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末,是南京大学报到的日子。在新生大军中,有一个贵州女孩,人生中第一次走出深山,向崭新的梦想之路发起冲击。她叫王喜,来自遵义市道真县,跟记者对话时,她的脸上满是自信和笑容,让人几乎察觉不出她的家庭曾连遭变故。
王喜说,在与命运的顽强抗争中,在上海援黔干部的牵线搭桥下,5年来,是百余位素不相识的上海“家人”,让历经母亲残疾、父亲去世的她感受到“另一种温暖”,“心中的空洞逐渐被一种饱满而充实的感觉填补——感动,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动”。
踏入大学殿堂,王喜的第一个计划就是加入学校志愿者协会。一直被支持、激励、温暖的她,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像她的上海“家人”一样,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
第一次见到王喜像见到名人般激动()
“王喜来了!”
周一(20日),在中原护理院院长马明素的陪同下,王喜来到了护理院。得出空闲的员工们纷纷走到女孩的面前,上下打量着这位第一次相见的护理院“名人”,拍拍她,摸摸她,笑着说一些鼓励的话。他们自发地拉起一条横幅,上面写着:“欢迎王喜同学回家。”
“回家”二字让王喜的眼眶湿润了。在内心中,上海的这个“家”,她之前虽然从未触碰,却能一直感受的到。所以,即便是前一天刚乘坐20多个小时大巴车辗转抵沪,面对“家人”,她依然十分激动。
“阿姨,我的高考成绩出来了,总分655分(总分750分)。”两个月前,当马明素在微信群中转发这条来自1700多公里外的喜讯时,整个护理院就沸腾了。
当王喜真的站在面前时,护理员周龙英拉着她的手,久久不愿放开。她经常拿王喜为例教育女儿,希望女儿也能有如此志气。在她看来,虽然自己收入有限,但与西部山区的孩子们相比,自家孩子的生活条件要优越得多。通过城市爱心一点一滴的汇聚,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走出深山,再也没有比这更值得做的善事了。
护理员潘凤英还专门为王喜做了一个包子,以表祝贺。“在大家的帮助下,王喜考上好大学,天道酬勤,她是幸运的;而我能资助到王喜这样一个争气的好孩子,也是幸运的。”潘凤英告诉记者,王喜的表现让她非常自豪。
从2014年到2018年,从初中到高中,依托“喜圆梦”结对助学行动,护理院的百余位员工,一个不落,一年不差,每年都会集体捐出万余元助学款,寄给王喜,现在,捐款总额已超过7万元。“今后只要她愿意继续读下去,只要她需要,‘喜圆梦’行动就将继续。”马明素说。
“我要认认真真地帮助这个孩子”
“如果不是得到及时资助,品学兼优的她可能中途被迫放弃学业,外出打工。”王喜的高中班主任张邦耀告诉记者,是来自上海的爱心扭转了王喜的命运。
时光倒回到2014年,4月中旬,家中的顶梁柱倒下了——王喜父亲不幸触电死亡,家中最大的经济来源没了,母亲也是下肢四级残疾,全家只能依靠每月的低保金艰难度日。
王喜出生于1999年。她的名字喜气,好运却未眷顾这个家庭。或许正因为此,小姑娘养成了独立和坚毅的性格。从一年级时,她就上山捡猪草和红薯叶,帮助母亲喂猪;父亲去石粉厂打零工,她一有时间也帮着父亲打下手。
如今,回顾那段雪上加霜的岁月,王喜坚定地告诉记者:“从父亲去世的那一刻起,我就下决心,要好好读书。我的目标在哪,就要往哪里努力。痛苦的过去我无法改变,但我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亲手改变这个家庭的将来。”
父亲去世的意外并未影响到王喜的学习成绩,这让初中班主任周绍伦非常忐忑,他将这一情况反馈给前来调研的上海第一批援黔干部高云翔。他表示,像王喜这样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如果得不到资助,恐怕再也无法继续读书,那样实在是太可惜了。
在高云翔50余万字的援黔日记中,王喜是多次出现的名字。对王喜,高云翔如同女儿般关心:“我也是读书读出来的,绝不能让孩子因贫辍学。”
借助杨浦对口帮扶道真的工作平台,高云翔拼命在上海寻找能够资助王喜继续读书的好心人。当时,马明素被王喜的不幸与坚强深深打动。她的善心也获得了全院上下的积极响应。在王喜父亲去世后的两个月,“喜圆梦”结对助学协议便正式签订。
第二年9月,资助人和受助人的第一次见面让彼此之间的心,连得更近。
重庆出差期间,马明素顺道驱车4小时,前往200多公里外的王喜家中。这个艰辛的家庭,家中最多的物件便是王喜红彤彤的奖状,被王喜母亲整整齐齐地贴在墙上。
刚放学的王喜,见到远道而来的马明素非常激动,放下书包,一下子扑到了马明素的怀里,二人紧紧相拥。
“那个拥抱让我印象深刻。王喜不是内向寡言,没有信心的孩子,而是热情自信,极有主见的人,从她家出来后我就更放心了。”马明素说,那之后每逢过年都会包红包给王喜,经常给她买新衣裳,还不时打电话询问学习生活近况。
“她的鞋子是38码,我一直记得。”马明素说。
“阿姨的爱,我永生难忘。”王喜心怀感恩,期待自己将来也能像马明素一样,做一个播散善心的人。
对王喜而言,无论走多远,都不会忘记来时的路。
作者:赵征南
编辑:赵征南
责任编辑:叶志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