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出版的2022年第10期《求是》杂志刊发了习总书记重要文章《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其中涉及到“五个正确认识和把握”,包含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现途径、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初级产品供给保障、防范重大风险、碳达峰和碳中和。
在两天后(5月18日)的上海大学“理论中国·名师讲坛”春季第六讲课程上,山东省高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商志晓指出,这些都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前沿问题,他由此引出理论界、学界正在热烈讨论并待深化的四大类12个理论命题,并冠之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从哪些角度、用怎样的思维去理解和鉴别它们,即探寻一种认识路径,构成了这场名师讲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要览”独特的风景线,给学习和探索中的学子、学人以一种庖丁解牛般的“进乎技”的道法。
5月18日晚,商志晓应邀做客上海大学“理论中国·名师讲坛”,解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
四个大类12个小问题:既独立又连接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比较通俗的表达,主要是指称党的创新理论。商志晓做了一个基本界定,它包含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阶段的理论成果,曾专指称“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后特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外延较大的属概念,具体所指是外延较小的种概念,属概念也包含当下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研究与成果。
商志晓将这些正在被关注和研究并产生深远影响的彼此既独立又关联的前沿问题归了四类12个小问题。
第一类,有关党的创新理论。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问题。
第1个问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体内容。主体内容,从十九大报告、六中全会,乃至今年年底将召开的二十大,基本面都一致,但正在不断完善和丰富,每次都有新阐发。比如:十九大报告讲到“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由“八个明确”到了“十个明确”,在实践贯彻落实方面又谈了十三个领域。
第2个问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时代课题。十九大报告里讲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有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怎样坚持和发展。到了《决议》里,则讲了三个重大时代课题,增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什么、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什么、怎样建设。
第3个问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定位。十九大报告将此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域和框架内定位。六中全会又拓展了理论定位的视野和视界,增加了“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两个新领域和框架。
第二类,有关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的问题。
包含了三个小问题。即第4个问题是党的百年奋斗与发展历程(四个时期的划分)。第5个问题,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及党的精神谱系。第6个问题,“中共党史党建”拟设为一级学科。
第三类,有关文化传承、价值凝练方面的问题。
也包含三个小问题。即第7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8个问题,关于中华文化与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第9个问题,关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凝练。
第四类,有关现代化发展、人类文明形态方面的问题。
商志晓解释为何和第三类相区别,因为第三类属于精神层面、文化层面,第四类则属于现实发展层面的。涉及到第10个问题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第11个问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第12个问题人类文明新形态。
“这些问题既有纯理论性的,也有和实践密切联系的理论问题;有实态化也有虚态化;既涉及历史的、现实的、中国的,也涉及世界的问题。”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五案例
从探寻一种认识路径角度,商志晓具体分享了六个问题的切入角度。这里详析五个。
分析一——
体形因果: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把握一个思想体系和一种理论成果,主要应该看四个方面,即体、形、因、果。”商志晓率先给出了方法论。具体来讲:
*方法论:体形因果,即内外前后
“体”是“本体”或说“内容”。一围绕主题,即围绕着致力于解决什么问题、致力于阐发什么问题。二围绕观点,即提出了什么见解和看法,论证、阐明了什么样的主张、解决和回答了什么样的课题等等。
“形”是“形态”或说“体系”。一围绕要素,比如:概念、判断、推理。二围绕结构,即这些概念、判断、推理或者观点、论断、原理之间用怎样的逻辑连接、架构构成了理论体系。
“因”是“因由”或说“源起”。一围绕条件或背景,即它处在什么样的时代条件下和历史背景中。二围绕基础,即它形成发展的进程,特别是实践基础,它源自何处、它如何走来。
“果”是“归向”或说“影响”。一围绕作用,即它发挥了怎样的指导作用。二围绕地位,即把它纳入历史之中、纳入各种理论体系之中相比较看它的历史地位,看它带来了什么,有何价值、意义、功能等等。
商志晓强调,“体、形、因、果”,通俗讲就是“内、外、前、后”。“内”是思想理论本身,“外”是其外在形态,“前”是怎么产生,“后”是发挥了怎样作用。
拿着这个方法论,商志晓带着学子学人们剖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体把握、核心主题与重大时代课题、“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的科学定位等。
*整体把握
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体把握,从“体、形、因、果”视角,我们只要看思维主干,就可形成对此思想的全面阐发与系统呈现。尽管主体要素很多,有些可合并到某个要素之中。只需要了解现实条件、实践基础、理论主题、基本观点、逻辑要素、体系结构、指导作用、历史地位等等思维主干即可。
