创新力”激情四射的行动研究项目,创新非同一般的教育改革思维和思路,创新突破教育改革瓶颈的途径和方式,创新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目标,以行动为路径的课改之路。
她就是《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一个在上海基础教育界可堪称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也是上海正在推进的二期课改最具生机与活力的代表性项目。
她植根于上海悠久的文化和优质的教育的沃土,起源于海纳百川致力一流的城市,发展于上海基础教育厚实的方圆。
在以学校教育为基本构成的基础教育架构中,在以师生面对面为基本形态的学校教育中,课程的地位犹如建筑大厦的地基,从某种意义上说,基础教育是以学校课程为最基本的内涵标志的,学校教育是以学科课程为最普遍的呈现方式的。因此,对课程的态度决定着对教育的态度。
课程,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最基本的载体,是贯彻教育方针的最主要的途径。学校是课程实施的基本单位,课程是学生的全部学校生活,是培养学生的教育载体,因此,课程领导力对学校而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全局性大事。
什么是课程领导力?简言之,就是规划和实施课程的能力。校长作为学校的“领跑人”,是关键的课程领导者,校长要带领其团队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地规划学校课程“全景”;在课程开发、决策、实施与评价具体事务中,更多地赋权予教师,激励教师自觉地创造性地投入到课程实施的活动之中,这就是课程领导力在校长和教师身上得以彰显的过程。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上海提出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校长、甚至每一位教师都要提升课程领导力。
上海基础教育一直致力于课程建设,并把它置于教育教学的核心地位。
对“课程领导力”这个名词,如果说几年前,中小学校长、老师感到陌生而又新鲜,那么如今却深感熟识而亲切,这个名词屡次在上海中小学成为课改深化的“关键词”,成为课程建设的“香饽饽”,成为使用频率颇高的“口头禅”。
如今,课程领导力,已经从“名词”变为“动词”,从“口号”变为“行动”,从“被接受”变为“文化自觉”。
6年的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表现为:一是项目学校课程领导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学生的课程满意率得到了提升。同时,项目成果与经验辐射到全上海乃至全国。基于行动研究完成了6本总项目丛书、36本学校丛书;共发表了2487篇文章,其中约50%在市级以上期刊上发表。共召开了134次市级及以上现场展示研讨会;在文汇报、基础教育课程、上海教育等报刊中专题介绍了项目研究成果;学校课程领导力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成为上海市教育督导和课程与教学调研中重点关注的内容。基于多年行动研究的项目学校研究成果在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中崭露头角,占特等奖总数的21.1%,占一等奖的6.3%。
项目经验从上海辐射到全国。研究从项目学校推广到全上海,浦东、金山、青浦等区相继开展了区域性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在专程到上海进行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于2013年启动了教育部6个实验区的提升课程领导力的实践探索,涉及上千所学校,惠及上百万学生。
项目获奖的分量与实力 《上海市提升中小学 (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荣获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14年7月5日,国家教育部公布了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共有417项成果获奖,由上海市选送、市教委教研室领衔的《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荣获一等奖。
这个奖足见分量。这是新中国成立65年来,第一次以国家奖的名义在基础教育领域颁发教学成果奖。据悉,基础教育领域的获奖成果有几个特点:一是切实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二是致力于破解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三是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和地域特征;四是体现了综合改革的思路;五是成果多为持之以恒、长期探索的结果。
这个奖方显实力。《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是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特等奖。受上海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专家组于2013年6月22日,对上海市教委尹后庆同志主持的上海市2009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学课题、上海市2009年度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编号:A0901)——“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进行了鉴定验收,鉴定意见认为:其实践价值意义重大,同时从理论上丰富了我国中小学校课程教学的理论构架,填补了我国基础教育在提升课程领导力实践研究领域的空白。在全国同类研究中居于领先水平。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该项目的鉴定,评价等级为“优”。
