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群先生(中)2005年10月13日做客文汇报时的情景。(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谢震霖摄
著名华裔抽象画家朱德群日前在法国巴黎仙逝。朱德群是当代真正得到国际广泛认同的华人绘画大师。西方画界评价他是“把东方艺术的细腻与西方绘画的浓烈融汇得最成功的画家”。尽管朱德群成名于法国,在法国创作了无数出色的作品,但他生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把自己最心爱的‘孩子’留在了上海,留在了上海大剧院。”而这个“孩子”指的就是十多年前他为上海大剧院“度身定做”的高4.3米、宽7.3米的巨幅油画《复兴的气韵》。这幅作品现在依然完好如初地悬挂于上海大剧院大堂正中,每一个进入大剧院的观众都会对它投去欣赏的一瞥。
《复兴的气韵》是2003年8月27日上海大剧院5岁生日之际正式揭幕的。朱德群为此专门飞来上海参加揭幕仪式。经记者的朋友、我国台湾地区现代画廊施力仁先生的牵线介绍,朱德群忙里偷闲与记者共进早餐,并接受了记者的独家采访,详细披露了创作《复兴的气韵》的全过程。
朱德群曾经多次说过:“我离开祖国很久了,总想为祖国做点什么事情。”2002年,82岁的朱德群在老友吴冠中的陪同下,实地考察了上海大剧院,亲身感受了大剧院的整体建筑艺术风格,并且欣然接受了大剧院的邀约:为大剧院度身创作一幅油画巨作。他说:“这幅画,也算是我献给祖国、献给上海的一点心意吧。”
返回法国后,朱德群在他巴黎的工作室开始了历时半年的创作,直到2003年4月作品才大功告成。这幅油画是朱德群平生创作的最大一幅作品,所以在工作室抬立起来时,不得不锯掉房顶上的几根钢架。为了创作这么高的油画,老人特地定制了一部升降机,在升降台上“空中作业”,画一会儿就要下来到远处看看效果。每天工作四五个小时,爬上爬下不知多少次,这对一个八旬老人来说绝非易事。
这幅画作的画布重达300多公斤,是从俄罗斯定做的;为了保证画作成色经久不变,颜料也是特制的。朱德群用的颜料都是一大桶一大桶的,他工作室的一侧堆放着一大堆桶装颜料,每天根据创作思路调色。他创作时喜欢听古典音乐。在创作这幅作品时,他听的是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他说:“有一年我到上海正逢春天,我感受到了上海的欣欣向荣。用《第六交响曲》田园风光般的诗意去捕捉春天的韵律,会使这幅作品更具抒情性、音乐性。”他认为,虽然油画是抽象的,但多重的审美感受更能让进入上海大剧院的人们以各自的想象去憧憬生活的美好,对民族的前景充满希望。
为了创作此画,朱德群放弃了与妻子董景昭商量好的度假计划。因此,在巴黎一所名牌大学任教的董景昭谈起丈夫不免有些怨气:“他画画从来不要助手,只要一钻进画室,就连吃饭时间到了也不能叫他。”
此画完成后,特意在法国巴黎国家歌剧院公开展出了25天,得到法国观众的称誉。法国报纸有评论认为,这幅作品“像黎明的光辉,像夜晚的寂静,又有如日中天的雄浑热烈,那千变万化的光影变幻,如韵律的颤动,波及到无穷尽。在画家的视野中放射出极为细腻的气氛,如同时辰的变更”。
被问及《复兴的气韵》在他的心目中处于什么“位置”,朱德群不假思索、干脆利落地回答说:“我的作品都是我的‘孩子’。但是,《复兴的气韵》无疑是我最钟爱的。虽然有些不舍,但能留在上海我还是十分开心。”
文汇报记者 张立行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