*核心主题与重大时代课题关系
核心主题只能有一个,但是重大课题、时代课题可以多个。商志晓指出,这样就能够说明和理解,为何十九大有一个时代课题,而六中全会讲三个时代课题。后者只是“核心主题”的阶段态和具体化。
*“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新科学定位
在六中全会中,对其增加了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理论定位。怎么把握?商志晓分享了他的三个视角。
其一,深刻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自觉传承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深厚沃土之中。
其二,深刻反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梦想和追求,凝结着中国人民独特的精神气韵,展现出中国精神的鲜明特征与优秀品质。
他认为,“中国精神”可以概括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开拓创新为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总体概括,这里强调的是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统一的原则,十八大以来提出了许多“精神”,都是种概念,可看到党的理论成果丰硕,共同标志着中国精神的鲜明特征,展示出其品质,凸显其内涵与魅力。
其三,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表达。
商志晓提醒,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在丰富发展之中,今年党的二十大上,应该会有更新的阐述。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关注和思考。
分析二——
内在统一看待:百年党史的整体性发展与阶段性分析
把握百年党史的基本思维,商志晓指出,要注意其基本思维和解释框架是必然性与选择性、整体性与阶段性、前进性与曲折性、条件性与能动性的连接,也是主导力量与主体力量、思想力量与实践力量、传承力量与创造力量、促进力量与阻止力量之间的连接,以及各自发挥的作用。
从整体性把握而言,就是把“百年党史”视为一个整体,作为一个连续性来对待。从主体看是中国共产党追求远大理想始终如一、坚定执着。从主题来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鲜明并贯通全程。其四个维度是一百年整体维度、四个主要阶段维度、党史前史维度、新时代正在推进维度。
以整体性维度来审视政党或政治组织,不是专注于过程的推进、存活的时段,核心是关涉到该政党和政治组织能否持有坚定不移的立场、能否保有坚持不懈的追求,关涉到这个政党或政治组织能否遭难不曲、能否不犹豫、不退缩、不迷茫、不失信,这对于一个政党来讲至关重要也非常关键。与此对照,中国共产党就是始终保有初心使命、始终坚守信念信仰,始终持有恒心、定力的政党。
当然还需要阶段性地把握,比如就百年党史四个维度中的党史前史是指1920年8月-1919年5月-1911年10月,而第四个维度是正在进行中的、未完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史百年的整体性与阶段性及其内在统一需要科学看待。”
分析三——
差异中求互补:把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毛泽东曾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够实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是要使二者互为融通。商志晓认为,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创新方面来看,主要从后者中获取理念补充和原典支撑,而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方面来看,主要是从前者处得到方法指导和主题引领。
具体方法上除了确认共通之处,找到差异所在外,还要明晰互补空间。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价值观以至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人观、知行观、和谐观、伦理观、诚信观及人文观念、道德精神、民族气节等方面的阐述,都有着互为借鉴的丰富内容。
商志晓认为,互补空间相当广阔,比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的修身养性的理念,如有机结合,对于“人”的认识就更为全面,“人”的现代化、“人”的发展也就更为完整。
分析四——
责任与贡献: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这方面论述已经非常丰富,商志晓认为要加深理解,要对它的由来、演进、特征、走向以及“现代化”本身作考证。
他首先强调现代化的发生及其双重属性。一方面是人类的普世性创造、普世性成果、普世性发展模式、普世性发展方向与发展目标,另一方面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全球化进程,须按照这些国家的模式和标准进行建构。
其次,中国现代化的启程与特征也体现了双重属性。一方面,抗拒被纳入资本主义体系作为附庸殖民地,另一方面,我们追求独立自主的现代化,必须清除阻碍走向现代化的路障。
第三要看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责任与重大贡献。
中国要实现的现代化有五个特点,即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它体现了现代化的普遍性和中国发展的特殊性的统一,体现了历史规律的决定性和历史主体的选择性的统一,体现了社会发展的系统性与实践探索的创新性的统一。这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实践证明,我们并没有走历史上一些国家依靠侵略和扩张实现崛起的老路,而是坚定地致力于探索一条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新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极大促进了中国的发展繁荣与文明进步,而且也改变了长期以来以西方现代化模式占主导的世界现代化格局,破除了西方现代化模式,也打破了全球化即西方化、西方化即现代化、现代化即市场化的思维定势,极大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作为重大贡献,商志晓认为,为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的选择,也为人类的发展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分析五——
提出与深化:把握全人类共同价值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在建党一百周年和六中全会里鲜明提出的,是回应了世界文明进步的要求,是世界文明、世界多极化、全球化趋向发展的一种必然。
*从联合国千年宣言提出到主动宣誓
“人类共同价值观”的提法,肇始于千禧年《联合国千年宣言》