突破性、创新性、实践性: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第一轮)建树颇丰
历经六年的课程领导力行动实践,探明了课程领导力的内涵,构建了课程领导力提升的实践框架,明晰了“可视化”行动路径,建立了共同体运行机制,形成了“大兵团”行动研究范式,提炼出一批凸显实践价值的学校校本化实施课程、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物化研究成果。
新路: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教育旅程”
历史是最好的写照。
这是一次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教育旅程”;
这是一次基层学校大规模的实践与研究;
这是一次凝聚上海全市之力深化课改的攻坚战役;
梦想,探索,发现,革新。
2007年,上海基础教育在“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学工作会议”上首次鲜明地提出“提升课程领导力”。
2009年,上海基础教育改革进入内涵发展阶段,提高学校课程领导力成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最有力的抓手。
2010年,上海市教委颁布《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三年行动计划(2010—2012年)》,宣告了全市各区县全面开启提升课程领导力的行动。同年4月,“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项目”正式启动,51个子项目学校和1个整体试验区步入课改深水区,开始了为期三年的提升课程领导力的实践探索。
2011年,提升课程领导力的项目研究进入关键阶段,50余位专家组成的中期评估团队深入每所子项目学校进行现场评估、指导,引导学校聚焦研究目标和核心内容继续深化研究。
2012年10月金秋,是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项目的“收官期”:梳理、总结、提炼。这是一个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丰收季节。
新说:课程领导力的“上海认识”
对什么是“课程领导力”,形成了上海独特的认识,表现为:
——课程领导力,即以校长为核心、教师为基础的课程领导共同体;以学校课程文化建设、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组织与实施、管理与评价等为载体;以提升学校的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教师、校长、课程、学校文化的发展为目标,在学校的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行动中体现出来的教育思想、教育哲学以及课程理解、规划、执行、管理、评价以及创造等方面的能力。研究实践中,不仅探明了每个子项目与课程领导力的关系,更有价值的是深入分析了每个子项目在课改推进中遇到的普遍性的难点问题,并探索出可推广辐射的经验和操作性的范式。这种认识丰富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内涵和外延,深化了课程教学理论。
(1)对上海而言,学校课程领导力并非仅是个体学校独立解决课程问题,而是整个教育系统解决课程问题的过程。尽管是具体的学校从某个课程或教学问题切入,但却是系统改革。也就是说,通过项目参与学校在某些环节上的改变从而对整个上海市的课程与教学系统中的相关问题予以启示。
(2)对学校而言,学校课程领导力的发挥过程是学校内部团队合力发挥的过程。在项目过程中,非常强调不同类型群体的共同作用,其中,校长是课程领导的核心,同时,学校中层管理者、教师、学生,包括家长等几类群体也发挥重要的课程领导功能,并对几类群体的职责形成了初步判断。
(3)对教师而言,教师也具有课程领导力。教师不是单纯的执行者,在课程事务上具有领导力。具有课程领导力的教师在学校课程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发挥专业领导的作用,具有课程领导力的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能够影响其他教师带动他们一起为学生发展产生作用。因此,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本项目实践中有非常明显的体现。
新途:校本化实施课程
项目提炼了学校校本化实施课程、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有效途径;一是形成了“背景分析+需求调研→顶层规划+模型设计→分段推进+专家指导+展示交流→提炼总结”的行动研究路径;二是开发与大规模行动研究相配套的“可视化”的工具和流程,如可视化的研究目标与内容框架图、研究过程与方法图、行动研究与路径图、任务分解与进度表等,以便更有效地指导学校的实践与研究;三是在实践中注重“如何做”的问题引导,注重引导学校结合子项目实践,从机制形成、团队影响、专业提升、环境变化、行为改进等方面,回答学校是如何基于自身实际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
由上述三方面相结合构成的“有效途径”,在50多所实验学校的行动研究中得到检验。
新法:“大兵团”、“共同体”攻关
项目形成了“大兵团”、“共同体”协同攻关的行动范式:规模大、人员多、历时长、多个子项目同步展开的大型研究项目,务必方向明确、程序清晰、方法得当、过程合理。如此“大兵团作战”,需要有一套可行的操作方式来引导整个项目的有序开展,使之始终在正确的轨道里向前推进。
