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乐平视频片段题目
圆圈四周加光芒线,古人眼里的太阳纹饰,白色的,刻在红色的陶壶上,朴素得好看,也朴素得神秘。
是一万年前古人“观象授时”的天文记载吗?红衣陶壶是祭天礼器吗?
有固定聚落才需要祭祀礼仪,要定居必然需要稳定的粮食支撑。
有万年历史的上山文化,“世界稻源”是袁隆平院士给予的评价。如何证明约一万年前,浙江钱塘江支流浦江的上山先民已经吃上了稻米呢?
浙江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上山文化和跨湖桥文化主要发现者、发掘者蒋乐平,为“上山是世界稻源”给出了层层推理,如同福尔摩斯给助手华生摆证据一般,他给听众出示了栽培证据、收割证据、加工和碾磨证据、食用证据和定居证据。
上山文化到跨湖桥文化的彩陶纹饰
文汇讲堂在2022年11月至2023年1月启动的159期“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跨年四讲,引发了全国各地专业关联听友和考古爱好者的极大兴趣。现应听友要求,在各期整理稿之外,截取12位学者演讲核心内容视频予以刊发。
冯时、张居中、蒋乐平三位学者接力主讲系列讲座之二——159-2《8000年前:中华文明起源》。
蒋乐平1985年毕业于中山大学考古系,“毕业后三年,我正式开始走向远古的跋涉:从七千年河姆渡出发,走过八千年的跨湖桥,抵达了一万年的上山。”蒋乐平将这万年行旅称为“时间的逆行,是思想的方向,是考古人才能享受的旅程。”在刊发的视频中,他以上下限为11000年至8500年的上山文化为例,证明了上山是世界稻作源头,与农业革命相呼应。
点开三角,观看视频,时长为17分钟39秒
既是同行也是本次系列四讲忠实听友,福建博物院研究员、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负责人范雪春,向讲堂高度肯定蒋乐平的研究成果。“他是非常优秀的浙江中青年考古学家,他发现并主持发掘的跨湖桥文化、上山文化是新世纪考古界的巨大收获,填补了新石器时代的许多考古空白。”
曾受邀参加过两次上山文化国际研讨会的范雪春认为,上山文化这个旷野遗址群的发现,使之构建了浙江钱塘江流域1万多年至8千年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年代序列和文化发展谱系,前些年一般认为浙江史前文化序列和谱系——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和好川文化,近年井头山遗址的发现,既找到了河姆渡文化的源头,又打破了传统的一些认知。
他同时引申出几个研究话题,其一,新近发现的杭州湾8千多年的井头山遗址在地面近十米下的海相沉积层里,文化特征与河姆渡文化有诸多的发展关系,应该是河姆渡文化的源头无疑。有万年历史的上山遗址、小黄山遗址均是内陆遗址,年代都比较早,大有由内陆朝沿海发展的趋势;而井头山遗址、田螺山遗址的发现是否说明,其实同时存在另一支发展方向——从大陆架往沿海向内陆发展的路径?“由此看,浙江的考古前景非常广阔,期待有更多更重要的考古新发现。”
井头山遗址
其二,上山的大口盆只在上山遗址发现,存在时间非常短,在8000年跨湖桥文化时就已中断,其功用是否还值得深入研究,大口盆造型较大,是盆形釜,还是单纯的盆?范雪春指出,“这值得科技考古的介入。”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有一种食燎法也叫火燎法,烤动物的肉吃时,先用芭蕉叶把肉包裹好,外面再用厚泥巴包裹放在火堆上烧,快熟时用泥土盖住埋在泥土里冷却一段时间再挖开,取出的食物其肉异常鲜美。是否开口盆也有此功能?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其三,上山文化的彩陶非常精彩,是中国史前文化最早成熟的彩绘,其真正意涵很可能与当时人们对自然界的认知有关,至于它是否就是中国最早期的宇宙观,还有待于更多的考古材料加以确认。
其四,跨湖桥遗址出土的独木舟,是中国东南地区发现年代最早最完整的水上航行工具,它属于近海近江湖的航海器具,这个发现证明8千年前原古先民已经掌握了一定程度上的航海技术,目前国际学术界普遍认为生活在广阔太平洋岛屿上的原住民(南岛语族),其起源地在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其离开大陆的时间大约在距今6000年前后,它的发现为6千年前南岛语族迁徙成为可能提供了佐证。
2022年12月11日,蒋乐平主题演讲截屏
和专业听友的思考相比,上海听友、中学英语老师熊明秋的听后感则非常具象和跳跃,“高科技测年非常灵光,我马上浮现了动画片里的镜头——冰河纪的寒冷事件中,远古先民从单纯的采摘果实到挑选驯化水稻的种子。”当得知上山位居浦江,她也立刻想到了金华火腿,“以后岂不是多了一处打卡点?”熊明秋更是想到陶的作用在当代就是砂锅,砂锅就是更原始的用来做饭熬汤的炊具,“这不符合‘仓廪实而知礼节’吗?”作为当代园丁,她或许会将这样的思考分享给2010后的中学生们。
扫码做第二期自测题
本期视频由合作方澎湃新闻网制作,并同步刊发。欢迎听友点看上方视频片段,也欢迎阅读全文链接,并在看完第二期三讲后扫码做自测题,了解8000年前中华文明起源。
文末链接:
作者:蒋乐平 李念
视频:制作:王云瀚 监制:李念 吴英燕
编辑:李念
责任编辑: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