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手艺不仅是生活生存的技艺,也是身价标尺。而如今,后继无人,不知老人们的双手还能坚持多久? 指尖上的沧桑 ——行将消失的民间手艺活
■拍摄手记/方玲莉
“千秧八陌,不如手艺盘身。”在素有“百工之乡”美誉的浙江永康,流传着这样一句古话。
打铜、修锁、钉秤、补锅、补铜壶嗳……悠扬的吆喝声,曾回荡在乡村小巷、里弄街头。永康人,有着勤劳灵巧的双手,吃得起苦的脾性。常是刚刚忙完地里的活儿,放下锄头,就挑着担子,闯天下,四海为家。
在过去,他们的手艺是民间生活的必需。手艺人们肩挑担子走四方,传下了“永康是个好地方,府府县县不离康,离康不是好地方”的佳话。
上世纪八十年代,很多人初中一毕业,都会被父母亲送去拣师学艺。口传心授,把手相教,从师三年,艺成出师。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随着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各种手工制品都被价廉物美的机械产品代替,手工艺开始走下坡路。一些看起来简单的传统手艺,实则工艺复杂,费时费力。工匠们因此生意清淡,纷纷改行,一部分人不得不加入进厂打工的行列。
时至今日,秉承老手艺的,大多是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中有些人很难转行,又迫于生计,不得不一天天坚持。还有些人不想舍去一生厮守的老手艺,那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但,也正因为老人们的执着与坚守,留下了这些手艺,这些乡村的荣光——代代相传的手工技艺,经无数次的改良,成为传统文明的一部分,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留住手艺,就是保护好我们的根。
■作品点评/袁婧
一双双布满皱纹的手,操作着原始的工具,制作着早已被机器代替生产的工艺品,或许你很难将画面中的人和物联系到一起,这就是拍摄者镜头中传统手工艺的老人们。
作者以黑白影像的方式,将那些手工制作的细节用镜头记录下来,没有矫揉造作的拍摄角度,平实而深刻地展现了所见到的一切。恰到好处的光影和细腻的镜头描写,让人们看到了这些老手艺人的精湛技艺,甚至苦中作乐。强烈的对比色调烘托出了指甲缝嵌满的污垢,与手部的伤痕;火星四溅的家庭打铁作坊,破旧、简陋的房间和斑驳的制作工具,见证了老人们从满头青丝到稀疏银发的清苦一生。
从影像中,读者隐隐可以感知的是——他们年少时,曾是乡村出了名的能工巧匠,但随着时光流逝,从前的“光辉岁月”已一去不复返。或许,当他们逝去后,乡间再也听不到老手艺人们的卖力吆喝,听不到制锡作坊发出的“嘣嘣”响声,听不到编织草鞋的窸窣声……作者的这组影像,只是各地众多即将消失技艺的一个缩影,若没有后人传承,那些遗留在世间的手工艺品只能进入博物馆,成为历史的定格。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