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saying:
11月2日晚,126-1期文汇讲堂《中日回暖:七年来的人心所向》举办。此篇分享现场15个提问中的第二部分,涉及社会、文化、软实力。链接中的第一部分涉及政治、安全、经济领域。主讲嘉宾上海日本学会会长吴寄南、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助理胡继平解答。
日本出现女天皇的可能性较小
复旦大一包蕴颖:我听闻,日本皇室特别是皇太子德仁,有意为了女儿敬宫爱子未来当上女天皇支持一些修宪活动,安倍会否会借机利用皇室力量?
胡继平:你所说的皇位继承问题和修改宪法应该不是一回事。日本规定皇位继承规则的是《皇室典范》,不是宪法。《皇室典范》规定,只有皇族的男性皇嗣才有皇统、皇位的继承权,还规定了皇位继承的顺序。天皇家自太子德仁的弟弟、秋筱宫文仁亲王1965年出生以后很久没有再添男丁,虽然文仁可以在德仁之后继承皇位,但下一代就没有人可以继承了。在这种情况下,本世纪初日本开始讨论修改《皇室典范》允许女性继承皇位,这种舆论在2005年时达到高潮。但文仁亲王2006年生下男孩,就是悠仁,缓解了对皇位后继无人的焦虑,之后修改《皇室典范》的声音也逐渐平息下来。日本是比较保守的社会,出现女天皇恐怕比较难。
日企参与第三方市场积极性高,但中国也要有风险意识
投资机构吴怀民:我本人从事英国欧洲地区的投资,从接触中,感觉英国非常希望借着“一带一路”政策重返前殖民地。日本参与合作,首先是商业上的目的,我们应该怎么在商业上互惠互利时提防中一些圈套?
吴寄南:在第三方市场合作问题上,日方积极性比中方高一些。随着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取得顺利进展,日本企业觉得自己晚了一步,很着急。有些企业已经悄悄行动起来了。据透露,哈萨克斯坦的大型炼油厂项目,第一期是日本投资的;从2006年起由中国接盘,第三期则是日本商社与中方企业合作推进;另外,三菱商社在塔吉克斯坦有水泥厂厂项目,也是和中国一起合作的;日本最大的物流企业“日本运通”利用中欧班列组织海陆联运,原来是包车厢,现在把整辆列车包下来。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论坛之前已经有成功案例了。从现在的趋势来看,第三方市场合作势头看好。
要注意的是,我们在“一带一路”沿线建立的许多工业园区已初具规模。日本企业进去后会不会破坏原来的产业格局?中企原来同当地政府达成的协议或者企业之间的供应链会不会发生问题?存在多大程度上的风险评估?这些都是需要未雨绸缪,作好预案的。因为是企业对企业,政府不宜过多干预。事实上,第三方市场合作也是还有风险的。比如,前一段时间泰国希望把曼谷周围三个机场用高速铁路连起来,希望中日两国能接下来。但是,在交涉中发现泰国的条件比较苛刻,投资回收的可能性比较低。所以,第三方市场合作不仅需要中日双方加强沟通,还要与第三方深入磋商。。
从现阶段来看,日本对第三方市场合作的积极性比较高。在可以预见的一段时间内会有较大发展。今后遇到的风险主要是是商业上的,政府不宜过度干预。让中日企业通过市场机制解决这些问题。
日本的养老、体检人群已经聚焦到中国
中国非公医疗协会运营负责人姬华奎:10月26日中日首届第三方合作论坛签订了52个协议,其中有中国非公医疗协会和日本签订医疗框架合作协议,除了日本资金和技术,他们还有哪些优势?
胡继平:据我对医疗领域的有限的一点了解,日本的医疗技术和水平肯定比中国要先进一些。可以作为佐证的是,现在日本一些公司,其中有华人开的公司,专门组织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中国人去日本体检、治病。而且,日本为拉动经济发展,除基础设施出口外,还鼓励医疗业走出去,扩大海外市场。当然,中国方面也有优势,就是庞大的人口资源,对于医疗业扩大药品市场、积累临床经验非常有吸引力。据说,日本医生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病人少、临床经验不够。另外,日本人口的老龄化走在中国的前面,在老人医疗护理方面积累的丰富的经验,也可以作为中国的参考,双方也可以展开这方面的合作。
日本3000亿日元对华援助对中国开放初期的基建功不可没
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赵方家:日本对华援助(ODA),中日双方认知不同,您觉得应该怎样理解,会有怎样的趋向?
