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芳在练习心肺复苏。 陈宏星摄
“这里的皮肤是好的哦,也没什么疤痕,那我们就打这里好不好?我先给你消毒,可能会有点凉,你忍耐一下哦。”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病房里,王小芳像一只蝴蝶,忙碌地在病患中“飞来飞去”。刚满20岁的她笑容甜美,患者们都喜欢让她来输液,“因为她技术好又温柔”,一位阿姨告诉记者。
2014年,王小芳从上海市卫生学校护理专业毕业。凭借上海市第五届“星光计划”护理项目二等奖、2013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职组护理技能比赛项目二等奖的成绩,王小芳如愿成为当年六院破格录取的唯一一名中职学生。经过实践岗位的历练,2014年,她又斩获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金牌。用她的话说,“回想现在所收获的一切,都离不开‘星光’与‘国赛’的历练。在技能大赛中我得以飞快地成长,懂得体会病患的心情,这些技能使我终身受用!”
“执教5年,她最勤奋”
“我参与护理项目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指导工作5年以来,王小芳是我见过最勤奋、最主动的学生。”作为班主任和教练,上海市卫生学校护理专业教师宋莉娟这样评价。
中职三年级时,王小芳被抽中参加上海市“星光计划”职业技能大赛。吸氧、静脉输液、心肺复苏……护理专业参赛项目看似简单,课堂上老师都教过规范的技术动作,可是一上手,王小芳才意识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她举例说,为模拟人做人工呼吸,很难控制吹气的量。“虽然模拟人都是统一标准生产的,但灵敏度存在微小的差异,吹气多了或者少了都不能达标。”通常情况下,选手在吹气过程中观察模拟人胸部起伏情况来判断吹气是否到位,但这种方式对王小芳并不奏效,准确度只有七成。
没什么秘诀,只好多练。每天常规训练结束后,别人都去休息了,王小芳会主动留下来对着模拟人反复练习,一边看着电脑指数比对,一边更正动作要领。“几乎把所有课余时间都用上了,练得太多后连吃饭都觉得嘴巴有点痛。”
在十几天连续练习和琢磨下,王小芳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法:“吹气3秒钟后马上抬头,基本上可以达到标准。”2013年的上海市“星光计划”护理项目个人赛中,王小芳获得二等奖。
为过理论关翻烂了4本书
2013年,王小芳入选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集训队,然而备战过程却不平坦,最难的莫过于准备理论考试。按照“国赛”规则,理论考试占10分,操作占90分。理论分数比重虽小,但作为全国大赛选手,每一分都关系到最终的排名。
首次参与“国赛”,王小芳因为没有任何实习经验,回答题目时都有点“纸上谈兵”的意思。“一位男性,40岁,因为车祸大量出血,在这种情况下请给出3条护理诊断和5条护理措施建议。”面对这样的题目,王小芳顶多写出一两条,还都是从课堂理论知识总结得出的。
为了提高理论水准,宋莉娟找来内科、外科、妇科和儿科4本理论书让王小芳熟读,并趁着指导王小芳实际操作的时候会现场出题给她,要求她当天消化熟记这些题目。
“那时候没事儿就翻书看,好几次着急得想哭,内心很委屈。最终还是把眼泪咽到肚子里,一题一题重头再来。”至今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王小芳眼圈泛红。4本理论书都“翻烂了”,理论考试终于过关!2013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里,王小芳获得中职组护理技能比赛个人二等奖。
加入人文因素斩获金牌
全国银牌的成绩已经足以让王小芳获得很多好的就业机会,但也让她心有不甘:“技术要领都达到标准了,到底差在哪里让自己与金牌失之交臂?”2013年7月开始,王小芳到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进行为期8个月的专业实习。在这里,王小芳意识到了做护士,除了专业知识和技术要过硬,人文关怀更重要。
“以前比赛中都是严格按照‘台本’与病患交流的,比如静脉输液前,我会机械地告诉病患‘皮肤完好无疤痕,我们就打这里了!’现在会根据病人的情况来进行情绪上的关照和安抚。比如插胃管前,我会试探性地询问患者:‘我需要看一下您的鼻腔情况,可以给我看一下吗’?”
王小芳告诉记者,多次参加职业技能大赛的经历早已让她对技能和规则牢记在心。2014年二次征战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时,王小芳注意将人文关怀有机融合到比赛中,这一次,她斩获了金牌!
毕业求职期间,凭借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优异成绩和娴熟的专业技术,王小芳打败了许多高职、本科毕业生,成为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一名护士。随着对工作职责的越来越熟悉,她逐渐意识到仅仅做一名会打针、发药、会操作的好护士是不够的,还需要学习更多护理方面的前沿知识才能做得更好。为此,王小芳利用业余时间报考了奥鹏网络大专,进一步提高自身学历和知识储备。
而今,王小芳还不时抽出时间回到学校对2015年参加“星光计划”护理技能比赛的学弟学妹们进行指导、传递经验:“希望他们也能在技能大赛的舞台上展示自己,赢得未来。”
文汇报记者 张鹏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