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记者 唐玮婕
说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或许会是美国硅谷。眼下,上海正在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一块适合科技型企业的创新土壤究竟应该具备哪些要素?硅谷的成功经验又能提供哪些借鉴?
“在我35年的职业生涯中,只与科技型企业和风险投资基金打交道。如果在一行专注了那么多年,相信做得好的几率应该会大一些。”在日前由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主办的“2014复旦全球领袖论坛”上,记者专访了美国硅谷银行董事长魏高思,让这位科技金融领域资深专家为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出谋划策。
创新空间应该“无国界”
在美国,如果论规模,成立于1983年的硅谷银行肯定算不上“大块头”,但专注于服务科技型企业的这家银行却能几十年一直保持稳健成长,每年都在盈利。
高科技企业尤其是早期阶段的高风险,使很多银行望而却步,但硅谷银行通过金融创新及专业化服务,扶持高科技企业一步步壮大,更培养了一大批业界科技明星。魏高思告诉记者,其关键正是在于建立了一套针对高科技企业的金融服务模式。
早在2005年,硅谷银行在上海淮海中路上设立了第一间办公室,2012年又与浦东发展银行合资成立浦发硅谷银行。“我们的想法是,从上海起步,建立一家全国性银行,目标是为中国科技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同时建立起一个科技银行的标准模式,可以在不同城市继续复制推广。”他说。
“我们希望帮助中国的科技型企业构建创新的空间,也希望把来自于中国的创新成果与世界上其他各种创新对接起来。”魏高思表示,“只有我们把创新视为全球性的,这样才能做到最成功。”他说,创新不仅是局限于一个国家之内的现象,而且应该是“无国界”的。
硅谷“秘诀”是多元人才
究竟是什么让美国硅谷保持着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曾在硅谷工作生活长达20年的魏高思认为:“你能在硅谷看到成千上万科技型人才聚在一起,白天他们为不同的公司工作,晚上又可以在同一家餐厅喝酒聊天,交流奇思妙想。”
“在硅谷工作的人其实非常多元化,拿硅谷银行来说,就有来自55个国家和地区的员工。”在魏高思看来,硅谷的“秘诀”就在于包容性,向外界开放,不断吸引全球各地的不同人才。
他同时表示,硅谷的成功也离不开教育的支撑,“周边两所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不断为硅谷区域的科技型企业输送商业人才和科技人才,嗅觉灵敏的风险投资商时不时到学校探寻好的创意,以最快速度把它们带到市场完成产业化。这就是一个让科技思想与市场资金相结合的过程。”
让市场来挑选“好项目”
当谈到上海“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目标时,魏高思明确表示:“上海完全有条件像硅谷一样成功。其实,在美国,许多创新都是由出生在中国的人才驱动的。既然他们在美国可以这么有创意,在中国自然同样有可能。”
当然,要实现这个目标,上海必须搭建起科技与金融之间的“快速通道”。在魏高思看来,中国的银行与科技企业的结合度还不够紧密,“一家商业银行不可能给每一个有融资需求的科技企业贷款,创新项目的高失败率将带给银行无法承受的亏损。如果要挑选未来有前景的项目,就必须花很多时间了解企业的商业模式、团队等。然而,这些筛选工作对于不少银行来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他们往往习惯于追求贷款的规模。”他还特别指出,“要挑选出有前途的科技项目,市场机制无疑是最有效率的,政府的专长并不在此。因此,应该让具备专业素养的机构来完成投资决策。”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