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定稿”与“浦江集结”
“《辞海》在新中国的首次修订,历经八年。让《辞海》人愤懑的是,辛苦完成的《辞海》没能正式出版。”“400多名顶尖的学界泰斗,白天黑夜,工作生活集合在一个地方。不是一次,而是三次,时间分别是半年,一个多月,再一个多月。”
“他们的名字是苏步青、贺绿汀、李国豪、谈家桢、周谷城……促成这样的风云际会是个不堪的原因,而结局也令人沮丧。”
据巢峰回忆,1936年,《辞海》上册由中华书局出版,1937年,下册出版。自此,中华书局创办人陆费逵(伯鸿)从 1915年以来的梦想——出一本与商务印书馆 1915年出版的《辞源》相对抗的综合性辞书——实现了。这是我国第一部大型综合性辞典。一时间,学界竞相追捧,以拥有一部《辞海》为荣。
不过,1936年版《辞海》的时代倾向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对中国共产党,以“共匪”和“反革命”相称等。而且,这一版在语词释义上,不少条目的书证都来自第二手资料,未经勘误,导致错误较多。
新中国成立之后,《辞海》“脱胎换骨”的整修迫在眉睫。1957年 9月 17日,毛泽东来上海视察,接见了与他同龄的湖南老乡、《辞海》主编舒新城,希望舒挂帅修订《辞海》。可 1958年正是“大跃进”的年代,《辞海》修订有序的工作发生了变化,“人海战术”取代了“专家为主”。1200多万字的新《辞海》的编写,在 2600多人的直接参与下,没用一年时间,就基本成稿。
这样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造成的结果就是“浦江集结”:因为《辞海》修订的初稿质量实在太糟糕,1961年 2月 20日开始,400多名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不得不聚集上海浦江饭店达半年之久,重新编修《辞海》。
这 400名学者的集结是值得记住的!这群学界泰斗,不少人都是带着“右派”的帽子投入《辞海》工作的。那该是中国学术史上一次怎样的风云际会呢?数学家苏步青,音乐家贺绿汀,画家沈柔坚,桥梁建筑学家李国豪,医学家沈克非、程门雪,古典文学专家李俊民、
徐中玉,哲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他们在一起讨论、编写词条,他们还在一起生活、切磋学术、交流思想……巢峰告诉我,在 1961年的艰难岁月里,这些知识分子在上海的浦江饭店受到非常好的后勤照顾,在“三年自然灾害”的物资贫乏时期,他们的伙食标准是“四菜一汤”(两荤两素)。另外还有进口烟、茅台酒可以买得到。
这样的集中,在编修 1965年第二版时进行了三次。最后一次是1964年 1月至 2月底,这次是根据有关指示,让《辞海》对彭德怀、项英等历史人物重新评价,因为他们一夜之间成了“罪人”,这一次,中国现代史中的词条大多被动过。
大家感觉到非常沮丧。以至于当时主持《辞海》编辑所的副主编杭苇不得不一再给大家打气:“改归改,虽然中央批准《辞海》在内部发行,作为我们的要求,一定要达到公开发行的水平。”
但这样的妥协并没有为《辞海》带来好运。修改、校对之后的《辞海》直到 1965年 4月,才冠以“未定稿”得以刊行。当时历经八年,《辞海》仍然没有成为一部正式的公开出版物。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