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继参观维拉服务机器人后,上周六(3月23日)晚上,以“科技+艺术”为主题的文汇讲堂APP留言互动群2019年第二场线下活动迎来后半段——共赏由作家王跃文同名作品改编的话剧《大清相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作出了坚决打赢反腐败这场硬仗的战略决断,工作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取得成效之大有目共睹。话剧《大清相国》也是一个反腐题材。山西才子陈延敬中举于顺治朝,卷入索尼、鳌拜的派系斗争,被贬离京十载,在康熙整顿吏治时,陈敬廷被招回京城除贪揪贪,也实现了进京赶考时的誓言——但求方寸无诸恶,虎狼丛中也立身。自2016年首轮演出以来,《大清相国》收获各界好评。“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陈廷敬坚守自己价值观的故事,在当下无疑极具现实意义。观剧后,听友纷纷发表自己的感想,讲堂整理后分享共勉——封建帝皇支持下的反贪效果只有在今天的依法治国环境中才有可能得到巩固,陈廷敬因除贪而落得孤独一人的悲剧才可能避免。
读书人:我本高洁、不忘初心,乃是尊严所在
周洲:主角为官50年,历经两朝,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最重要的原因是,无论身处何等职位,遭遇何等境遇,都能始终保持自己的初心,渗透到每一件小事中。大道至简,读书人不会不懂这些为人处世、为官立身的道理,难就难在身处物欲横流的官场染缸中,能够时时刻刻怀有初心、揣着抱负。
蔡雨:曾几何时,我们早已忘了“读书人”三个字的分量有多重。学而优则仕,这是天下举子的终极愿望,但又有几个为官作宰的“读书人”能始终谨记自己当初许下的誓言?“乱花从中过,片叶不沾衣。”这是美好的愿望,但面对权力诱惑、环境影响,又有多少人能坚持初心?这或许也是当下强调“不忘初心”的目的吧。
柴俊:我们为何要读书?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读书人为何值得尊敬?因为,在现实中低头太容易,所以出淤泥而不染才显得如此高贵,能够坚持“我本高洁”的读书人才值得尊敬。因为百姓相信,本性高洁的读书人能够成为清官,能够为民做主。所以,坚守高洁的初心,是读书人的尊严所在。
林晓彤:圣贤之所以为圣贤,是他们本来就高洁如枝头上的白雪般不染尘埃,还是无论身处何种境况,都坚守“出淤泥而不染”的莲?我倾向于后者。因为在人生道路上,只要往前看、朝前走,都不得不做出无数选择。做出了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了自身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感慨话剧中人物的经历,却不该只为悲剧叹息。以史为鉴,我相信在新时代,有更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读书人既不辜负满腹才学,也不凉透一腔热血,有更多“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业之中”的力量,能够实现《大清相国》中“善始善终,善作善成”的期待。
刘苏南:京城结拜本高洁,科考三元绵绣程,忘得初心难善始,虎狼丛中独修行,仕途忍等心头印,两袖清风善恶明,拒腐一生扬正气,大清相国得芳名。
当年赶考而在同福茶馆结拜的四兄弟,在官场上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从政者:大道为公,看似“无情”却“有情”
韩思敏:按照天下为公的设计,公权力的掌握和运行,要求其中的工作人员有着无情的工作态度。然而,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公权者还得首先分清公与私,才能在处事时保持公正客观。如果掌权者以私为先,则必然走向人民的对立面。以公为先,才有一朝盛世,一代明君,一世名相,令世人称赞,后人景仰。
叶青:人性的本质是什么?孔子说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并带出了韩非子和李斯两位法家大师。道家讲究顺其自然的规律,那么,陈廷敬到底做的是顺人性的事还是做逆人性的事?这其实是值得思考和探究的。明朝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透彻地阐述了许多社会现象:汉朝、唐朝、明朝的由盛而衰,很多都是内部原因,究其本质,无非是世家门阀的兴起、皇权的旁落、国家财政衰落,无法有效进行金融管控,加上世家门阀的贪腐,土地兼并,矛盾激化。所以,陈廷敬一方面是为百姓主持公道,另一方面也是替皇家打压世家门阀。他既是一个无情之人,也是一个有情之人。