“大兵团”攻关需要“可视化”的工具指引,以形成工作合力,提高工作效率;“共同体”建设需要机制、目标、任务的支撑。本项目一是形成了行政人员、理论工作者和一线教师分工合作的“大兵团”协同攻关范例,使各个研究群体都能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取长补短;二是探索了行政部门自上而下的引领指导与一线学校自下而上的实践创新有机结合的运行机制,整合了教育行政、教育研究人员和教育实践人员多方力量构筑的支持保障系,集多方人员智慧共同实践与推动一项重大改革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三是提炼了目标、任务、时间与“可视化”工具相结合的项目管理办法。这种范式为问题解决提供了保障,为其他研究提供了借鉴,也是本项目的一项创新成果。
新述:物化研究成果
项目形成了一批凸显实践价值的物化研究成果。基于行动研究完成了项目物化成果包括总项目丛书系列《基于问题解决——提升课程领导力的行动》《学校课程计划编制实践指南》《幼儿园课程图景——课程实施方案编制指南》《为了学校可持续发展——普通高中提升课程领导力的探索》《小学快乐活动日方案的编制与实施》《我们的课程领导力故事》6本书,区域成果4本书,子项目学校成果32本书。共发表了2487篇文章,其中约50%在市级以上期刊上发表。
新成:四大方面形成系列
项目成果内容聚焦当前上海课改最亟待解决的四大方面问题,即学校课程计划、学科建设、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全面而有重点地呈现了整个项目“基于问题解决”的探索历程,积累了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诸多有价值的实践经验和丰富案例。
项目形成了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创新学校课程的操作范式。项目学校在课程计划、学科建设、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四大方面九个子项目的研究实践中,不仅探明了每个子项目与课程领导力的关系,更有价值的是,深入分析了每个子项目在课改推进中的遇到的普遍性的难点问题是什么,并探索出研究可推广、辐射的经验和操作性的范式。
学校课程计划编制与评价子项目,形成了由“背景分析、目标、结构、实施、评价”构成的课程计划编制五要素,对如何编制和更新学校课程计划形成了理论、实践案例、分析述评等构成的研究成果。
学科建设子项目,形成了课程建设的六种模式(目标导向模式、课程标准校本化模式、课程统整模式、课程群建设模式、评价改进模式和借鉴重构模式);形成了校本课程建设的基本技术路线,创造性地提出了具有“短课时、低结构、实践性、开放性、数字化”为基本特征的校本课程的课程形态。
教学实施子项目(包括教学有效性、作业),对“学”如何发生、“教”如何能有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突破了以往仅仅以一种单一模式,或某种策略来改变课堂教学低效的方式,形成了基于“学案”的课堂教学设计框架,提炼出基于学段特征、学科特征、课型特征的课堂教学操作方法以及校本化作业设计的策略。
资源建设子项目,形成了资源开发、整合、利用和共享的配套机制,并将之纳入学校的课程整体建设之中。对校内资源的开发、校外资源的开发、家长资源的开发分别提炼出具有操作性的运作方式。对资源的共享共建,创造性地提出了区域共享平台和导航模型,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内容、多元化的课程选择。
团队建设子项目,对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教研方式建设和教研机制建设进行了重点探索,形成了用持续性变革、阶梯式推进不断汇聚、完善的团队建设的方式、策略和机制。进一步明确了校本研修应坚持“分段、分类、分层”相结合,“培训、培养、培育”相结合,“规范、模范、示范”相结合的校本研修原则,对规范研修制度,树立模范教师,发挥教师群体与个体的示范引领作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扩大校本研修的整体效应。
课程管理子项目,形成了基于“学生学习”的课程组织管理与制度建设,包括学生选课、课程筛选、课程评价、反馈、奖励等机制与制度。引导学校从课程管理走向“革新的课程领导”。
课程评价子项目,强调基于标准的评价,通过评价保障、改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课程评价中主张给教师自主权,激励教师探索真实性、过程性、发展性评价,以评价改进教学,提高评价的有效性。
校本化、持续性、提升力: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第二轮)方兴未艾
尽管至2012年底,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第一轮三年行动研究,作为一个项目已近尾声。然而,课程领导力的提升没有结束,也不可能结束。市教委教研室主任徐淀芳认为,课程领导力,与教育相伴,与课程、教学相随,是课程规划、实施、管理和评价中的过程性“事件”,只要学校教育存在一天,课程领导力就会随影相伴。课程领导力的提升,不以项目研究的结束而中止,而是要把这种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路径和方法带到日常工作中,使之成为一种“常态”,扎根于学校,根植于校长、教师,成长于课堂,使课程领导力真正成为学校的“软实力”、校长的“真功夫”、教师的“好本领”,最终让学生获得健康、快乐地成长。
重点:校本化实施课程的品质提升
