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伟视频演讲标题截屏
距今4300年的山西南部有着陶寺遗址,文献中记载是尧都。在那里出土的墓葬品里,既有本地的龙形彩绘盘,也有来自山东龙山文化的鳄鱼皮鼓,有来自湖北天门长江中游的石家河玉器,还有西北地区传入的拥有金属冶炼技术的物品。
为何墓主王者拥有这样的类似今天自贸区的超强功能,是人格魅力还是交流畅通?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新伟在描述“最初中国”形成中,从晋南陶寺墓葬品中推出墓主王者具有“心怀四方”视野,“我称之为理想中国。”
陶寺墓葬品中,有来自四方的物品
文汇讲堂在2022年11月至2023年1月启动的159期“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跨年四讲,引发了全国各地专业关联听友和考古爱好者的极大兴趣。现应听友要求,在各期整理稿(见文末链接)之外,截取12位学者演讲的核心内容视频予以刊发。
点击观看视频,时长为11分
陈胜前、李新伟、吕厚远三位学者来自不同研究机构,他们共同完成系列讲座的破题任务——159-1《文明起源:中西比较视域及中国方案》。
李新伟是中青年考古学者中的佼佼者,他兼任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室和世界考古室的双主任,也是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委员会的秘书长。他的主题演讲整理为《文明标准的中国方案浮出,考古界将继续完善》。演讲中,他分析了中国方案的四个标准与此前国际通用的三个标准的异同,并提出“最初中国”的形成应当成为标准之一。在刊发的这段视频里,他从世界公认的良渚古城遗址是中国最早国家的形成谈起,勾勒了距今5300年到3800年间,良渚古国、陶寺古国、石峁古国直到二里头王朝的成立,这些“最初中国”都符合中国方案中的四个特点——生产力发展出现社会分工、阶级分化出现王权、人口增加出现都邑性城市、区域性整体国家出现。
2022年11月26日李新伟线上演讲截屏
北京听友、中国国家博物馆邱振威是史前考古和植物考古研究者,“从讲座中,我了解了当前学界对‘文明’的审视视角趋于多元化,经过几代学人不断努力,有关文明标准的中国声音越发强烈。”在欣慰之余,他也感觉同样的责任重大。“但有关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阶段的诸多问题,还需要深化探究,这样才能为世界文明的普遍标准科学地注入更多中国元素。”
近年来倾注大量业余时间研究中华文明并正著书的武汉听友、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王利芬感慨多多,人类学专业出身的她认为 “文明标准讨论事关全球化过程中文化身份认同。”她指出,第一次工业革命,让西方人将世界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等级,此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和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促使一些有良知的西方学者质疑进化论承诺的理性进步和乐观主义,西欧文明失去了标准意义。在中国,近20年各地考古成果赋能新一代学者更新夏鼐先生提出的观点。李新伟演讲可在此背景下理解。“中国方案雏形具备包容性、多元、灵活等特点。”
让她印象尤其深刻的是,对于张光直先生1980年代提出的“中国相互作用圈”,李新伟解读了其中的主体和动力机制,这体现在他举例的凌家滩和红山这些古国贵族阶层为了学习“高级的神秘知识”而长途跋涉去交流。距今6000年前后,庙底沟、大汶口、大溪-屈家岭、良渚、凌家滩-崧泽、红山等文化已经进入古国阶段,“这些古国的个性和共性表明,中华文明的交流是双向的,而不是进化论倡导的文明取代。”
扫码做第一期自测题
本期视频由合作方澎湃新闻网制作,并同步刊发,欢迎听友点看上方视频片段,也欢迎阅读全文链接,并在看完这一期三讲后扫码做自测题,测一测对考古领域的中华文明知多少。
文末链接:
李新伟:文明标准的中国方案浮出,考古界将继续完善 | 讲堂159-1②
作者:李新伟 李念
视频:制作:王云瀚 监制:李念 吴英燕
编辑:李念
责任编辑: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