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全球老学”研究中心的成立消息20日在微信公号发布后,即刻转发数千,备受中国哲学界和社会关注
一位学者的兴趣与创意,如果得到一群志同道合者的无条件呼应,那这个创意必然是一种学术方向;
一个平台的酝酿与成立,如果能将全球的散点汇合凝聚成线或面,那这个平台必然是一种时代所需;
一个交流的展开与勃兴,如果能从纯学术扩散浸润到宗教、文化,那这交流必然走向一种文明互鉴。
22日上午,南开大学哲学院开“哲学门”纳天下客,来自全球8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位老学研究者,共同见证了“全球老学”研究中心的成立和揭牌。尽管两天前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中心成立消息已被转发数千,但现场与线上嘉宾依然难掩“鸿儒相聚”的喜悦兴奋之情,中心名誉主任、老学研究领航者陈鼓应先生在捐赠著作之后称这一天为自己学术生涯中“少有的激动之日”。
陈鼓应(1935-)先生向研究中心捐赠自己珍藏的157本中外《老子》译本和书籍
在被业界誉为“创举”的时刻,不同领域、不同国界的祝福和畅想一同送来——于海外,哈佛的普鸣(Michael Puett)教授希望中心多研究国际视野中对老子的理解与阐释而非仅仅翻译对错;美国瓦萨大学的万百安(Bryan Van Norden)教授期待中心能消除英语读者因翻译错误造成的浪漫主义误读。在国内,南开大学俄罗斯文学研究者王志耕分享托尔斯泰如何受老子思想影响;华东师大传播学院的武志勇交流《老子》在世界各国的传播路径;北大王中江教授憧憬有一天能在全球建立“老子学院”;中国社科院陈霞研究员则号召致力于人类未来的学者拿出担当;而发起者、研究中心主任邰谧侠(Misha Tadd)强调中心将侧重老子研究的方法论。
在中国哲学向外传播的世界舞台上,从《老子》全球译本最多,到二十一世纪迎来了无国界、跨专业、更聚焦的专业平台,“全球老学”朝着文明互鉴迈进了扎实而可贵的一小步。
与会者大合影,前排从左至右为赵爽、曹峰、宋涛、王中江、甄忠义、陈鼓应、李大华、陈霞、李振纲、陈霞
缘起:从“新老学”到“全球老学Laozegetics”
全球老学,这个概念是青年美籍汉学学者邰谧侠在2019年提出。
*发起者邰谧侠:从美国到中国,从儒家到道家
记者2014年在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杜维明先生主持的学术活动中与他结识,他是杜先生的博士后。再次联系则是2021年10月,他已是南开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发起了“全球老学”国际研讨会。在来北大之前,2004至2013,邰谧侠在波士顿大学宗教系读博,不少知名汉学家都成了他的导师,哈佛大学有普鸣,布朗大学有罗浩(Harold Roth),波士顿大学有孔丽维(Livia Kohn)。
普鸣教授(右)、万百安教授等从美国送来祝贺
这次中心成立大会上,记者在线上结识了中心顾问、瓦萨大学的汉学家万百安,得知他是邰谧侠本科老师,好奇询问中还原了20年前的一幕:课堂上,万百安讲读《论语》,特别强调揣摩朱熹《论语集注》等注释的重要性,“我看到他脸上露出浓厚的兴趣”;课后,邰谧侠留下来请教如何从注释中获得更多信息,老师介绍了朱熹是如何理解“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万百安在线上祝贺中提到自己虽然曾影响了学生,但邰谧侠是“青出蓝而胜于蓝”。微信交流中,万百安说他很想知道“全球老学”研究中心的主任邰谧侠是否将儒家注释的重要性运用到老子注释中。
*Laozegetics:一个为全球传播而诞生的新术语
在成立大会上,邰谧侠回忆,“全球老学”概念是一步步思考得来。构思缘起要追溯到2014年参加了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王伟(王大惟)等组织的读书会,该会主要任务是交流中华典籍的不同注本和译本。自2016年起,读书会开始阅读《老子》,宗教所刘国鹏问询他有哪些优秀的英文版本。不久,王伟又邀请他参加了 “《道德经》图书馆项目”,任务是搜集全球《老子》译本。
邰谧侠在2018年第二期《中国哲学史》上阐释了对“新老学”的理解
在大量译本中的寻找中,因为接触多种语言的过程很复杂,“就引发了我对这一现象意义的思考。” 有一次偶尔与王伟讨论,后者提出以“新老学”这一概念囊括对老学的所有研究。受他启发,邰谧侠开始发展“新老学”,并于2018年在《中国哲学史》上发文介绍对这个主题的研究。“翻译‘老学’概念时,才发现并不那么容易。因此,我创建了一个新术语来翻译文章标题。”英语单词“Laozegetics”就如此诞生了。它是“Laozi” 和“exegetics” 的复合词,“exegetics” 在英语中是“经典注释学”的意思,“合起来,就是指注释《老子》这一经典的学术。”
2019年,就职于南开大学哲学学院后,邰谧侠接着提出“新老学”的研究方式,有同仁提出这个概念容易与“新道家”混淆,于是,他引入了“全球老学”这一全新概念。这就到了文汇报参与报道的2021年10月的“全球老学”国际研讨会时刻。在那次全球50多位学者参与的研讨会上,耄耋之年的陈鼓应先生提出,何不建立一个研究平台呢?
