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金志骏是上海市首批“组团式”教育援藏工作队中年纪最小的援藏教师之一。
我是金志骏,来自上海市宜川中学附属学校。作为一名90后,我是上海市首批“组团式”教育援藏工作队中年纪最小的援藏教师之一。也许正因为这一点,我可能是整个援藏团队中,收获最大、感受最多、成长最快的人。
记得从到西藏的第一天起,我就充分地感受到了来自各个层面的关心和照顾。
这些关心我的人,有的就在我们身边,有的甚至素未谋面。
这些素未谋面的人,他们或许在上海,或许在西藏;他们或许在上海市教委,或许在日喀则市政府;他们或许参与了一线的援藏工作,或许是在大后方为我们保驾护航,他们或许在许多我叫不出名字的职能部门。
虽然不一定有幸认识这些关心我们的人,但我分明感受到了在这一年的援藏生活里,他们在方方面面给予我们的关心和照顾。
是他们,为我们提供了最坚实的后盾和保障,让我们能毫无牵挂地投入到伟大的援藏事业中去,发光发热。
而来自身边人的关心,就算是给我一天一夜,都说不完。
在工作队中,傅欣局长和陈前校长作为领队,不仅关心我们身体上是否有不适,更关心我们的个人成长,给予了年轻人许多自我成长和发展的机会,这点我深有体会。
来自大哥们的关怀那就更不用说了。因为在西藏,我们就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多少次我头疼脑热,大哥们为我送餐送药;多少次我沮丧失落,大哥们陪我排忧解难;多少次我遇到难题不知所措,大哥们给我出谋划策,指明方向。
▲在日喀则,金志骏结交了很多藏族好朋友。
还有那些亲爱的藏族朋友们,是你们的热情和豪爽,让我在日喀则的生活就好像在家里一样舒适自在。我们曾一起研讨西藏的教学,是你们让我快速融入了这里的工作;我们曾一起在篮球场上挥洒汗水,是你们让我感受到兄弟般的情谊;我们曾一起把酒言欢,是你们让我在他乡也依旧能体会到家人般的温暖。
就是你们,让我对日喀则这座城市,从陌生,到熟悉,到热爱,到依依不舍,到不忍离别。
感谢你们这一年以来的关心和照顾。我将永远把这一年,这座城,这些人,镌刻在我的记忆里。
在这么多人的关心与鞭策下,我的个人成长也快马加鞭地前行着。
我2013年6月刚从大学毕业,算上援藏这一年,我的工作才刚满4年。
若放在上海,我就是一名彻彻底底的新教师,任何事情都要跟着师傅后面慢慢学习,慢慢成长。
但是援藏一年,给我提供了充分自我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除了给学生上课,金志骏也是当地新教师的“带教师傅”。
入藏第一周,我还是一名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普通的初中汉语教师;
第二周,我已经担任了带教师傅的职责,负责一名新教师的培养和发展;
一个月的时候,我已经担任了初中汉语教研组兼职组长的职务,负责整个教研组的常规工作和教研活动。
一开始,我有一种被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感觉,甚至想逃避,感觉这些压力和责任不应该这么早落到我的肩头。但是领导的鼓励和大哥们的支持,又让我重整旗鼓,迎难而上。
本来我自己备课还要问东问西,现在居然开始给徒弟备课,看到她在公开课上日渐成熟的样子,我内心无比欣慰;
本来我在教研活动中都不太敢说话,现在居然自己组织教研活动,而且多次公开展示,并获得了许多的好评;
本来我只想着完成学校布置下来的任务,现在居然渴望能够带动整个团队发展,为学校的教科研工作添砖加瓦。
▲学生们兴奋地围住金志骏。
不知不觉间,一年已经“熬”了过来,当初的那份压力和担忧早已抛之脑后,现在我已经能够比较自如、游刃有余地在汉语教师、带教师傅、教研组长等各个角色之间来回切换。
回首这一年,较之于在上海,我在西藏的成长简直是以好几倍的速度在发展。连我自己都感到惊讶,原来我也可以有这么大的潜力,原来我也可以进步得那么神速。
一年匆匆,有些许无奈,些许伤感,些许不舍。但人总是要向前看,也许我未来的生活不会再有援藏,但是我却可以怀揣着援藏的收获走过我的整个人生!
我定将这一年的援藏经历当做我人生中最辉煌的篇章,将来回首往事,我可以骄傲地告诉我身边的人:
我,援过藏!
《“奋楫前行 上海力量——扶贫的故事”主题报道》(2)
2018年,是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之年。为更好地宣传上海市深入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全面展示上海助力对口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工作成果,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文汇报社联合主办的“奋楫前行 上海力量——扶贫的故事”主题报道活动日前正式启动。该活动旨在“讴歌援建奋斗者、打赢脱贫攻坚战”,通过向本市援外干部人才、志愿者以及参与脱贫攻坚工作的社会爱心人士等征集在参与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中的做法、经验、成效、感悟等以及相关图片、音视频材料,全面宣传展示本市助力对口地区脱贫攻坚所取得的成就。即日起,相关内容在“文汇”APP集中刊发,以飨读者。
作者:金志骏
编辑:王星
责任编辑:叶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