商志晓分析,从文献来看,2000年9月,联合国全体191个成员国一致通过了一项关于降低全球贫困水平的行动计划——《联合国千年宣言》。其中明确将“自由、平等、团结、容忍、尊重大自然、共同承担责任”,作为世界各国的共同价值来遵守。对于中华民族来而言,意义很重大。因为长期以来美西方将其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价值观视为普世价值,并且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斗争武器围攻、打压中国,使得中国处于被动地位。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
商志晓认为,现在随着中国国力增强、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是到了主动出击、科学提炼、明确阐述全人类共同价值问题的时机了,这也充分表明我们的文化自信,使得我们在思想文化领域、意识形态领域由被动转为主动。
*需要进一步推进深化的六个方面
对于如何推进对全人类共同价值问题的研究,因为是一个新课题,商志晓提出了六个方向的推进思路。
一是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提出、凝练、认知、确认,要在内在统一性上把握。
二是全人类共同价值与西方思想资源、中国思想文化基因具有怎样的联系, 需要深度挖掘。
三是全人类共同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存在怎样的统一性、互补性。
四是全人类共同价值六大要素之间的关联和系统性、整体性呈现。
五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要素、内容、结构、逻辑、功能、特征需要深化探析。
六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认知主体、践行主体问题。
*关联性思维,两大界域的互动
对于文化价值、人类文明,商志晓提出,整体把握、认识和思考要有关联性思维,实质上都是两大界域问题,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理论思维。一般都会涉及实践领域和认识领域、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实体存在和观念存在。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个庞大复杂的实践客体和认识对象,自身具有的多样规定性,为我们不断丰富其内涵提供了现实可能和基础条件,其领域众多、结构复杂,具有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特征,这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身有着多样规定性、多重规定性、丰富规定性。尽管有着多样性,商志晓也强调“思维不能放任,须有所遵循。”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展示出的新境界
一带一路建设为当地创造就业,向东道国缴税,体现了中国的人类担当
方法论运用具体解析至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展现出一种高远的思维、开阔的视域,展现出一种博大的胸怀、恢弘的气度,进入到崭新的境界。商志晓认为,这种“新境界”,把当代中国与历史中国、社会发展进程、党的百年奋斗联结起来,把当代中国与中国精神、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联结起来,把当代中国与当代世界、人类共同命运、人类共同价值联结起来。它体现了六个特征。
*聚焦当代中国的根本任务——现代化强国建设
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必须结合时代条件和现实要求,必须结合当代中国面对的历史任务和正在走的道路。中国面对的历史性任务,从大处说、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体到当下,则聚焦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既是把握对象的一种思维具体,也是我们认识事物的一种境界提升。
*突出“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理念
在百年变局和世界疫情交织的背景下,党和国家始终秉持为人民服务、牢记初心使命、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生命至上,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基本立场和价值追求落到实处。
*联通当代中国的深厚渊源,即党的百年历程和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创新发展源远流长,与中国历史不可分割。从党的百年历程和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纵深处,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注入了丰厚的沃土和充足的养料,也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不断拓宽视域和境界的深厚基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大力传承中国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汲取其理念智慧。
*延展当代中国的价值视域
当代中国的价值视域进一步延展,联通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人类共同价值。我们要科学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优势和贡献,科学把握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思想内容、理论属性和立场追求,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统一性。
*秉持当代中国的人类担当,即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和全球治理体系构建
人类的发展方向和未来面貌,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关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代中国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和建设美好世界提出的中国方案,体现了中国将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相统一的全球视野、世界胸怀和大国担当。
讲座全程在线开放在腾讯会议室举办,来自上海大学、苏州大学、财经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等400余名师生共同参与。图为嘉宾合影截屏
讲课的当天,正值习总书记发表“5.17讲话”六周年。六年中,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源源不断被提出、被丰富,展示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商志晓130分钟一气呵成的解读,给听者带来破解的认知方法。那种庖丁解牛般的“未尝见全牛”的“神欲行”,无疑给普通听友一种柳暗花明的解读新境界,给学业中人则诸多的研究新视域和方法论。
相关链接:
作者:李念 商志晓
编辑:李念
责任编辑: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