为此,当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第一轮成果满载时,为期四年的第二轮大幕开启了。2015年3月,“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项目组提出,结合上海教育综合改革,启动第二轮《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校本化实施课程的品质提升实践项目》。上海作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研制的《上海市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方案(2014-2020年)》提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面创新育人模式;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为每位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与发展机会;以考试招生制度和评价制度改革为突破,优化教育体系和学生成长通道。上海基础教育改革进入了攻坚克难阶段,《综改方案》为上海基础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仍然需要以课程与教学改革为抓手,仍然需要重心下移,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能力,充分发挥学校在破解教育难题、探索育人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持续深化本市课程与教学改革。
随着课改的深化,上海基础教育改革的难度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一些教育的难点和瓶颈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如在课程整体规划层面,学科领域之间的整合不够,校内外资源综合利用不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课程尚未形成体系;在课程实施层面,还存在教学要求普遍拔高现象,课程的选择性、现代性不够;在课程评价层面,以校为本的质量保障体系尚未建立等。这些问题的最终落脚点都是学校,都与课程有关。因此,课程与教学问题的解决要从“课程”突破,要以“课程”为抓手。而课程领导力始终与课程相伴,是提升学校软实力的根本,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源动力。
因此,在第一轮课程领导力项目取得经验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第二轮课程领导力项目将继续深化与发展,将持续以“问题导向、需求出发”为实践源点,凝聚全市之力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
市教委副主任贾炜指出,新一轮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要根据教育综合改革和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从各类学校发展的现实需求出发,注重学校多样、特色发展,注重教师课程执行力,注重评价的科学性,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研究目标:课程领导力提升“三关注”
新一轮项目研究以“评价引领、实践导向、互动生成、模式多样、促进提升、关注特色”为指导思想,在行动研究中采用“指南引领(顶层设计)→工具测评(前测、后测)→行动研究(设计-实施-调整)→总结提炼(路径、机制)→推广辐射”的工作思路,关注课程领导力提升的关键行为表现、关注课程领导力的指标及可测评的工具、关注课程领导力提升的N种基本策略、方法和途径。
项目(研究+工作)目标:实现课程领导力提升“五要素”
(1)探索综合改革方案中有关课程改革的导向性问题(育人模式+课程体系+质量保障等),提升课程领导力。
(2)探索学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改革;探索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促进个性化和选择性学习。
(3)开发课程领导力评价指标和工具以及管理工具,评估与检验课程领导力的提升情况,提升项目管理的品质。
(4)建立三个机制,形成长效活力。一是大兵团运行机制;二是课程领导力持续提升机制;三是经验共享机制。
(5)打造10所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学校(幼儿园)和40所在全市具有影响力的学校(幼儿园)。(简称为“1040工程”)
研究内容:总项目与项目学校研究互动生成
通过项目研究,期望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探索出提升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的有效途径。研究内容聚焦如下方面:
1.构建学校课程领导力的评价指标,开发、实践、完善课程领导力测评工具,进行课程领导力测评实践研究,开发项目管理工具。
2.构建与完善课程领导力三个长效机制:基于合作的大兵团作战机制、课程领导力持续提升机制、经验共享机制。
3.探索综改方案中基础教育阶段拟解决的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
项目研究主体有项目学校和总项目组。项目学校重点围绕《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项目》内容框架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探索建设提升课程领导力的机制;总项目组重点开展课程领导力评估、项目管理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总项目组研究与项目学校研究互动生成,以测评引领实践,以实践丰富和完善理论。
时间节点:2015年至2019年
2015年6月为新一轮项目启动阶段;2015年9月至2018年9月为项目实施阶段;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为项目成果总结与结题阶段。
感言 永在路上——将课程的“墙面效应”变为“铺路价值”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 徐淀芳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教育的境界。而要实现这个宗旨,达到这个境界,对基础教育、学校教育而言,关键是课程建设,尤其是课程教学改革。
