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315天陈列改造后,良渚博物院昨天重新对外开放。图/视觉中国
经过315个日夜的改造,面貌一新的良渚博物院25日重新对外开放。改造后的博物院将更科学、立体、全面地呈现出良渚文明的新高度。
据了解,良渚博物院前身是1994年建成的良渚文化博物馆,新馆于2008年9月建成开放,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4000平方米,是一座良渚文化专题类博物馆,也是余杭最重要的文化地标和对外展示窗口之一。2012年良渚遗址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良渚博物院作为良渚遗址申遗的主体展示项目,从2017年 8月14日开始闭馆改造。
据介绍,良渚博物院建筑是英国建筑大师戴卫·奇普菲尔德的作品,新展陈在平面和展线安排上充分尊重建筑精致干净的风格特点,对建筑外立面和展厅格局不作改变。此次改造除了目标定位不变外,在展品及考古新成果、展陈风格、新科技的运用等方面都有较大的突破。譬如,改造前的基本陈列反映的主要是10年前的考古认识,而最近这10年恰是良渚考古理念革新、进展最快的 10年,良渚古城、外围大型水利系统等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发现都见诸于近10年。因此,此次改陈把有效解读和展示、传播最新考古成果作为重要任务,在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专家们的指导下,将若明若暗的古遗址和专业生涩的考古成果以尽量准确、简明、直观、全面的方式传递给观众。
同时,良渚博物院充分利用此次改陈的契机,汇集浙江省博物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博物馆等四家馆藏,遴选更多、更典型、更能反映良渚价值的文物充实到展线上,共展出文物 600余件(组),比原展陈扩充近一倍,其中三分之二非良渚博物院馆藏。另外,此次改陈大胆尝试运用新技术,实现传播方式多元化,用好博物馆传统展示与数字化展示等手段,合理使用大型油画、场景复原、数字多媒体等,力求立体全面地讲清楚良渚遗址是什么、良渚文明有什么。尤其是19项数字多媒体展项,形象且全方位展示了环太湖流域气候变迁、良渚时期水稻栽培种植以及陶器、石器、玉器制作、刻画符号及原始文字、良渚古城和水利系统发现、城墙营建等情况。
作者:驻浙记者蒋萍 通讯员刘海波
编辑:周辰
责任编辑:朱辉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