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上周六(18日),第133期文汇讲堂《当“江姐”来到你身边》让50后至00后的听友们在歌剧的艺术形式下感受到了理想和信仰的力量。现场互动环节,十余位听友赢得提问权,并获6月12日晚由华东师大复排的歌剧《江姐》演出兑换券一张,16位APP留言听众获票;其余演出票获得者将从App留言者中产生。江姐专场报道三篇在19日、20日刊发后,讲堂收到数十位听友的近百条评论留言,经评选后现公布获奖名单(奖品为6月14晚的歌剧《江姐》演出票一张)及优质留言汇编。
【获奖名单】(留言名)
田林林
龚凯鸣
月是故乡明
周迎
ocean
英子
魑魅魍魉
Alex wang
一表
倪波@天赋才
爱上海不需要理由
haoyu
Thea
grace
微微
天山
平凡生活
沈亚红
冬冬奶奶
夕子
(取票方式讲堂君会与以上获奖者再联系)
【留言精编】
“江姐”形象如何塑造?突出知识分子的文化形象
鸣磊:李诗原教授提出“舞台形象”、“艺术形象”和“文化形象”三重性的观点,颇有见地。其中,“文化形象”涉及人物形象塑造的内涵。以韩英、田玉梅、江姐为比较,李教授分析了知识分子文化形象的特质,这对舞台人物形象塑造不无启迪和指导意义。
葛培青:李诗原教授从专业的角度,给听众呈现了“江姐”这个女性知识分子的形象。例如,美声唱法可以更容易、更形象地展示女性特质。而演员“江姐”包含深情的演唱,将《红梅赞》唱响了整个中国,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和劳苦大众。这种革命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完美结合的艺术作品,给人带来无穷的精神力量。
空政文工团第五代“江姐”王莉的外形较接近原型
Thea:我曾以为,歌剧是离普通百姓十分遥远的高雅艺术形式,“高大上”的唱腔和唱段对年轻人来说,很难理解和接受。但通过讲堂,我发现它们非常“平易近人”,通过形式的创新和多种元素的加入,歌剧也可以变成通俗的、现代的、为大众所喜爱的东西。近几年,歌剧、音乐剧市场正在慢慢变好,但高雅艺术的普及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中国原创戏剧的发展还需要不断的人才挖掘和道路探索。
一表:以歌剧《江姐》为切入口,我对歌剧的专业知识和艺术欣赏有了一定的了解。从江姐身上能看到一位革命者的坚定信念,知识分子知书达礼的理性,以及中华女性特有的柔情的一面。这更贴近客观实际,更符合人性,也使革命者更富有活力和张力,也就更有感染力、穿透力、引导力、教育力。
Ocean:歌剧《江姐》的诞生经过了多方位的不断修炼,集万千智慧于一体。李教授对于《江姐》唱段的讲解,让我深深的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并产生了对该歌剧的期待。我想,只有对历史、文学、艺术有所了解,才能更好的融入这部歌剧,获得更深刻的精神体会。
湖笔: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江姐对理想信念的执着和追求都是我们缅怀和纪念她的理由。歌剧《江姐》用歌剧的艺术形式,展现这种品质和英雄气概,成为一代人心中的经典,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歌剧《江姐》为何众人传唱?内容真实且旋律动人
龚凯鸣:一部优秀的歌剧离不开一首优秀的主题歌,而一首优秀的主题歌一定是汲取了丰富的民间音乐素材且创作出符合人物形象的旋律才能成功。歌剧《江姐》的创作印证了这个规律。其采用江浙丝弦弹唱的音乐素材,非常符合江姐的人物形象,经过反复创作,才有了脍炙人口的《红梅赞》,也为该剧的许多唱段提供了音乐动机。
月是故乡明:《江姐》是红色歌剧的经典,承载着好几代人心中无法磨灭的记忆。那隽永的歌声和激昂的旋律,涤荡人心,催人奋进。歌剧《江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完美的艺术和历史教材,也是新时代弘扬红岩精神的意义所在。
冬冬奶奶:1964年,我就观看了歌剧《江姐》,年轻的我立刻就被这部歌剧深深吸引。我们还在学校排练了沈养斋提审江姐和狱中绣红旗那两场戏。五十多年过去了,同学群里至今还时常提及当年饰演“江姐”的故事,剧中唱段的旋律也一直铭记心中。19日,我在博物馆旁偶遇一位昨天也参加了文汇讲堂的陌生朋友,他年轻时演过华为,我年轻时演过江姐,我们立刻聊起了《江姐》的剧情,唱腔,还唱起了《江姐》选段,仿佛又回到了青年时代,旁边的朋友立马举起手机给我们拍照,其实“江姐”一直在我们身旁。
微微:80后大多都看过江姐的电影,也很熟悉“绣红旗”的唱段。用歌剧的形式表现江姐的故事,艺术元素更加丰富多彩。
Grace:歌剧《江姐》中的著名唱段《红梅赞》《革命到底志如钢》《青松林内红旗扬》《五洲人民齐欢笑》《春蚕到死丝不断》《绣红旗》等,琅琅上口,过耳不忘。江姐的英雄气概在我们心里永存,相信每一个爱国者的心中都有一个英雄。
歌剧《江姐》中的著名唱段《红梅赞》等都琅琅上口
当代如何看待革命英雄?心怀敬仰,心向往之
杨定元:在文汇讲堂听“当江姐来到你身边”的讲座,一堂艺术性、思想性兼有的讲座。增加了艺术知识修养是一方面,锤打精神思想是第二方面。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历史记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有一段时间里,有那么几个人千方百计在歪曲英雄,对黄继光,邱少云事迹进行怀疑;对狼牙山五壮士使用攻击,引起全国人民的愤慨,国家高度重视,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诞生了,此法制定是为加强对英雄烈士的保护,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传承和弘扬英雄烈士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周迎:对于红色英雄及其事迹,你可以坦诚自己的平常,但对于真实的事实,不应无端怀疑,而应保持尊敬。或许我们永远都不会有那种际遇,也无法企及那样高尚的精神,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精进。
