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荣光
某种意义上说,太平洋数码二期的历史变迁,也反映着徐家汇商圈的沿革之路。在过去,上海被认为是一座“没有电子一条街的都市”,原因是当时上海的数码销售场所分散在市中心各地,没有形成较为规模的商圈。而徐家汇“数码王国”的出现,一举让这里成为远近知名的全国最大数码零售商圈之一。也成为上海的著名地标之一。
在老上海的记忆里,大千美食林曾是徐家汇的标志性建筑之一。1992年,台商黄海伯在徐家汇投资建造了这个以融合东西方各式菜系为卖点的超大型餐饮大楼,一时轰动上海滩。彼时,东方商厦、港汇广场和太平洋百货“还没有影子”。
十年后,大千美食林人去楼空,在原址上取而代之的,正是太平洋数码二期。而随着太平洋数码二期的进入,徐家汇商圈从过去的“餐饮王国”,一举转型为由太平洋数码一期、太平洋数码二期和百脑汇三家协力打造起来的“数码王国”。
从1998年到2007年,葛伟民在这整十年里,利用业余时间解答网友有关电脑的疑问,“每年要回复6000-7000封电邮”。
“我一直坚信专家首先是玩家,所以那段时间我一周起码有两天要去徐家汇数码卖场逛逛。”葛伟民说。
“当时在上海,只有去徐家汇,才能拿到自己需要的配件,而且价格公道,”葛伟民回忆称,“生意最好的时候,徐家汇各个数码卖场都是人挤人,每个商铺都拼命向路过的顾客发报价单,说‘人声鼎沸’是一点都不夸张的。”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的这几年里,徐家汇商圈之所以兴旺起来,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数码市场的繁荣。”葛伟民说。
徐汇区商委一度还有意邀请研究数码广场经济学的“老法师”葛伟民为顾问。虽然后来因故没有实现,但葛伟民说,从中就能看出当时徐汇区对数码业态的重视程度。
太平洋数码二期开业时,王澍正读初中。他家住杨浦,但每个学期至少要来徐家汇数码商圈几次,当时交通并不如现在发达,从杨浦过来,来回起码三小时以上,但这并不妨碍王澍和他的小伙伴来徐家汇装机和购买数码产品的热情。
“我们当时把去徐家汇戏称为‘数码朝圣之旅’,”王澍说,“当年老师布置作文题让我们记一次愉快的周末,我就把‘我的数码朝圣之旅’作为标题,写了一大篇描述那里人山人海的文章,当时真的是热爱。”
在当时,杨浦区也有鞍山路和五角场等几个数码广场,但王澍从不去那里,理由是同样的东西,徐家汇的报价起码便宜一成以上,人气则显然是徐家汇更旺。
葛伟民解释,之所以徐家汇的数码产品和装机报价可以一直保持上海市内的最低位,重要的原因是,徐家汇当时是上海市内最大的装机配件和数码产品集散地,相比于本市别的数码广场,这里由于更靠近上游,价格自然有相当大的竞争力。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上海已经是当时全国最大的计算机消费市场,但却没有集散中心,连南京、成都都有,”葛伟民说,“因此当时徐家汇的数码商铺主要货源地是深圳,每天都有大批量的各类数码产品和配件从深圳空运到沪,再在徐家汇向全上海分散。”
葛伟民回忆说,即便是数码广场最红火的2000年左右,占据在徐家汇三大数码城的商铺,大多也资金有限,根本没有能力一下子吃进很多的货源,另外也为了适应跌价极为惨烈的数码零售业务的基本特点,徐家汇的大小商铺,形成了较为良好的协作关系。
“商铺有些是装机的,有些是只卖配件的,但这些商铺间的价格传导非常快,基本不会出现吃进货源后,变为库存跌价亏损的事情。举个例子,1998年5月,奔腾II 400MHz CPU上市,当时上海的零售价是每片7000多元,到了第二年的7月,只卖1700元。这种降价幅度,如果库存太高,会血本无归,”葛伟民分析,“因此每个店铺的库存非常少,资金周转极快,依靠高人气的市场,很快就能形成稳定的生意。”
对于品牌机的零售商来说,那时也是他们的黄金年代。葛伟民说,在1998年至2000年,中档笔记本电脑的售价高达2万以上,而且每个月都要忍受1000元左右的降价幅度,直到跌到8000元才稳定。
“代理商为了让零售店铺安心,基本都有保价体系,店铺进货后如果一月内无法卖出,代理商会全额补足跌价损失,”葛伟民说,“当时零售商赊销非常少见,都是全款买进,再卖给客户,所以商户跟代理商的关系和诚信非常重要。”
王澍至今都不了解这些场子的商业规则。作为普通消费者,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他过去能在徐家汇配到心仪的组装机,于他们来说,这就是维系与徐家汇数码商圈感情的最佳桥梁。
“每个装机铺都在极力拉客,你走进徐家汇任何一个数码城,耳边响起的一直都会是‘需要买什么?参考一下’之类的高声吆喝,每到周末最忙碌的时候,这里连乘电梯都要排队,这对于当时年少的我来说,既感到新鲜又充满乐趣,即便不买东西,哪怕只是来逛逛,也是很大的满足。”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