吴寄南:日本的对华ODA不能跟战争赔款划等号。1972年,当时日本公明党委员长竹入义胜到北京探路,周总理明确表示中国不要赔偿。我了解作出这一判断的理由是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要靠自力更生解决自己的问。此外,周总理在内部讲过,蒋介石放弃了对日索赔,共产党肚量应该更大一些。而且,对华战争赔款的负担最终会加到日本老百姓头上,不利于中日长期友好。竹入带回来的口信是当时促使田中访华很重要的一个动因。日本朝野普遍中国是宽宏大量,抱着感恩之心,也有右派认为日本上当了,在道德上永远低中国一头,不如赔款爽气。日本的对华援助,虽然从日方出发点来说多少有点要补偿中国放弃战争赔款的动机,但事实上并不能和战争赔款划等号。
日本对华ODA从1979年大平首相访华以后开始实施,共三万亿日元,分三个部分,有偿资金援助、无偿资金援助、技术援助。有偿资金援助就是日元贷款,2008年奥运会前夕已经全部结束。最后,剩下一些技术援助和无偿援助,这次安倍访华期间,同中方说明了日本决定终止全部对华ODA项目。今后中日双方不是你援助我,我援助你,而是双方联合起来援助第三国。
日本的对华ODA特别是日元贷款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发挥了很大作用。当时中国基本建设的40%来自日元贷款,包括港口、铁路、发电站等等。上海就有两个大项目,宝钢用了1000亿日元,浦东机场用了400亿日元,第六人民医院用的是无偿资金援助。ODA给中国不仅是资金的援助,更重要的是在软件领域给了中国很多帮助,譬如,如何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如何监控工程进展、如何管理大型项目,等等,对我们后来自己搞大型项目起了很大辅导功能。这次安倍访华期间,习主席对日方的ODA也表示了感谢。
现在中国可以说已经从受援国阶段“毕业”了,中国已成为对外援助大国,将来可以和日本一起对亚洲、非洲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援助。日本ODA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前天我和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一位主任研究员讨论这个问题,就谈到将来在“一带一路”等第三方市场合作中,中国可以借鉴日本ODA的经验和做法。
“文化立国、动漫外交”是日本文化输出的长处,值得学习
日本食品经销商张诗卉:日本民众对中国不认同,是否不太认同中国文化,如果中国就加强对日本进行中国文化宣传,是否会有所改善?而日本是否刻意在对中国进行文化软实力输出?
吴寄南:我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研究,如何发挥文化这个载体平台的作用。中国古典文化,如《三国志》《论语》等在日本影响很深,日本中学生必修的国学实际上就是学的汉学、诗词。问题是在当代的流行文化的交流中,有些不平衡:日本输出的较多,我们输送的较少。日本的口号非常明确:文化立国、动漫外交,甚至任命机器猫“哆啦A梦”担任“动漫文化大使”。中国最近开始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了。典型的事例是,舞剧《朱鹮》到日本演出比较成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最值得自豪的,也是最有能力拿到世界上去展示、去比拼的。但是国人目前还比较忽视,这是事实。我相信,今后会慢慢得到重视,用文化的纽带打动日本国民的心弦,缩短两国人民距离。
日本新年号要从中国古籍中找,不了解的是当代中国
胡继平:这是社会问题。谈到文化,其实很多日本人,特别是年纪大的日本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并不少,有的甚至到了膜拜的地步。日本历史上的“元号”基本上都取自中国的古代经典,也就是“四书五经”。明年将更换新的年号,取代现在使用的“平成”,此前的议论说有可能从中国经典以外去找,但最终确定仍然要出自中国经典。相比之下,日本社会普通民众对现代中国的了解明显不够,比如对中国现在的政治制度、外交政策、国民生活状态等了解比较少,甚至存在很多的误解。这些可以通过长期不懈的人员交流、文化交流去弥补和改善,比如吸引更多日本国民来中国观光旅游,向日本介绍更多反映现代中国社会的电视剧等,让日本人更多了解中国人的生活状态。
中日年轻人彼此都在喜爱或认识对方长处
东华大学学生刘天:老一辈人对日本印象特别差,我们这一代人不论对日本潮流服饰还是对家电、零食接受度特别高,特别是漫画二次元,这会不会影响这一代年轻人的思想和文化并产生忘了历史的威胁?
