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之际在俄媒体刊发的署名文章中提到, 2013年3月,他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提出“人类文明共同体”理念后,“又相继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与实践路径,为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提供了中国方案。”
今起,文汇讲堂刊发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系列谈”,邀请国际问题研究专家聚焦外交领域重大事件,以专访和署名文章的形式,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深度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十周年对中国特色外交和世界的意义。
第七篇为署名理论文章,作者为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浙师大基地研究员、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和该基地、非洲研究院书记、研究员王珩。
2022年3月7日全国两会期间,国务委员、外交部长王毅阐释“全球发展倡议”的核心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目标是助力“联合国2030发展议程”。他介绍,2022年1月,在纽约召开了“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会议,100多个国家和20多个国际组织参加。在答记者问时,王毅指出,中国将从四方面推动倡议逐步落地 来自澎湃新闻网视频截屏
2023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真实亲诚”的中国对非政策理念和正确义利观提出10周年,也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中非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先行先试,为南南合作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示范样板。回望过去,中非双方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缔造了历久弥坚的中非友好合作精神。展望未来,中非将在全球发展倡议引领下进一步创新思路理念、拓展合作领域、丰富交流载体、提升合作成效,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更好地造福中非人民,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示范样板。
理念为先,加强中非知识共享与治国理政经验交流
当地时间2021年11月29日至30日,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在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举行。会议通过了《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
在中国南非建交25周年(2023年)之际,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副总书记杰西·杜尔蒂表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无论是在减贫、经济增长,还是在社会发展方面,都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树立了榜样。非国大希望加强同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方面的交流与合作。”2022年2月,尼雷尔领导力学院建成,中国共产党同六姊妹党共同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和各党最高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围绕党建、扶贫、发展等中非共同关心的议题开展经验交流,深化中非互学互鉴,这是双方持续深化治国理政经验交流的又一例证。通过拓展党际合作的新途径与新领域,可以增进中国与非洲国家的相互了解,加强政治互信,为实现《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发挥引领作用。自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不断推动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发展,助力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长期的中非发展合作实践蕴藏了丰富的创新知识,要提炼建构、研究阐释和实践传播中非发展知识体系,增进思想共通和文化共兴,强化中国与不同非洲国家、不同次区域以及非洲联盟的合作,进一步推动中非深化传统友好、推进互利合作、维护共同利益。同时,要在全球安全倡议框架下,加强中非和平安全共同体建设,为中非合作行稳致远保驾护航。
经济为基,推动中非经贸往来与产能合作协调发展
2022年4月28日,“非洲好物网购节”浙江专场活动在杭州市浙非服务中心和浙商大创业园同步启动,来自埃塞俄比亚的咖啡、肯尼亚的红茶、卢旺达的咖啡豆、肯尼亚的皂石、南非的红酒,让中国感觉非洲近在咫尺 来自网络
产业合作是推动中非务实合作提质升级的强劲动力。马里前总理穆萨·马拉表示:“不少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受益于‘一带一路’合作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中非私营部门和金融领域的合作,能够有效推动非洲实现工业化。”中国在非洲基础设施、纺织服装、化工能源等领域优势已初步展现,与非洲产业对接和优势互补程度高。在电子商务、数字经济、医疗卫生、金融科技、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方面具有极大潜力。进博会、非洲好物网购节等成为中国公众接触非洲产品的重要平台,非洲国家领导人希望能借此契机增加对华出口,生产更多高附加值产品。2022年前7个月中国自非洲进口商品额超过724亿美元,同比增长20.9%,比同期中国对非出口增速高出6.1个百分点。
浙师大非洲研究院举办“Z世代国际青年感知中国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对话会”,共享发展知识与合作共赢理念
新征程上,中国将通过新模式、新动力与区域产业要素禀赋相结合,促进非洲本土产业的多元发展,使之主动参与国际分工,合力打造世界品牌;积极推动中非电子商务、数字经济、医疗卫生、金融科技、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合作,把握产业合作发展新趋势;引导中非贸易标准研制,增强中非“制造”“智造”“质造”的全球影响力;通过自贸试验区构建数字化产业链与供应链,利用数字技术推动在外企业加快生产方式与商业模式转型;推动中非国际贸易领域专业服务发展,提高通关物流效率,延伸非洲本土产业链,逐步实现中非共同富裕,构建利益与发展共同体,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能力为重,拓展中非科学技术与创新创业领域合作