因为,课程的核心地位和育人价值,让我们明白教育的最好阵地就是课程,课程作为教育的主导,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主体,涵盖了学生在校的全部生活,从这点上说,课程的优化就是教学的优化、教育的优化。
诚然,课程并不像列一张课表这般简单,课程的规划、实施的能力对教育教学而言,是永远的命题。要使课程产生对学生成长的正能量,提高教育的效率,必须解决课程的接地气问题。基于此,我们开展了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项目,旨在将课程的“墙面效应”变为“铺路价值”,强调课程领导的“全员性”、“执行力”和“实践行”。事实证明,课程领导力的探索和实践,对整体提升学校教育的内涵、基础教育的品位具有极大的引擎作用。
对课程领导力,通过第一轮实践及其概括,我们形成了共识,课程领导力即课程领导能力,指课程思想力(为什么+是什么)、设计力(做什么)、执行力(怎么做)、评价力(做得怎么样)。
现在,推出第二轮,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循环重复,也不是纯事务性的修修补补,既有承上启下的传承,也有继往开来的开拓。第二轮作为第一轮的“接力棒”,我们将主攻三个重点:一是学校课程领导力成果对学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改革的影响力有待提高;二是学校课程领导力评价有待解决;三是“大兵团”协同攻关的机制有待完善。并突出在课程体系、学科改革、基于证据评价、提升机制效应和扩大影响力等五个方面建树。
伴随课程建设的课程领导力提升,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是一项需要大智慧与众实践相匹配的理念更新与实践推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教育大事业,也是一项需要大平台与大数据相配套的功能再造与技术助力、总目标始终不渝与分部到位突破相呼应的课改大工程,思想与毅力并重,研究与实践同行。我们要立足于实践探索的行动研究,一是要明确行动的方向;二是要坚持持续的实践;三是要重视行动档案的积累;四是要将反思、研讨、展示伴随行动的全过程;五是要重视建立方向、实践、结果之间的关联;五是自信地提出基于行动研究的观点,形成成果。同时,讲究研究策略:一是问题导向,聚焦热点难点问题;二是目标建构,明确实践方向;三是持续实践,从点到面层层推进;四是精细管理,积累研究过程档案;五是评价伴随,建立目标、过程、结果之间的关联;六是经验分享,做好成果提炼、交流、展示、辐射。
总之,第二轮要聚焦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体现在:①丰富学生实践性学习经历,落实立德树人和创新实践;②加强课程横向贯通、纵向衔接,形成德育、体育、美育课程体系;③探索课程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促进个性化和选择性学习;④形成以校为本质量保障体系,从而使课程领导力项目成为“理念好、落地也好”的“慧项目”。
课程改革没有穷期,课程领导力提升没有句号。永在路上,是最好的姿态和追求。为了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我们义不容辞,任重道远。
相关链接 数据中的课程领导力
倾全市之力
项目是凝聚上海全市之力,以解决课改实践中问题为导向的攻坚战。项目的推进旨在激发基层学校开展基于校本实际的创造性实践。从项目学校的实践来看,共有51所学校、1个整体实验区、1722校级领导、412位学校中层干部、3699位教师、38777位学生参与了项目的实践。各层面(含校领导、中层、教师)总计发表相关文章2487篇,讲座报告1321次,公开教学4974次。如此大规模的经验分享,非一般课题所能达到的,也正印证了本项目研究定位所在,即深化课改,实实在在解决问题。这支实践队伍对整个上海的课改持续深化将产生积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显著提升值
(1)以校长为核心的学校课程领导力得到了显著提升。项目学校的89.6%校级领导、81.6%中层干部、19.5%教师自觉投入到课程领导力项目中,学校课程领导力有了显著提升:据项目前后调研,学校校长和教师的课程理念指标(最高为5)从原来的3.6提升到4.6;学校课程规划与校本化指标从3.5提升到4.6;课程与资源开发、教师发展等课程实施指标从3.4提升到4.5;课程评价指标从3.7提升到4.6;对学生、家长、其他学校的影响指标从3.3提升到4.4。2013年,评选出的59名特级校长中,11名为项目学校校长,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学校。
(2)学生的课程满意率得到了提升。项目学校的课程计划明显好于同类其他学校,学生对课程丰富性、选择性、课堂教学有效性、自信心等方面的课程满意率高于同类其他学校。据2011年至2012年的上海市“绿色指标”数据显示,中小学生对师生关系评价“较高”的比例提升14%;对教师教学方式评价“较高”的比例提升6%;对课程领导力的评价“较高”的比例提升6%。
辐射培训量
项目采用了“研究——开发——试点——推广”的工作模式来推进,将项目学校具有典型意义的探索实践及时向全市推广辐射。经统计,本项目51个子项目学校和一个整体研究区(黄浦区)举办了16场市级展示活动和培训,490场区级和校级展示会、现场会,有26000余人次的校长、教师参加了活动;社会资源的利用达到2831人次。通过中期评估和结题评估,共形成了104份专家组对学校项目的建议,400余份专家个人建议;领导、专家累计进行5502次指导。这些活动带动了面上学校全面开展提升课程领导力的行动实践,使项目研究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更加凸显。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