英子:如今,人们很少面临江姐那样的生死考验,但理想信念的精神支撑仍不可缺少。对社会有所贡献的梦想会成为生命中不竭的精神动力源。传承红岩精神,民族复兴路上的基因密码,让生命拥有高远的立意,人生方可有华彩乐章的希冀。何况取法乎上、仅得乎中,那就明知“虽不可至”而保持“心向往之”吧。
啸骁:在新时代传承经典文化、英雄精神是很有必要的。时代需要英雄,需要理想和信仰。歌剧《江姐》的灵魂就是理想和信仰。杨绛在《走到人生边上》中说,我自有的“向上之心”来自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它支撑了我的一生。在价值多元化、社会物质化、经济市场化的今天,学习江姐英雄精神,坚定信仰的任务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更为迫切。
Alex wang:任何一个国家、民族、时代都有英雄,英雄并不会因为信仰或时代的不同而无法接受,不同价值观的人们不会因为意识形态的差异而否定英雄。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接受像乔治.巴顿式的英雄人物,而像切.格瓦拉也在全世界得到广泛的赞誉。因此,“江姐”这样的中国英雄也可以走出国门,让全世界知道红色中国也有伟大的女英雄,为了自己的信仰勇于牺牲的中国的圣女贞德。
Haoyu:江姐,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熟悉是因为《烈火中永生》《红岩》让“江姐”家喻户晓。陌生是因为她的事迹和精神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太远。此次讲座让江姐的英雄事迹在这个新时代重新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从此不再陌生。
朱联国:六年前,我去重庆旅行时特地瞻仰过歌乐山革命烈士陵园,进一步熟悉和了解到革命战士的斗争过程和英勇事迹。我也认真研读过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凝练总结的《狱中八条》,如今读来,仍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感和巨大的震撼力。
魑魅魍魉:感恩遇见,让我这个90后老师感受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理想和无私奉献精神。我会在课堂上,将这种精神传承给我的00后学生。
唐敏君上大九三:喜闻歌剧《江姐》已被作为经典剧目研究、传承和发扬,演员也已代代传承。她们热爱江姐,学习江姐,倾注全力投入演出,向她们致敬。希望年轻的观众能从中领悟英雄人物的崇高情怀,探索他们的信仰和追求,并融入到自己的人生实踐中。
平凡生活:聆听讲座,让我获得了一次爱国教育,也让我知道有那么多像李诗原老师这样研究红色文化的学者,让红色文化永远激励我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
沈亚红: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献身的英雄烈士永垂不朽。回顾老一辈英雄为建立新中国而英勇献身,对于当下没有消烟的战争时期,更具有非凡的现实意义。
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
高校排演《江姐》意义何在?是对经典的传承,也是当下时代所需
田林林:华师大歌剧实验中心排演《江姐》的意义有四点:1、一个实践平台。为华师大音乐学院师生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2、一出校园艺术。《江姐》作为一个经典,这是向经典致敬,使校园充满艺术气息。3、一次红色传承。江姐是一个英雄人物,复排《江姐》能够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丰富高校思政课开展形式,向英雄致敬。4、一场国民教育。从学校走向社会,吸引更多的观众,向全社会传播正能量,为建国70周年献礼。
爱上海不需要理由:歌剧《江姐》是神圣的经典,当年首次公演就轰动全国。我曾抄录其全部歌词,反复吟唱。记得那年在大剧院观看《江姐》,当熟悉的旋律响起,“江姐”来到朝天门码头,唱起了脍炙人口的《红梅赞》,引来一片片经久不息的掌声。红色经典的力量真的让人激动不已,每看一次对自己而言都是一场洗炼。我们的时代需要英雄,需要正面的偶像来教育年青一代。
天山:歌剧《江姐》从首演至今已经传唱半个多世纪。演“江姐”,观“江姐”,爱“江姐”,只为永远的感动。听了华师大版《江姐》的介绍,很有特色,演员年轻有朝气,或许更符合现代人的观赏。
倪波@天赋才:本人来自江姐故事中的华蓥山区,对红岩精神和江姐故事有种特殊的感情。在现场听到80后“江姐”许洁的心路历程,让我这个来自华蓥山区的60后华师大校友为她能找到初心感动流泪。期盼80后的“江姐”能给更多年轻人和迷失的中年人注入理想和信念的力量。
相关链接:
成不了江姐,依然要有理想|童世骏点评,曹金、许洁分享(视频)
编辑:袁琭璐
责任编辑: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