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文汇讲堂自去年10月下旬启动“App互动留言”至今已过三个月,期间受到了百余名听友们的热烈反响,累计留言上千条,累计留言字数十余万字!大家智慧大家享,今年起讲堂将定期摘编部分稿件的留言,今聚焦国际篇,在《为何印度的棉在19世纪成了西欧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好榜样》《郑若麟:黄马甲运动将向欧洲蔓延,不可避免》《40年前,中美如何破冰开展军事交流,卜励德大使亲历》以及1月举办的中俄和中欧关系两期讲堂的相关报道中,选取了若干优质留言做回顾分享。你有何思考?新年的第一个工作日不妨头脑风暴一下吧。
贸易全球化或将重新定义社会与生产力关系
唐文妍:在互联网时代下,“黄马甲运动”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都是不可预计的。全球化在带来开放的同时,社会公平、就业、通货膨胀、纳税和公民义务方面,是否也在同步迭代更新?社会分层的问题是一个趋势,如何通过国家和企业减少分层弊端,则是大多数政体和国家必须关注的。中国要对外开放,应该保持自由贸易区建设和开放政策。其中关键的一点在于舆论和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输出。
刘云烨:目前的全球化已经历了丝绸之路时代的全球化、大航海时代的全球化、第一次工业革命时英国主导的全球化、二战后美国主导的全球化。这几轮全球化均由国际贸易推动。加入WTO后,中国享受到了国际贸易带来的福利,成为“世界工厂”,也成为“世界市场”。
蒙面骑士:欧洲为何会成为全球棉纺织业的中心?这一问题往往与“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生在英国”、“资本主义为什么产生在欧洲”这样的宏大问题联系起来。以往的解释大多有一个共同点:欧洲在影响着世界。而《棉的全球史》则认为是世界影响了欧洲,作为旧有生产体系的印度,恰恰为作为新的生产体系的欧洲提供了榜样。
东南亚(左)和埃及(右)相似的棉织物表明,全球化自中世纪就已开始
刘峥:棉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从农业向全球工业化转变的历史。资本的推动作用和需求的拉动作用是重要的基础,不断成熟和完善的工业化集成形成了闭环,于是,工业的全球化也就成了不可阻挡的潮流。同时,由于供需两端的强势,伴随着工业化扩张,导致话语权的单一,从而产生了文化的强弱之分。相反,极具东方特色的丝绸,其发展历程遵循全球贸易的路径,却未形成全球工业化,也未被单一话语权所淹没,无疑同样值得深入研究。
高淑桂:生产力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又受到劳动力、生产资料、生产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棉的故事非常生动直观地展现了把握规律曲折前进的内在机理,对我国当前的发展极具借鉴意义。
Yee:作为纺织原材料,棉的故事亦是全球化的故事。正如文中所说,种植地点在美洲,资本来自于欧洲,劳动力来自于非洲,生产产品运往欧洲。勤勉革命能改变世界的时代早已谢幕,现在是技术变革改变生产关系。方兴未艾的互联网,作为信息时代的核心,它的诞生也重新定义了工作和生活方式。那么,它是否也会是一个拐点,重新定义生产关系呢?还需拭目以待。
听友们积极在【文汇讲堂】频道下留言
社会动荡不安,是体制混乱、领袖失职还是……
葛培青:“黄马甲运动”主要针对的是政府、媒体和资本。横向看,除了法国隐藏着极其深刻的社会矛盾,意大利、比利时、希腊、荷兰、德国等其他欧洲国家也已开始陆续出现类似的社运苗头;纵向看,虽然马克龙政府已决定取消2019年上涨燃油税的计划,但“黄马甲”运动恐仍将出现反复。而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反腐倡廉不松懈,精准扶贫不动摇,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为人民谋福祉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俞为民:大风起于青萍,思想者比组织者重要的多。郑若麟介绍了舒阿尔、托德、索哈尔这三位思想者,对于了解此运动以及今后的发展大有裨益。无论是左倾的托德,还是极右的索哈尔,抑或是中间的舒阿尔,都给这场运动提供了精神食粮。由此可以瞥见,该运动的革命性与之前迥然不同。
阿夏:“黄马甲运动”既是偶然又是必然的普遍性。这股底层抗议浪潮涉及一系列目前国际趋势中的关键因素,其中三点值得关注:一是政府以超高福利应对底层社会是否是维稳的正确方法?二是如何处理抗议浪潮中的暴力因素,这与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是否具有相承的部分?三是为什么这场极为激进的抗议运动背后的思想组成会包含反全球化这种保守思想?