今年是南开大学哲学系建系100年周年,图为前辈学者冯文潜和汤用彤 来自网络
这一倡议说出了同道者的心愿。2022年11月,邰谧侠出版了新著《老子译本总目:全球老学要览》,学术的深入促使他更身体力行搭建平台。在院、校的支持下,终于有了2023年的“全球老学”研究中心的成立盛况。而南开哲学院在4月7日刚刚庆贺了哲学学科创建103年,哲学系建立100周年、复建60周年(在50年代初的国家院校大调整中曾被撤并),院党委书记赵爽的致辞也将视野拉向有汤用彤、冯文潜等前辈任系主任的南开哲学门的学缘。
“全球老学”的适时提出意味着它成为独立的哲学研究对象,也意味着中国哲学继续为世界哲学贡献出中国的思想。
助推:从原典文献学究到全球视野、文明互鉴
《老子》,也称《道德经》,全文5000余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道家文献的经典,其译本、诠释之丰富,可谓为“月印万川”。传统老学著名注者杜道坚(1237-1318)曾总结道:“道与世降,时有不同,注者多随时代所尚,各自其成心而师之。故汉人注者为汉老子,晋人注者为晋老子,唐人宋人注者为唐老子宋老子”,而它在世界译本史上,其数量之多仅次于《圣经》。
南开大学“全球老学特藏”343本珍藏
成立仪式上,陈鼓应先生向中心的“全球老学特藏”捐赠了157本自己珍藏的中外《老子》译本,于是,特藏中心的“财富”丰厚到343本,涵盖25种共218本《老子》译本,陈鼓应自己著作72本,关联著作53本,这无疑为“全球老学”的研究夯实了文献的物质基础。
在致辞中,陈鼓应坦言自己的激动心情, 60余年研究心路的坎坷历历在目,儿时摇头晃脑跟着诵读《道德经》的一幕又在眼前,“老庄是我生命中最为契合的大家。”他也提到1984年参加汤一介先生主持的“孔子研究大会”的历史时刻,“我的文化传承来自儒家的尊尊亲亲。”
上图为:4月1日,陈鼓应先生讲课后和李振纲(左、老庄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校长甄忠义(右)及邰谧侠在河北美术学院老庄祠(2015年建成)的太清殿前合影。小图为太清殿下的“守藏室”,拥有200种道家研究著作。 河北美术学院提供
下图为于2019年开始使用的鹿邑(通常指为老子故乡)老子学院内的老子像,小图为老子学院全景图 鹿邑老子学院提供
“今天是老子思想的历史延伸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日子”,他由衷感谢了一些人。河北美术学院校长甄忠义建立了含有老子等道家及最新学术成果书籍的藏书楼“守藏室”,“老庄文化研究中心”为在校2万多学生开设公共课程“中国传统文化”,其中老子占有很大比重,同时也延请名师做客东方文化大讲坛长达10年之久;鹿邑老子学院院长宋涛全力为老子文化的研究、传播搭建平台,陈鼓应曾七次前往考察,参观了该院的《开元神武皇帝御注道德经碑》(唐玄宗注)《宋真宗御碑》(内容为歌颂老子母亲);同时他也感谢北京大学从杜维明到王博等几代同道对他学术的支持。
“以前,我只是研究文献原典的学究,现在视野要开放到全球化的老学,要和其他文明多多交流。”
作为业界研究者中的中流砥柱,顾问们也出谋划策。王中江提出了更宏大的目标——某日可否在海外建立“老子学院”?陈霞指出在雅典已经建立了“老子中心”,“文本的魅力尚未完全释放,百家争鸣时刻恰逢其时,在文明互鉴的召唤下,致力于人类未来走向的全球老学学者,可以共同释放担当和努力!”
带着憧憬、期盼,2500岁的老子又增添了新的使命,“全球老学”研究中心任重道远。
聚融:从全球文献集纳到儒道互长、方法论切磋
在当代中国哲学研究领域,相比儒家文化的研究,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并不是显学。“全球老学”研究中心的宗旨何在?如何由点汇线?如何将已有的全球力量融合使之释放新潜力?
