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截取的陈胜前视频标题
小小的玉琮却透着中华文明的密码。
距今五千年前它诞生于良渚古国,在反山12墓出土的玉琮王,四面竖槽里刻了神徽,为了做得更立体化,鼻子不断加高,一千年中,变成外方内圆的方形。暗合了《礼记》的记载:以玉做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
在繁盛了1000年的良渚文明消失后,玉琮的变体又流传到同期的古国,在距今4000前的龙山时代北至陕北、甘肃,南至广东石峡,西至陶寺、石峁。
玉琮于是不仅成为礼制的载体,也成为了早期国家形成的标志,也锻造了和平内敛的中华文化基因
良渚玉琮王
文汇讲堂在2022年11月至2023年1月启动的159期“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跨年四讲,引发了全国各地专业关联听友和考古爱好者的极大兴趣。现应听友要求,在各期整理稿之外,截取12位学者演讲的核心内容视频予以刊发。
点击图中三角,即可观看视频,时长10分25秒
陈胜前、李新伟、吕厚远三位学者来自不同研究机构,他们共同完成了系列讲座的破题任务——159-1《文明起源:中西比较视域及中国方案》。
陈胜前是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他也是12位学者中唯一从理论角度讲解考古历史和概念的嘉宾。作为中国考古学理论领域领军学者,陈胜前有着良好的中西专业训练,这使得他对文明标准有更透彻的理解。在刊发视频中,他提出了文明本质是“社会复杂性”的系统状态,中华文明的形成是一系列“变相”的结果,中华文明生成的特点可以用“四大板块互动”来解读等自我见解。文首的玉琮解读,便是他强调的物资背后的文化含义。
陈胜前2022年11月26日线上演讲截屏
上海听友、上海电气领域工程师牛序娟坦言,最初聆听时完全无感,但四期结束做自测题时重温,发现陈胜前字字句句都说在点子上。她告诉讲堂自己有两大收获,第一是考古所指的文明是国家,霍布斯、卢梭、塞维斯、恩格斯等哲学家、思想家、人类学家也在不同程度上对此有所思考。第二,陈胜前认为中国考古人是幸运的,因为二十余年对中华文明起源的发掘中,考古人通过多学科合作来探索,提出中华文明起源于八千年前等新论断,丰富了苏秉琦先生提出的“古国-王国-帝国”三部曲观点,同时,丰富的物证发现也使得中国考古人在世界通用的三重属性、三个阶段、三种范式等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中华文明标准。“我向中国考古人的幸运致敬,他们使普通民众了解了全新的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
“考古学强调的是‘透物见人’,但史前考古几乎没有文献资料,因此实物遗存就是难点和重点,它们是重构历史变迁图景的前提和基础。”作为西北大学夏商周考古专业的博士生,祁翔非常崇敬陈胜前的理论建树,这次主题演讲让他体会到了陈胜前是如何从文明属性、研究范式等方面,总结和阐释文明探源研究的三阶段——发现并描述材料、解释材料、理解材料,“整条研究链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祁翔理解,也应以这样的专业逻辑来向社会大众传播,使之成为考古成果的一种社会转化。
扫码做第一期自测题
本期视频由合作方澎湃新闻网制作,并同步刊发。欢迎听友点看上方视频片段,也欢迎阅读全文链接,并在看完这一期三讲后扫码做自测题,测一测对考古领域的中华文明知多少。
文末链接:
陈胜前:由中国考古人自己揭示,中华文明如何“相变”|讲堂159-1①
作者:陈胜前 李念
视频:制作:王云瀚 监制:李念 吴英燕
编辑:李念
责任编辑: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