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笔又称“湖颖”,最大特点在“颖”,即笔头尖端有一段整齐而透明的锋颖,业内称之为“黑子”。“黑子”的深浅,就是锋颖的长短,这是用上等山羊毛经过浸、拔、并、梳、连、合等近百道工序精心制成的。白居易曾以“千万毛中拣一毫”和“毫虽轻,功甚重”来形容制笔技艺的精细和复杂,所以有“毛颖之技甲天下”之说
提起毛笔,人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湖笔,它与徽墨、宣纸、端砚并称为“文房四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手工技艺之一。在“文房四宝”中,素有“笔墨纸砚”之序,笔排在首位,不是因为价值居首,而是制笔的用料和工艺过于严苛。一支湖笔从“毛”变成“笔”,需要走完整整120道工序,即便在工业化如此发达的今天,湖笔仍延续着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的古法制作工艺。
日前,记者来到“中国毛笔之都”“湖笔之乡”湖州南浔区善琏镇,走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湖笔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邱昌明,听他讲述湖笔的前世今生,近距离观赏湖笔的制作技艺。
将军“制笔”成就“一部书画史,半部在湖州”
善琏镇的最南端,是当地规模最大、历史最久、名气最响的善琏湖笔厂,厂门口的正上方悬挂着我国著名书法家沙孟海亲题的“善琏湖笔厂”五个大字,苍劲有力,仿佛诉说着这里的荣光。刚进厂,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快步迎了上来,他就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湖笔”唯一的国家级传承人邱昌明。60多岁的邱昌明早已退休,和女儿生活在杭州,但稍有闲暇,他便会偷偷“溜进”厂里。“16岁进厂,我的大半生在这里度过,我的魂也在这里。”邱昌明边说边热情地把记者带到“传承馆”。只见一支如扫帚大的湖笔立于中央,四周的橱窗内陈列着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湖笔,以及各种各样的制笔材料。最引人注目的是名家书画,有国画大师李苦禅、黄胄,书法大家舒同、沙孟海等20多人的墨宝。
“是谁写下华夏时代春秋?是谁画出神州万里锦绣?蒙恬将军的智慧,湖州儿女的巧手,制作出支支神奇的妙笔……”邱昌明娓娓道来,一首《湖笔颂》,留下2000多年的传说。相传秦大将蒙恬“用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外衣)”发明了毛笔。后蒙恬曾居湖州善琏改良毛笔,采兔羊之毫,“纳颖于管”,后人称之为“湖笔”。改制湖笔成功后,蒙恬便将技艺传给善琏百姓;其后,当地几乎家家出笔工,户户会制笔。2000多年的历史中,汉、晋、隋、唐、宋、元时期及当代笔工各领风骚,湖笔已深深融入了这块土地。
邱昌明介绍,早在明孝宗弘治年间的《湖州府志》便有记载:“湖州出笔,工遍海内,制笔者皆湖州人,其地名善琏村。”由此可见这里几乎家家出笔工,精湛的湖笔制作工艺及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丰富的湖州历史文化,成就“一部书画史,半部在湖州”之说。“2300多年的湖州建城史中,曾哺育或吸引了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米芾、赵孟頫、吴昌硕、沈尹默、费新我等一批书画大家,谱写了璀璨的书画文化。”邱昌明说,郭沫若先生生前十分喜爱湖笔,曾写下“湖上生花笔,姑苏发一枝”的赞美之词。启功、李苦禅、沙孟海等大批书画名家都喜爱湖笔,为善琏写下诗篇,留下墨宝。
制笔技艺精细,千万毛中拣一毫
“湖笔又称‘湖颖’,最大特点在‘颖’,即笔头尖端有一段整齐而透明的锋颖,业内称之为‘黑子’。‘黑子’的深浅,就是锋颖的长短,这是用上等山羊毛经过浸、拔、并、梳、连、合等近百道工序精心制成的。”邱昌明介绍,白居易曾以“千万毛中拣一毫”和“毫虽轻,功甚重”来形容制笔技艺的精细和复杂,所以有“毛颖之技甲天下”之说。
一支湖笔从原料进口到出厂,一般需经过择料、水盆、结头、装套、蒲墩、镶嵌、择笔、刻字等12道大工序,从中又可细分为120多道小工序。善琏有句形容事情难做的俗语:“毛笔一把毛,神仙摸不着。”而湖笔笔工做的就是“神仙摸不着”的理毛工作。想把自由生长的狼毛、兔毛、羊毛做成蓄墨、聚锋的湖笔,难度可想而知。“一个合格的湖笔工人,掌握技艺需要数十年的经验。一道水盆工序,做了四五年还只能算是新手,一般要做一二十年才能上得了一个层次。”邱昌明介绍,一名师傅做一辈子,也只可能是其中一道工序的好手,不可能每道工序都精通。
“制作笔头是湖笔最重要的工序,几乎完全要靠手工在水盆中操作,因此这道工序被称为‘水盆’。‘水盆’工首先要把羊毛放在水盆中湿水,然后用牛骨梳一遍遍地梳理,去掉羊毛中的羊绒,把根根羊毛理顺,再一根根挑出没有毛锋的杂毛,而有毛锋的羊毛才能做出湖笔的锋颖。”邱昌明介绍,只有笔杆刻字现在可以用机器加工,其它工序全部纯手工完成。“湖笔为何会千百年长盛不衰?是因为在制作工艺中我们始终严格按照古法制作标准。”古人将该标准总结为“三义四德”。“三义”指精、纯、美,“精”指拣、浸、拨、梳、结、配、择、装72道工序都必须一丝不苟;“纯”指选料严格细腻,以“千万毛中选一毫”的态度进行;“美”指形、色及配合的毛杆、刻书、装潢等高度统一。“四德”为“尖、齐、圆、健”,笔锋尖如锥状不开叉,笔毛垂直整齐,散开后顶端平齐无参差,笔头浑圆匀称,不凹不凸,使书写收放自如,富有弹性,收笔后笔头恢复锥状如初。
邱昌明虽然退休在家,依然发挥着“余热”,带了9个徒弟。“虽然受到文化转型、书写工具改变等因素影响,湖笔产业出现了工匠流失、传承乏人的状况,导致湖笔传统制作技艺的保留和发展面临一定困难,但是我会努力把湖笔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下去。”邱昌明说,湖笔传统制作技艺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湖州文化的典型代表,希望更多的湖州人能重视这个“传家宝”,自觉保护、传承湖笔传统制作技艺。“守住湖笔严谨的传统制作技艺,就守住了湖笔独有的‘锋颖’,守住了‘锋颖’就守住了湖笔的‘根’和‘魂’,湖笔才能经久不衰,永远流传。”
作者:蒋萍 刘海波
摄影:刘海波
编辑:王秋童
责任编辑:叶志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