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楷模”发布会在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表演的舞蹈《一支轻骑兵从这里出发》中拉开序幕。
“草原醒了,唱起欢歌:乌兰牧骑,金色的种子,在草原上播种;乌兰牧骑,春天的新芽,在阳光下成长。”最近的一场演出令内蒙古苏尼特右旗影剧院座无虚席,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和草原文化青年俊杰同台献艺,为观众带来了一场文化盛宴。
“把最好的歌舞带给牧民”
1957年6月17日,苏尼特右旗在旗政府所在地的温都尔庙文化馆举行了乌兰牧骑成立庆典。9名牧民儿女聚集在苏尼特右旗,举起了全国第一面乌兰牧骑的旗帜。一辆马车、一架手风琴、一把四胡、一把马头琴、一把蒙古笛,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即便装备简陋,但乌兰牧骑所到之处,牧场瞬时欢腾,露天舞台成了欢聚的海洋。伴随着乌兰牧骑的诞生,苏尼特草原充满了新生活的喜悦。
“我们只有一个心愿:把最好的歌舞带给牧民。我们的行程,由牧民安排。为牧民服务,是我们的方向。”回想当年情景,年过花甲的第一代乌兰牧骑队员伊兰、荷花赤诚未改,难掩激动的泪水。
61年过去了,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冒寒暑,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乐和文明,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在118万平方公里的内蒙古大地上,现有75支乌兰牧骑,各族演职人员近3000人。
牧民居住分散,蒙古包间的距离都在数十公里左右,因此,乌兰牧骑到牧区演出一走两三个月是常事,演出途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更是一言难尽。但把牧民的心愿当做自己的心愿,以自己的歌舞传递党和政府的温暖,是乌兰牧骑的一贯作风。
一个寒冷的日子,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顶着北风为乡亲们演出,他们在棚外表演,把乡亲们让进棚里观看。一天下来,队员们浑身都冻得麻木了。当听说有几位双目失明的“五保户”老牧民很想听听他们演唱时,队员们又徒步赶了几十里的路,专为他们演了一场声乐器节目。老人们流着热泪说:“我们看不见你们的模样,但我们感到你们有金子般的心,你们一定是草原上最漂亮的姑娘们和最帅的小伙子们。”
三位年轻的乌兰牧骑队员分享他们心中的故事。
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去年11月21日,一封来自习近平总书记的珍贵回信温暖了苏尼特右旗各族群众的心。习近平总书记勉励乌兰牧骑队员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这更加坚定了这支“轻骑兵”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信心和决心,一如既往地践行着这个“小队伍”的“大使命”。
队长孟克介绍,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现有演职人员47名,平均年龄34岁。这支精悍的队伍,凭着一专多能的技能、自编自演的节目、贴近生活的内容,始终坚持不懈、全心全意为农牧民服务,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玛奈(我们的)乌兰牧骑”。
“经历60余年的发展,我们的队伍正在走向成熟。在新时代,我们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为草原牧民奉献更多优秀作品,为传播优秀的民族文化而接力奋斗。”孟克说。
作者:文汇报记者 付鑫鑫
编辑:范菁
责任编辑:朱辉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