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学设计出身,一个是典型的文青,2010年,还是情侣的沈敏和陈琳在上海创立了独立品牌Joydivision——专营自己设计的手工牛皮包。当时,手工包的售卖渠道很有限,沈敏和陈琳也没什么钱,便打起了电商主意。没想到短短5年,生意蒸蒸日上,不仅在淘宝网做到了“双皇冠”,还在思南路上开起了实体店,作为商品展示平台。
没了店铺的约束,没了地域的限制,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商业的“边界”,创造了无边界的新商机。如今,电商,这个互联网与商业“合体”孕育出的新业态,正在新经济的舞台上曼妙起舞。
上海市统计局日前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上海无店铺零售继续快速增长,一季度零售额达268.0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8.7%,增速同比提高6.2个百分点,远高于其他业态。其中,网上商店零售额231.64亿元,增长43.1%。
零售业围着“网”转
如今逛超市,丁宁不再出门,而是在网上超市“晃”一圈,日常所需便订购齐全,第二天就有人送货上门。
越来越多消费者对网购的认可,化为电商日益增长的零售额。1号店董事长于刚对此深有感触:“2008年成立的1号店是‘网上超市’这种业态的‘吃螃蟹’企业,6年后,我们已拥有近9000万的注册用户,网站流量达每天近2000万人次。”他表示,网上超市没有空间局限,大大提升了商品丰富度,目前1号店在售商品超过800万种,“以进口食品为例,2013年底的品类为1.4万种,去年底已达近7万种。”
互联网的浪潮,也让实体店积极进入转型通道。农工商超市集团下属的可的、好德、伍缘等便利店与天猫、淘宝展开合作,探索“网订店取”模式;大润发超市大力推进网上超市飞牛网,短短一年销售额达2亿元;百联集团则投入16亿元用于“互联网+全渠道”的建设,积极发展电商及第三方支付……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战略学副教授陈威如表示,传统商业转型为电商,可以帮助其把交易的信息记录数位化,有助于之后的客户管理系统及大数据挖掘,“但传统企业在转型过程中还需要正确理解互联网对于商业创新的影响,如果无法利用互联网技术全面改造全产业链价值创造的流程,便不能真正消除这个行业长久以来的痛点。”
跨境电商“大爆炸”
2011年,当电商平台“洋码头”把业务目标瞄准跨境电商领域时,并没有想到几年之后这块业务会呈现“爆炸式”发展姿态——2013年,“洋码头”销售额达到1亿元,去年飙升到7亿元,按照今年的增速,预估全年销售额将达50亿元。“上海消费者对于海淘的接受度非常高,这种得天独厚的环境大大加速了跨境电商的发展。”公司CMO蔡华告诉记者,目前“洋码头”在美国、欧洲、亚洲、大洋洲已建立了10个仓储中心,物流、供应商等上下游产业链已布局成型。
随着电子商务在消费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跨境电商的需求也出现了井喷,上海在跨境电商领域发展的意识和起步非常早。2013年12月28日,上海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平台正式启动,“网上直购进口”、“网购保税进口”两项跨境贸易模式开始运作,这一年多来,已有超过30家电商入驻跨境通,仅亚马逊一家“直购进口”的备案商品就达到9.33万项。
“上海跨境电子商务贸易保持高速发展态势,逐渐成为增速最快、潜力最大、影响最广的贸易模式之一。”上海商业经济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齐晓斋指出,把跨境电商做好,可有效缓解购买力外流的问题,也可解决电商出口退税难题,降低企业成本。“目前,在跨境电商领域,无论是进口B2C还是出口B2C,全国范围内还没有一家真正的巨头,上海应抓住机遇培育跨境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形成平台、支付、物流、海关等跨境电子商务服务的产业集聚群”。
陈威如认为,跨境电商成功的因素包括开放的金融外汇税务政策、便捷的通关、有效率的物流、现成的消费市场,以及搭建互联网平台的思维,这其中,上海起码有着两三种优势。跨境电商的发展,对于上海来说,能够带动金融、贸易、物流业的增长和国际化人才的引进。
文汇报记者 徐晶卉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