杨定元:腐败、懒政、庸政是人类历史进程中难以避免的现象,“反腐倡廉永远在路上”,这在各个时期都适用。我国新增国家机构“监察委员会”并被写入宪法,它将加强对官员的监察,成为从严治党、反腐倡廉,国家治理的新课题。对个人、家庭来说,最好是用“以小事常敲打”的方式。
明朝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除贪反腐:任重道远,需坚持依法治国+制度建设+群众力量
朱联国: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历来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然而残酷的现实总让他们四处碰壁,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反腐倡廉光靠官员的自我修为和人性的觉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靠良性和规范的法律制度来保障。在赞美和歌颂清官廉政为民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切实注重制度建设,依法治国,发扬民主,充分发挥和调动广大民众的主人翁精神,积极鼓励民众参政议政,共同加强监督管理,把权力牢牢地关进笼子里。
陆建:以史为鉴,正视现实,不得不让我们深刻地反思“我本高洁”的读书人为何在走向仕途后成为贪腐的主角?反腐任重道远,怎样做才能兴利除弊?《论语-泰伯章》中的曾子曾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是说读书人,应该有“以仁为己任”的远大志向,应该有坚毅的品质。而“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学而优则仕”等古训,则指优秀的读书人应该从政报国、以利天下,这才是“仕”的初衷!
十八大以来,反腐大旗高举。习近平主席要求干部“多回家吃饭,少在外应酬”,强调要增强政治定力、道德定力,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这些朴实的教诲意味深长,不仅包含了为官的初心、信仰,也包含了为官的自律和文化,这是在灵魂上剔除贪腐污垢,在思想上不忘初心、坚定理想。
柴忠余:中国的社会结构历来是宝塔型的,贪腐始终是个社会问题。如何使人不敢贪、不想贪、不能贪,除了扎紧制度的笼子,把权力关进笼子以外,最重要的是制度与规则的公开、公平与公正。透明的程序是防止腐败的一剂良方,其次是确保司法的公正性与公信力,守住最后一道防线。
徐元君:依靠单个人力挽狂澜,是彻头彻尾的幻想。英雄当然可以改变时代,但前提是英雄把握到了时代的精华,知道如何采用实践的有效手段去达到自己的目标,而不是怀着满腔热情,去做一些脱离实际的事情。一切都要依靠人民,建国初期的各种社会运动,也因为发动了人民才可能取得成功。
悲剧力量:实则是丰满的理想与骨感的现实之间的冲突
周楠:莎士比亚戏剧开启了悲剧与喜剧的现代性元素:生与死,男与女。无论是悲剧在喜剧中,抑或喜剧在悲剧中,这样的古典主义审美范式都带给人们极大的震撼。我欣喜地看到,这样的现代性元素与张力在《大清相国》中同样深刻存在,且震撼人心,带给我们叔本华式的宿命论反思。“我本高洁”“不求富贵,心安归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则把传统的“读书人”这一沉重的命题重新赋予了破立之间的历史镜像与现实追问。
从舞台效果看,漫天纸片可以看做陈廷敬内心感受的外化,两个被他制裁的都是自己的好友,表达了其痛彻心扉的惨烈感受
夏斌:与小说喜剧收尾相比,话剧则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最终以悲剧收尾,可谓悲凉无比。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大清相国》以悲剧结尾来震撼人心,打动观剧人。同时也契合当今时代,要改变一个问题积累较多的国家,必须要有壮士断腕的气魄和勇气,很有教育意义。
高淑桂:《大清相国》给我带来的深刻感触有两个:一是中国社会的文化塑造力。中国文化是隐忍和内敛的,正如八卦图,外面圆润有界,内里浩瀚无疆,向内求索,心外无物,于是造成国人的中庸品质。二是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问题。要达到清廉公平,无非两条途径,教化和制度制约。贪腐成灾是制度的缺失,仅凭一己之力,难以改变。剧中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不断冲突,令人感到悲凉和叹息。
相关链接:
作者:讲堂听众
编辑:袁琭璐
责任编辑: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