*全球文献集纳中“惊奇”:德文版居然从满文翻译而来
邰谧侠介绍,“全球老学”是以传统老学为基础,但又囊括了国外《老子》注本、译本以及思想研究,并将国内外《老子》研究进行整合,从而形成一个既统一又多元的系统。这些研究不仅能更深入全面地挖掘《老子》的内在智慧,还能更清晰地呈现老子思想的国内外传播史和诠释史,彰显老子学说的全球影响力。
上图为1729年前的拉丁语全译本和邰谧侠的转写(右),全译本收藏在大英图书馆
下图为1828年俄国传教士Daniil Sivillov(丹尼尔·西韦洛夫)的翻译,由Alla Sizova转写(右)
“《老子》译本收集将继续,目前已经收集到97语种的2053个译本”,记者回忆,这个数字在2021年10月时是94种1938个译本,18个月后又跨前了一步。邰谧侠的“官宣”:很多版本都有知识版权限制,但研究所用不同于文物收藏,涵盖1900年前的15种语言的71个版本已列入中心印刷计划。其中包括最早的拉丁语版本的245页的《老子》,目前收藏在大英图书馆;而1828年的俄罗斯版的《老子》因为各种原因,当时并没有出版。
PPT展示的不同版本激起了在场者的浓厚兴趣,邰谧侠又爆出自己研究中的一件“猛料”。他先发现了1910年出版的德文版的《老子》,接着发现了1911年的一个手抄本,“居然是依据当时的满文版翻译,上一句是满文,下一句是德文,当时译者认为满文的注解更易于翻译。”见微知著,可以推想,2053件译本,将是一部何等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全球传播的连续剧。
德国尤利乌斯·格里尔(Julius Grill)的1911年译本,以1901年E. Von Zach在The China Review转写的满文译本为底本
除了这个标志性特色的延伸外,在中心的任务清单上,罗列了一串:将邀请世界各地学者来做访问学者,也共享全球老学特藏;继续举办“众妙之门”系列讲座;翻译研究、语言研究、诠释学,以及使用丰富的材料来研究文本中的哲学问题,以及文本如何对世界产生影响;举办大型国际会议,吸纳世界各地的《老子》专家,分享《老子》的不同版本,讨论经典对世界各地其他哲学的影响;出版《<老子>早期译本集成》,等等。而邰谧侠更强调举办研讨会,讨论“全球老学”中的方法论问题。
*整合海内外、不同学科:儒学和老学为何不能握手?
清单后面分明写着“合作、整合、团结”这些词语。这样的聚汇融合当即得到了与会者的积极响应。王中江的另一个身份是中华孔子学会会长,“中国哲学界需要整合,需要相互支持,儒道之间的和平相处是完全可能的。”他认为,在中华孔子学会下设一个老子研究会完全可行,“孔子的老师老子为何不能在其中呢?”陈霞也介绍挂靠中国社科院的民间团体国际易学联合会本来就有“老庄易道专业研究委员会”,不少会员是相互交叉的。
王中江(右)的“老子学院”憧憬与“孔子学会里设老子研究”给人印象深刻;陈霞(左)呼唤致力于人类未来的学者勇于担当
顾问万百安认为《老子》有其自己的内在连贯性,主要围绕着五个主题组织:柔性原始主义,无为,语言区别的人为性(the artificiality of linguistic distinctions),遵循超然的“道”,和神秘知识。其影响广度已毋庸讳言,其多面性值得进一步关注,比如老子的思想对佛教的影响,韩非子的解读对东亚武术,如柔道、中国武术的影响。
记者观察到,不同学科中碎片化的老子思想研究也被凝聚在这个平台。比如南开大学王志耕教授提出,托尔斯泰的作品里就受到不少老子思想的影响;正在研究上文提及的满语版翻译过来的德文版《老子》的上海外语大学德语系博士后朱宇博告诉记者,《老子》外译自1750年前后开始,初由传教士译成拉丁文,后被翻成法文、英文、德文等,在德国译介呈多元化,至今形成了几乎每四个人就有一本《老子》的盛况。
《老子道德经》马王堆帛书注评(德国汉斯·格奥尔格·穆勒1995年版)朱宇博提供
而在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武志勇教授领衔的“老子思想域外传播研究”团队,也早已将研究成果共享互惠于南开研究中心。受访中,他分享,6月份即将出版专著,梳理老子著作在西方世界、阿拉伯世界以及印度、日本、泰国、越南等国的翻译、出版和传播情况,也探究老子文化网络趣缘群体在海外社交媒体上形成和运作机制。
1+1会否大于2?取决于所有参与者是否具备共同体意识。
李振纲(大图)、李大华(小图)做客“众妙之门”讲座,主题分别为《道宁天下:老子哲学得生命意识与价值关怀》《老子“观”与“览”的艺术》,王中江首开第一讲
在2500年前春秋末年,东海之滨的鲁国孔子曾前往洛阳的周首都,问学于担任周朝史官的陈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老子,彼时的国际交流颇为平常,儒道互鉴也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之中。此次成立仪式包含了三场 “众妙之门”讲座,“众妙之门”取自《老子》原文,表示宇宙天地万物奥妙的总门,邰谧侠将其延伸为各国学者对道的解释,最终是“众物流行而大道归一”。以此来看,“全球老学”研究中心的成立乃众望所归,既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也有文明传播的“月印万川”时代需求和全球基础,能走多远多深,则还是需要如《老子》五十四章中所言“……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
文末链接:
作者:李念(文汇报记者)
照片:除署名为均为南开大学“全球老学”研究中心提供,编辑制作
编辑:李念
责任编辑: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