达喀尔行动计划(2022-2024),将打造中非科技人才“雁阵” 来自澎湃新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非洲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菲利克斯·达克拉表示:“中非创新合作大会的成功举办,为非洲和中国的科学家相互了解与工作交流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希望在未来转变成具体的合作项目。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利用这些联系,建立中非科技创新联盟。”以科技创新促进共赢发展是中非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中非双边关系持续向前的重要动力,新形势下的中非双方发展战略更强调科技合作和创新能力建设对改善非洲民生和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2022年12月,首届“中非工业创新与技术转移合作论坛”发布了120项对非合作及技术转移意向项目,成立了中国在非首个“中非氢能战略研究院”暨“中国-南非光伏氢能联合研究中心”,开启了中非工业合作新模式。
从坦赞铁路到亚吉铁路:中非合作实践六十年艺术作品主题展在浙师大举行
下一步中非双方将依托《达喀尔行动计划》,选拔使用奋战在中非科技合作一线的优秀科技人才,打造中非科技人才“雁阵”,带领中非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应用、从教育培训到文化交流全产业链合作,为中非科学技术进步提供人才支持。加大科研投入,聚焦数字化、海洋经济、航天合作等,深化“海洋十年”框架下的务实合作,推进中非海洋科学与蓝色经济合作中心建设发展。建立完善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体系,促进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有效结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建立完善的基础科学研究体系,着力解决科技合作中的关键性科学问题;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最大限度用好创新资源,全面提升中非双方在全球科技格局中的位势,提高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影响力。
民生为本,提升中非公共医疗与卫生健康服务水平
由武汉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武汉体育学院附属医院)参与的为期一年的第17批中国援助莱索托医疗队,已于2023年3月26日启程 来自网络
卫生健康工程列中非合作“九项工程”之首。2023年2月,中国援建的非洲疾控中心将投入使用。它是非洲大陆第一个拥有现代化办公和实验条件、设施完善的疾控中心,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疾控中心之一,也是中国帮助改善非洲人民健康福祉的标志性工程。非盟委员会副主席莫妮克·恩桑扎巴甘瓦表示:“非洲疾控中心总部大楼项目充分体现了中非友谊,期待中非未来在公共卫生领域有更多合作。”国际博物馆理事会马里委员会前主席、马里前驻华参赞约罗·迪亚洛曾深情讲述浙江援非医疗队救治他母亲的故事。很多非洲民众通过“光明行”“万村通”“爱心午餐”等中国对非援助项目深刻理解了“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
值中国医疗援非60周年之际,可充分发挥中国公共卫生资源优势、新冠疫情防控经验优势以及实践优势,针对新冠疫情在非洲各国的不同发展程度,精准施策,标本兼治,进一步加大中非在医疗卫生产业、医疗信息网络建设等方面的合作,鼓励中国企业积极拓展非洲药品准入、医院建造、医疗器械生产等产业化合作路径,稳步推进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无偿援助与市场贸易双向互动、有机结合,进一步提升援助成效和可持续性,强化中非人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树起国际医疗卫生合作新标杆,高质量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卫生健康共同体。
生态为继,推进中非绿色低碳与生态环保建设进程
中非大力支持“非洲绿色长城”建设,此为“非洲绿色长城”示意图(图片来源:“非洲绿色长城”倡议)
非洲经社理事会联盟主席、摩洛哥经济社会环境理事会主席沙米表示:“非方高度重视非中合作。非方希望借鉴中国成功经验,进一步巩固和丰富非中在气候变化领域的伙伴关系。”在应对能源转型问题上,中国对非已实施上百个清洁能源和绿色发展项目,从中国援中非光伏电站,到援埃塞俄比亚阿伊萨风力发电站,再到援乌干达卡鲁玛水电站,中国向非洲国家分享绿色发展经验,提供技术支持。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中非双方不断加大“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全球发展倡议、“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等绿色发展全球公共产品的建设和传播力度。中国与多个非洲国家签订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协议,供环保课程培训、援助环保设备、发射遥感气候卫星、合作开展气候变化学术研究。在应对环境治理问题上,中非大力支持“非洲绿色长城”建设,继续实施“中非绿色使者计划”“中非绿色创新计划”等项目,助力非洲国家加速绿色低碳转型。
中非人文交流从娃娃做起:金华幼儿园小朋友在非洲博物馆感受非洲魅力
在应对粮食危机问题上,中非双方根据非洲各国农业发展现状,对标对表,针对性地细化农业合作目标,积极探索使用“中国技术+当地品种”的新模式。通过中非种业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和数字农业联合研究中心等平台,创新非洲粮食生产方式,提高非洲粮食生产力。在推进全球生态治理的关键时期,中非推进高质量绿色合作,构建生态文明共同体,丰富了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展望未来,中非将不断深化生态合作,促进合作项目“看得见、摸得着、有实效”,助力非洲绿色发展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早日实现。
本文系2021年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五位一体”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战略路径探索与实践创新研究》(编号:21ZDA129)成果
文末链接
作者:刘鸿武 王珩
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浙江师大非洲研究院
编辑:李念
责任编辑: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