卫亭:欧洲的问题集中反映了世界地缘政经中心的转移。将挑战来源归结于中国崛起有误判之嫌,但欧洲的确正在经受来自经济、政治、安全等全方位的风险与挑战。欧洲地位相对下降,首先反映在中东地中海等原先欧洲核心依附区的动荡和失序。法德核心也在重塑本国社会秩序和领导阶层,以应对新的内外部变化冲击。
张勤:冷战结束前,西方总指责社会主义阵营搞意识形态,输出革命。冷战结束后,社会主义阵营被瓦解,俄罗斯全盘接受了西方的国家治理模式,但西方却没有实现对等措施。所以,从常识上判断,西方依然固守冷战思维,且他们才是意识形态的顽固者。从发展的眼光看,西方的固化思维就是阻碍他们向前发展的真正原因。
Aldrich:欧洲的政治制度注定其纷争不断。联盟并非联邦,行政、外交、军事、海关、货币、立法、政策制定等任何一方面都可能爆发巨大的内部矛盾,合则全利,分则全弊,内耗过多。
“黄马甲运动”游行示威人群
大国间积极合作,方能维持国际社会的稳定和谐
卫亭:《棉的全球史》中的技术引进史呈现了中美开放之初,不同层次需求与供给磨合交流,艰难构建战略互信的过程。从中方来说,重心转移到经济发展,引进先进技术成为必须。且引进的技术必须符合基础,满足实用要求。对美国而言,为平衡国际关系,也需要另开局面,扶持中国。
葛培青:虽然我们奉行自力更生,但历史上曾借力苏联与美国,提升了国家军事力量。因此,我们要学会审时度势,既立足自力,也借助外力。择机行事,方可利国利民。
朱晓滢:中国与欧洲合作共赢,不仅是与西方经济强国扩大合作交流,同时加强了16+1的中东欧合作,以此平衡中国与欧盟各国之间的合作关系。虽然目前欧洲未来走向并不明朗,但中欧关系前景依然看好,因此需要更多的沟通交流与协作来推进中欧关系的发展。
柴俊:与中日、中美、中俄关系相比,中欧关系最难描述,因为欧盟最不稳定。纵观整个欧洲,经济情况稍好的是一直重视实业、崇尚简约生活的德国与北欧,而文化、金融较为发达的南欧则在金融危机后萎靡不振。同时,欧盟过快的东扩加剧了文化、经济上的差距。英国脱欧或许正是欧盟改革,加强一体化的契机。
张迪:两个边界接壤的国家历史上曾有过争执,现在步入新世纪,双方合作共赢,但在能源军工行业外,更应设法发展新产业。形成一个中印俄大三角区域的合作关系,对各方都有利。
柴忠余:总体而言,西方国家民众对社会发展并不满意,否则如何解释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右翼分子逐渐显露的问题?问题是造成对发展现状不满究竟是什么原因?原因或许众多,但其中之一不容忽略,这些国家在施罗德等政治家后再无出现有担当的政治家。未来欧洲如何前进?这就看英国脱欧后欧盟有何具体对策了。
杨苏鸣:欧洲是现代文明的发源地,而欧洲现在的问题,可能是现代文明在局部发展到极致后,必然会遇到的普遍问题。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在走自己的道路上,有必要认真研究目前的欧洲问题,引以为鉴,汲取教训。欧洲未来的出路,很可能也是世界未来的出路,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如何实现的问题。中国应该积极关心与帮助,一起创新思考与实践,在合作中构建出新的理论、方法与共识,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1月6日、20日,文汇讲堂举办关于中俄和中欧关系的讲座,文汇报整版刊登报道
促进国际关系长期友好,还需“多条腿走路”
兰天白云:中俄关系现在有点“政热经冷”,2018年经贸才达一千亿。如能政治和经贸两条腿走路,两国的关系才能行稳致远,越走越好。
陈海燕:40年前,改革开放伊始,中国既需要帮助,也极度渴求学习,即使是他国已淘汰的技术,也学的甘之如饴。如今的情况与过去不同,中国用40年的时间努力赶上时代水平,而美国也同样在不断进步,我们依然要虚心、低调、踏实、不断创新与进步。
沈尚武:中美俄的三国演义是外在的三国演义,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合作力,促进发展。即便是相互竞争,也能在这一过程中增强竞争力,从而增强全球整体实力增强。
Shine:未来充满挑战和机遇,既考验国家领导人的智慧,也对普通民众提出要求: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如何评价各项国际事件,如何理性真诚的参与国际交往。把对抗性态势转化为合作型机遇,是在严肃面对挑战的同时更值得思考的一个方面。中俄这两个古老的大国,应在军事战备、能源、农业、人文社会方面开展更多的合作,尊重别人的优秀传统与做法,反思本国对土壤、水源、空气、能源、种子及文化的保障。
徐元君:中美俄三国对抗,说到底是否还是文明之间的冲突?任何一方参与其中,除了理性的计算,还有无法忽视的文明带来的非理性特点……因此,了解对手,认识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朱联国:中美是两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国,有许多值得相互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落后时,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发展了,我们依旧要认真学习。除了军事方面的交流合作,还需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展开多领域、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
作者:唐文妍、刘峥等讲堂留言听众
编辑:袁琭璐
责任编辑: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