吴寄南:今天刚刚看了一份日本贸易振兴会的调查,它对中国“80后”“90后”“00后”有很深入的分析:80后有2.2亿人,90后有1.9亿,00后有1.5亿。他们对流行文化了解远远超过“60后”“50后”,存在代际差异。日本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强调要抓住中国人的心首先要抓年轻人的心。
中日民调中,中方样本中间年轻人比例比较高,得出的结果是日本好感度比较高,日本则相反,样本中五六十岁的比例偏高,对中国的好感度比较低。其实,日本的年轻人对中国的态度比较友善,尤其是对“北上广”,他们觉得非常时尚、非常先进,信息非常发达,很多东西超过日本,比如支付宝、共享单车等。如果日方调查中,这部分的样本和中方差不多,调查结果日方对中国的好感度也会有比较高的提升,不会像现在差距这么大。
习主席在2015年中日交流中讲到要鼓励两国各界人士特别是年轻一代踊跃投身中日友好事业。加强青少年交流是非常重要。这次安倍访华期间,两国政府决定在今后五年里,安排3万中日青年交流,这是个很好的项目,如果能够完全实施,从青年人开始融化两国国民心中的“冰”,真正做到“两之交在民相亲”。
低经济增长、高失业率、千万学费,让日本青年人较沮丧
上海海事大学学生高梓舰:前一段时间看到报道,日本年轻人在自己出租屋自杀,隔了十多天尸体腐烂了才被人发现,这反映出日本人与人之间关系太过冷漠,十多天没有人联系他。是否可以得出现在日本社会阶层固化比较严重,导致年轻人机会很少,、自信心不足的印象?这现象背后存在怎样的社会动因?中国是否会有这样的趋势?
吴寄南: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尖锐。日本年轻人与其他国家的同龄人相比对前途比较悲观。因为他们从懂事开始,日本经济一直比较低迷,处于小数点增长,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现象也很突出。现在日本劳动力队伍的结构,非正规就业占30%以上,年轻人不可能像父辈一样毕业后就到公司里做正式职工,终生雇佣,相反,他们现在是不断地在各处打短工,或者由人才派遣公司派出去,经济不好首先就被解雇,且收入只有正式职工的2/3甚至1/2,日本的年轻人看不到前途。这是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
日本社会阶层的固化问题也存在。过去再穷的家庭出身,靠自己的努力也能进入名牌企业,有非常体面的工作。现在这个梦越来越遥远了。因为日本教育竞争非常厉害,公立学校比私立学校多,而私立学校可以花钱请最好的老师教,教学质量比较高,高考录取率比较高,但只有有钱人家才能有实力上各种补习班。日本医科大学学生绝大多数是医生家庭出生,因为学费太高,一年一千多万,一般家庭负担不起,阶层固化的问题是社会大弊端。
中国有没有这个情况?要警惕这个苗头扩展。如今,不补课就进不了重点班,进不了一流大学的现象也在出现。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日本的教训,我们应该引以为鉴。
日本将引进劳力移民或将加固阶层固化
胡继平:现在日本年轻人状态比较差,和社会阶层固化有一定关系,日本这些年经济不景气,社会缺乏活力,这是现状。相比之下,中国社会的活力很足,虽然也出现了阶层固化的一些苗头,但对年轻人来说,通过努力可以改变的机会在中国依然很多。最近日本通过从外国引进劳工的法案,从侧面也反映了社会老龄化和少子化严重、缺乏活力的现状。政府为了发展经济的需要,不得不从海外引进劳动力,但因为要顾忌国内民众特别是保守派的反对声音,不断强调引进的“不是移民”。
日本抗击美国贸易战和中美贸易摩擦有同有异
上海海事大学学生张智超:当下中美关系比较复杂。美国曾经也对日本发动贸易战,在二战之后,特别是在广场协议签订之后,一度令日本经济陷入崩溃,最后日本还是通过自己的改革让经济实现腾飞。如今在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对日本应对贸易战的教训或者是经验是否有一些可以借鉴?
吴寄南:日本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先后同美国有七场大的贸易战,日本都抗过来了。从开始的纤维、钢铁,到后来的汽车、半导体。在美国的压力下,日本付出不少代价。尤其1985年广场协议以后,日元骤然升值,导致日本经济长期停滞不前。不过,日本在应对美国贸易攻势中也有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譬如,它不是正面硬顶,而是暂时妥协、缓一缓,或想办法迂回出击,化解美国压力,同时,又借助美国的外压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这些做法可以借鉴。我们现在也是这么做的。
不同的是,日本在外交和安全上一边倒地追随美国。美国不光在日本驻军,还从各方面严密控制着日本。中国是主权独立国家,体量也大,比起日本来我们有更多的回旋余地,也有更多筹码来应对美国贸易战。日本经验可以借鉴,但是没有必要也不可能百分之一百复制日本的做法。
讲座结束后,听友有序上台,收获吴寄南签名
最佳提问者吴怀民(左一)赵方家(右一)与嘉宾合影,奖品为吴寄南著作《日本新生代政治家》及讲堂新书《大国厚土》
现场为新下载关注文汇App的听友高晋豪(左一)和刘峥(右一),奖品为定制的“文汇靠垫”及《大棋局》一本
全场观看吴寄南“小电影”介绍《日本右翼恨之入骨的中日关系“谋士”》
吴寄南做主讲
作者:吴寄南、胡继平、讲堂听友
编辑:周俊超
责编: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