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厚远视频片段题目截屏
万年前,人类选择了禾本科植物驯化,并作为自己生存的食物根本,由此出现了北黍南稻。有意思的是,植物学家考古发现,人类也驯化了一些豆类,这些豆类也是自花授粉植物,比如美洲的菜豆、四季豆,西亚的扁豆、豌豆、鹰嘴豆。中国北方的黄豆也在其列,说明人类意识到生存不仅需要能量,还需要营养。但是南方的稻作区却没有驯化出豆类和其他任何营养植物。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人类演化与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吕厚远,通过植物考古、动物考古的证据分析,八千年以来,南方稻作区,古人大量食用淡水鱼和少量海水鱼,“以此获得营养,或可以代替豆类的营养,鱼米之乡的说法历史很悠久了。”
南方以食用鱼来替代北方豆类带来的营养
文汇讲堂在2022年11月至2023年1月启动的159期“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跨年讲座,引发了全国各地专业关联听友和考古爱好者的极大兴趣。现应听友要求,在各期整理稿之外,截取12位学者演讲的核心内容视频予以刊发。
点击三角观看视频,时长14分钟
陈胜前、李新伟、吕厚远三位学者来自不同研究机构,他们共同完成系列讲座的破题任务——159-1《文明起源:中西比较视域及中国方案》。
吕厚远是第四纪古气候、环境考古领域的资深专家,在农业起源研究领域颇有建树。在本次讲座中,有众多关联专业师生慕名而来。他的主题演讲《古气候变化与东亚农业起源、文化文明演替》,更新了很多普通听友的知识储存。在刊发的这段视频里,吕厚远论述了中国科学家如何确立古气候研究变量,进而探究出气候-农业-人类起源的密切关系。其中有不少大众看来颇新鲜的观点,比如文首的南方没有豆类如何保证营养;比如世界古文明断裂时,中国因为有南北两个农业带而保障了文明延续;比如,为何每个地区的文化繁盛延续通常只有500年?
2022年11月26日,吕厚远线上演讲截屏
“自然科学技术在考古学应用中能释放出这么巨大能量啊!”上海听友、天诚比集科技有限公司中层主管花红艳,对中国学者建立的农作物植硅体分析鉴定和测年方法、碳化颗粒浮选法等记忆深刻。“科学技术正是在与人文精神的不断融合中,才会持续发挥独特魅力与力量。”她同时感慨,自己所在公司是国内领先的专业信息传输产品和方案提供商,在日新月异的人工智能竞争中,吕厚远的讲座对提高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及应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和坐标,会激励公司的创新精神。
从方法论上叹服和得到启发的还有专业学子。兰州大学地球系统科学专业博士生王奕心的研究重心是内蒙一带的沙漠考古。“定量重建研究方法同样适用于环境考古中其他相关研究,可有效精准建立古环境变化序列。”听完演讲,王奕心还查看了吕厚远2022年发表的最新论文,结合另一些学者的观点得出新的认知,“驯化于中国的粟黍是西向传播至西亚和欧洲,而起源于西亚的小麦和大麦则东向传播到中国的西北地区,这是史前跨欧亚大陆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结果。”
她也同时联系到当下热点话题——气候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促进还是减缓了人类活动的进程?她向讲堂普及,演讲中提到的距今1.2万年前新仙女木事件的发生的时期,是新旧石器的分隔点,此后进入了全新世时期,其中的早、中、晚的气候变化与文化发展是环境考古学研究的关键点,“古环境重建不仅可以识别过去环境的变化,同时可为未来环境变化趋势做出预判。”看来,《流浪地球2》中的工作早已成为业内人士的研究目标。
扫二维码做第一期自测题
本期视频由合作方澎湃新闻网制作,并同步刊发,欢迎听友点看上方视频片段,也欢迎阅读全文链接,并在看完这一期三讲后扫码做自测题,测一测对考古领域的中华文明知多少。
文末链接:
吕厚远:气候环境和农耕文化奠定了中华文明未断基础|讲堂159-1③
作者:吕厚远 李念
视频:制作:王云瀚 监制:李念 吴英燕
编辑:李念
责任编辑: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