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属种长臂猿骨骼出土时的情形。
位于西安市南郊长安区韦曲神禾塬的神禾塬大墓,被研究者认为墓主是秦始皇的祖母夏太后。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最新通报,考古人员在神禾塬大墓的陪葬坑中发现已灭绝的新属种长臂猿骨骼。
2012年,由英国伦敦动物学会、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着手对该长臂猿遗骸进行研究。经过检测遗骸,并和现存的长臂猿种群进行比对,专家们最终确认这些遗骸属于一种已灭绝的长臂猿,该长臂猿属于一个新的属种。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6月22日美国《科学》杂志,确认十余年前出土于西安神禾塬秦始皇祖母墓中的灵长类动物遗骸,属于一种现已灭绝的长臂猿,并宣布这一新的属种为——帝王君子“Junzi imperialis”长臂猿。这一新属种的命名在国内外引起轰动。
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从事动物考古学研究的专家胡松梅介绍,在确认这只长臂猿属于新属新种后,研究人员根据晋代古籍《抱朴子》中“君子为猿鹤”的记载,并结合它出土自秦始皇祖母陵园的经历,将其命名为“帝国君子长臂猿”。
▲K12出土的帝国君子长臂猿头骨和下颌骨。
通过形态观测、3D建模、16处标志点的测量确认,该长臂猿不同于现生的长臂猿属和已经灭绝的第四纪长臂猿属。与现存的长臂猿相比,新发现的这个物种有着相对较扁平且较小的面部,且按该物种的大小来说犬齿特别的长。测量数据也和现在已知的4个长臂猿属(长臂猿属、白眉长臂猿属、黑冠长臂猿属和合趾猿属)没有聚合,通过3D数字扫描并将其形状与亚洲数百个长臂猿科动物以及德国和英国收藏的标本进行比较,该物种特征十分突出,与其他属种明显不一样,因此分析应属于一个新的属种。很可惜的是,帝王君子长臂猿在人类知晓前就已经灭绝了,只留残骨及一些前肢骨给后人。
新属长臂猿出土于夏太后大墓东南的K12陪葬坑中,该坑呈长条状,是名副其实的“珍禽异兽”坑,约长14米、宽2.5米、深3.7米,北段陪葬的是“珍禽”,南段陪葬的是“异兽”,异兽从南到北依次是猞猁、豹、黑熊、绵羊及在东侧存留的长臂猿残头骨、下颌骨和前肢骨。这可能说明当时皇家的苑囿有各种珍禽异兽,满足其观奇。而小长臂猿“又小又可爱,毛绒绒的”,是“异兽”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种灵长类动物。长臂猿在墓中的出现充分显示了人类对该物种的灭绝产生了影响。
▲K12陪葬坑。
长臂猿在墓葬的陪葬坑中属首次发现。长臂猿习惯栖息在森林中,它们死亡后的骨骼往往迅速分解,因此,不论在哪里,如此古老的长臂猿遗骸,都是极其罕见的。在我国,长臂猿的化石和骨骼发现很少且多为零星的牙齿和碎骨,给属种的鉴定带来很大的困难。此次发现的长臂猿除残头骨外,还有一些不完整的上肢骨,为属种的鉴定提供较好的第一手资料。
此次发现证实长臂猿的分布区退缩是极其快速的,种群的灭绝速度超出以前人们的想象;也说明长臂猿种类分化的多样性,显示出它在环境中的脆弱处境。据记载长臂猿在18世纪以前开始减少,例如在三峡等地绝迹,但主要开始于18世纪,这一时期,陕西凤翔府的种群已经绝迹。19世纪,在陕西周至、户县、镇坪还有残存;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长江以北分布的残存地点统统消失。汉学家高罗佩在《长臂猿考》中提到,一直至公元10世纪,长安附近都有人捕捉长臂猿。从长臂猿在陕西的分布历史和文献记载来看,2200年以前,陕西秦岭北坡一带的森林中,还是有一定数量的长臂猿分布,当时的气候比现在湿热,森林茂密,适合长臂猿的生存。
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证明长江两岸的森林曾经是长臂猿的栖息地。北宋画家易元吉善于画长臂猿,且画得栩栩如生(如图)。据中国灵长类学会理事、长臂猿研究专家、中山大学范朋飞教授考证,易元吉画的长臂猿和已知的现存任何长臂猿都明显不同,意味着画中的物种可能也灭绝了。
▲北宋画家易元吉的画作。
中国曾经分布有6种长臂猿,但白掌长臂猿和北白颊长臂猿已经从中国灭绝,海南长臂猿和东黑冠长臂猿的数量不足30只,天行长臂猿不足150只,而数量最多的西黑冠长臂猿也仅有1000-1300只。
“珍禽异兽”在陕西汉阳陵及秦始皇帝陵的陪葬坑都有发现,但均未发现长臂猿。据专家介绍,这次对新属种长臂猿研究的美中不足之处是缺少古DNA研究,他们将与国内相关研究机构和专家合作,拟解决该新物种在分类演化中的谱系及与其它长臂猿的近亲关系。
文:文汇报驻陕记者韩 宏
图: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
编辑制作:韩 宏
责任编辑:朱辉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