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贝城市中心的米哈伊洛大公步行街广场上展出了“360度上海”体验型图片展引得行人纷纷拍照留念
【导读】6月中旬,为期一周的 “魅力上海”活动首次来到今年5月刚与上海缔结为友好城市的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市,在市中心地标——卡莱梅格丹公园内的茨薇塔·祖佐丽奇艺术馆,展出了反映上海最新城市风貌和人文景观的 “魅力上海”摄影展和中国首部航拍VR城市形象片 《飞越上海》。活动开幕当天,塞尔维亚旅游形象大使、上海作家陈丹燕与塞尔维亚广播电视台主持人莉莉安娜·戈约维奇在艺术馆里举办了 “上海作家眼中的上海与贝尔格莱德”文化沙龙暨第123期文汇讲堂。本次活动由上海市政府新闻办、贝尔格莱德市政府共同主办。
▲贝尔格莱德市民饶有兴致地观看“魅力上海”摄影展
认识一座陌生的城市,从比较不同中开始
城市精神:崇尚现代性的上海,顽强而浪漫的贝尔格莱德
莉莉安娜:你是一位上海作家,同时也很了解塞尔维亚的文化、喜欢塞尔维亚人民。你要如何向贝城人介绍自己的家乡?
陈丹燕:通常我都是向自己的同胞介绍塞尔维亚,这次我很荣幸,向贝尔格莱德介绍我生活和工作的城市上海。在来到这里以前,我已经写了六本非虚构的上海故事,这是我敢做这个讲座的背景。《上海的金枝玉叶》2016年已经在塞尔维亚出版,我在这里有了读者,这是我想要更多地介绍自己城市的理想得以实现的可能性。但我一直不能确定如何能让一个陌生人很快地了解上海。贝尔格莱德看起来更像是北京,而不是上海。后来,我认为,比较两个城市的不同之处,来描绘上海的面貌也是可行的。在地理位置上,贝尔格莱德在巴尔干半岛核心位置,是座建立在巴尔干走廊中央的古老城市,总是不得安宁,被强人践踏,经历坎坷,但它总能一次次从战争废墟里活下来,顽强、乐观是这座城市的精神。而上海是亚洲的沿海城市,它有海岸线上的优越位置,背靠着富饶而广袤的中国内陆,它天生会成为一座生机勃勃的商业城市。上海需要时刻打开自己,一旦关门,就是 “死了”。作为中国首批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上海具有强烈的现代性和包容性。所以,开放和包容是上海的生命力,而顽强和乐观是贝尔格莱德的支柱。
▲陈丹燕从旅游使者和文化学者的视角,对比双城之不同
城市建筑:莫斯科饭店与和平饭店
莉莉安娜:第一次来到一个城市,首先看到的就是城市的建筑。从建筑的角度看,你认为,贝尔格莱德和上海的建筑有何不同?这些建筑背后蕴含了哪些文化?
陈丹燕:在贝城,我看见很多类似维也纳的建筑,新艺术风格的建筑就藏在街头巷尾,在二战和以后的轰炸中保留下来。在上海,我们更多的是装饰派艺术风格 (Art Deco)的建筑。我们城市也有一座类似贝城莫斯科饭店的大饭店,是在外滩的和平饭店,也有一个绿顶,也是最重要的古董饭店,也是城市地标,我们的和平饭店就是装饰艺术风格的建筑。在上海的街头巷尾,也有大量的装饰艺术风格的建筑。而上海外滩的 “万国建筑博览”,与芝加哥的 “壮丽一英里”很像。有趣的是,在贝城,我也见到了新贝尔格莱德的街道和塔式高楼,它们跟我们的北京神行皆似。
▲贝尔格莱德的莫斯科饭店(左)、上海和平饭店(右)
人文风貌:互联网时代,依旧保持传统书店的氛围
莉莉安娜: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自然风貌,从文化风貌上看,两地的城市文化有哪些最直观的不同?
陈丹燕:上海现在有很多复合功能的书店,它集图书、咖啡、文创用品、艺术展示等于一体,装修也很标新立异。贝尔格莱德的书店则类似1995年到2005年这个时期的上海书店,尚无电子阅读和网上书店的冲击,书店里保持着古典的阅读气氛。有一次在贝城的一个书店里,突然停电了,但我数了,5分钟内门开了13次,停电不影响读者进出书店的习惯。有个老年顾客还指责为何不停对面 “ZARA”商店的电。而且这家书店还在用1934年时的装修,用书架上安装的滑轮扶梯取书,令我感动。
▲贝尔格莱德市民在巴尔干地区最古老书店的上海书籍橱窗前驻足
莉莉安娜:从城市中人的角度看,你认为,贝尔格莱德人和上海人在整体性格上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陈丹燕:举个例子,上海人走路很快,但街道很窄,所以走路时,双手不可以甩开,因为会碰到别人。但在贝尔格莱德,大家走路都比较慢,所以常常会看见站在人行道中谈话的人们。在贝尔格莱德人眼中,东方人很柔弱,很安静,我想,也许因为上海每年都要经历漫长的雨季,所以我们比较有耐力,比较安静。贝尔格莱德人的个性中包含一种诗意,有时会产生一种激烈的浪漫情绪,乐于与他人交谈、倾诉。街头墙上的涂鸦非常有创意。由于历史的原因,贝尔格莱德人骨子里有一种不安的宿命,他们羡慕上海的生机,更向往和平的生活。但他们能 “用不悲哀的态度对待悲剧,珍惜与热爱当下的生活”,这是我眼里塞尔维亚人最值得钦佩的地方。
▲贝尔格莱德街头墙上的涂鸦非常有创意
▲留有战争痕迹的贝城街道建筑旁,依然有跳芭蕾的女孩
寻找双城的共通性,源于多元文化的融合
城市的包容性: “混血”文化的影响
莉莉安娜:谈了双城那么多的不同,其实我们可以从不同中找到很多相同处。从历史上来看,上海曾受多种外来文化的影响,贝尔格莱德也是如此。你对此怎么看法?
陈丹燕:确实,这两座城市都曾被其他文化影响过,形成了多元的文化。比如,现在在贝城的一道美食凝脂奶油(Pide)就是用奥斯曼帝国留下的方法制作的。此外,融合的文化使得两座城市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我在卡莱梅格丹城堡的院子里,看见一座帕夏(奥斯曼帝国中的高级官员)的坟墓,听说这位帕夏对塞族也很好,所以奥斯曼帝国崩溃后,南斯拉夫人也一直保护着他的坟墓。在上海,也有一个外国人的公共墓地,就在离我家不远的虹桥。我陪一位挪威朋友去看外国人公墓,他说墓碑上的名字有错误,应该是中国的刻字工人抄错了挪威姓氏。尽管如此,在上海,外国人公墓从静安寺搬迁过来虹桥时,上海仍能给那些上海的永久居民们一块长久并安宁的墓地。也许文化融合的方式是非自愿的,但仍旧尊重和保护自己曾有的历史。这是我认为的双城一种精神上的相同点。
▲贝尔格莱德的卡莱梅格丹城堡
上海的城市精神、上海的开放和包容,还体现在 “四海一家”上。1860年左右,欧洲人在上海建立了“公共花园” (Public Park,现为外滩公园),但是禁止华人入内。不久,上海人也有了自己的公园,在苏州河边建成了华人公园(现为河滨公园),并在公园门楣挂有 “寰海联欢”的木匾,却没有洋人不得入内的规定,这就是上海人的精神。
▲老上海的外滩公园一角
▲陈丹燕(右)与莉莉安娜对谈,感知上海与贝尔格莱德的相似与不同(丁晓文摄)
大同精神:对生活的坚持和追求
莉莉安娜:在多元文化融合的影响下,贝尔格莱德人和上海人有哪些共性?
陈丹燕:虽然两座城市人的生活方式不同,但他们对自己生活方式的坚持是相同的。例如,上海人常去其他城市工作,但只要条件允许,一个家庭总还是尽力保持着上海的语言、饮食习惯,第二代回乡时并不受很大影响。在贝尔格莱德,我看到一个关于南斯拉夫日常生活的展览,策展人告诉我这个展览的名字翻译成英文叫作“Long live Life”,意为 “你什么都会失去,但是生活本身是会有力量帮助你生存下来的”。贝尔格莱德也有一句金句: “你要来炸我吗?如果你不来炸我,我就回家去漆我家的栏杆了,因为夏天要来了。”尽管轰炸声声,炮火下的生活还要继续,这背后流露出来的精神气息是贝尔格莱德人对于生活的依赖,非常可贵。因为这些,贝城也成为欧洲人的夜生活中心。
▲街头绘画创作,地面色彩缤纷,贝尔格莱德的街头充满艺术性
▲塞尔维亚最大的报纸对文化沙龙的报道
莉莉安娜:感谢你说了很多关于上海的故事,我很想去上海看看。我曾经阅读过一些关于上海文化、历史的资料。上海既是一个传统城市,也是一个现代城市,不仅拥有众多的人口,也是一个融合不同文化、不同事物的城市,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上海作为一个沿海城市,从一个小渔村,变成现在这么了不起的国际大都市,这让我很惊叹。今天的活动是我们开始了解上海的第一步。
编辑:袁琭璐
责任编辑: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