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届国际博物馆日前夜,“丝路盛世”陕西历史博物馆之夜大型活动,拉开了该馆基本陈列新展《陕西古代文明》开展的帷幕。本报驻陕记者韩宏摄
经过10个月的全面提升改造,我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基本陈列新展览《陕西古代文明》,18日以崭新容貌正式开馆迎客啦!陕历博的新展览终于撩开它神秘的面纱!此次开展,吸引观众眼球的是,1米22、“大名鼎鼎”的国家级文物“淳化大鼎”进了特设的“国宝馆”展示,“真彩兵马俑”让你惊喜连连!
陕西历史博物馆以一场宏大的“丝路盛世”陕西历史博物馆之夜大型公益活动,迎接正式开展。新妆亮相的《陕西古代文明》展览里,到底有啥新鲜?都添进了哪些“宝贝”?连着两天,本报记者两度走进新展厅,看了个仔仔细细,探了个明明白白。
▲“大名鼎鼎”的国家级文物“淳化大鼎”率先进该馆”国宝馆“进行特展。 本报驻陕记者韩 宏摄
▲浩大兵马俑军阵里,唯独这尊兵马俑最会”变“,刚才还是土灰色,一瞬间就成了”真彩兵马俑“。本报驻陕记者韩 宏摄
“华夏宝库”人潮涌动,宝贝们个个锃亮放光
陕西历史博物馆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这里珍藏着出土于陕西的38万余件文物,数量多、种类全,具有极高的品位和价值。其中商周青铜器精美绝伦,历代陶俑千姿百态,汉唐金银器享誉华夏,唐墓壁画举世无双。
馆方说,该馆的《陕西古代文明》展览自2008年以来,接待了世界各地观众1700万人次,有7000余名志愿者为观众服务40万个小时,有4000多名讲解员为观众讲解50万批次,该馆开展各种教育活动6000场次,在传承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这10年间,层出不穷的陕西考古新发现,不断刷新着国人对于中华文明的认知,随着时间的推移,博物馆也凸显出展陈手段的落伍。
该馆党委书记、馆长强跃说,新的基本陈列展览展陈文物共计3149件(套),其中增加了最近10年来陕西的考古新发现精品文物,为此从兄弟博物馆借调了文物186件(套),本馆还有254件(套)文物添进了这个新展。在陈列形式上,该馆吸收了当代博物馆最新的陈列理念,采用了最新的展示传播手段,充分反映了陕西古代文明发展成果及其水平。“为了展示陕西的‘国家宝藏’,特别设立了专题的‘国宝馆’,这是此次陈列改造的最大亮点。”
17日晚,记者随首批观众“夜游历博”,升级改造后的基本陈列展览共分为7个单元,分别是《文明摇篮》《赫赫宗周》《东方帝国》《大汉雄风》《冲突融合》《盛唐气象》《三秦余韵》,每个单元都增加了新的考古发现和最新研究成果,“过瘾!”“大饱眼福!”,观众赞叹声不绝于耳。
▲陕西历史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强跃在”丝路盛世“博物馆之夜大型晚会上致辞。本报驻陕记者韩 宏摄
漫步新展厅,记者看到,新展览增加了龙王辿遗址、高陵杨官寨遗址和石峁遗址、宝鸡石鼓山商周墓地、岐山县贺家村周原遗址、镐京遗址、韩城梁带村两周(西周、东周)墓地、秦都雍城遗址、秦汉栎阳城遗址、雍山血池祭祀遗址等大量考古发掘新成果。此外,隋唐部分新增了唐代帝陵章节,补充进了唐代帝陵新出土文物;宋元明清新增加了冯晖墓、西安南郊夏殿村金墓、长安区刘黑马墓、蓝田吕氏家族墓、高陵张明代张氏家族墓和韩城宋代壁画墓等新出土文物。
此次有数百件精品文物首次与观众见面,不少遗址和文物曾获得了当年的“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一件件文物新品令人耳目一新,看着新鲜、刺激,观后让人叹为观止,记者深切体会到,这里就是周、秦、汉、唐文明的“集结地”。这些“新兵”的“入列”,大大充实了历博展览的阵容,丰富和完善了该馆的陈列体系。
杨官寨遗址出土的人面型陶器座,石峁遗址出土的陶鹰和壁画,石鼓山遗址出土的户卣,潼关税村隋墓出土的陶俑,还有五代冯晖墓的砖雕等等,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错金杜虎符。 (资料照片)
记者在展厅看到了很多首次亮相的精品文物,如:西安市未央区出土的110枚“金饼”;西安市蓝田县新街遗址出土的中国最早的砖;西安市高陵县杨官寨出土的“石壁”,是迄今所见的最早的中国古代石壁;在第四单元《大汉雄风》,记者还见到一件出土于咸阳“长陵”的汉代“皇后玉玺”,这是迄今发现的唯一的汉代皇后玉玺,对研究秦汉时期帝后玺印制度有着重要意义。
展厅中有一件“马踏匈奴”石雕(复制品)。“马踏匈奴”石雕原位于汉武帝“茂陵”陪葬墓——霍去病墓冢前,被公认为是霍去病墓石刻群中的主体雕刻。这件雕刻以一人一马对比的形式,构成一个高下悬殊的抗衡场面,可以视为是朝廷当时决心击溃匈奴主力的象征,是最有代表性的纪念碑式杰作。
▲秦始皇帝陵东北侧珍禽坑中出土的”青铜鹤“。 本报驻陕记者 韩宏摄
▲绿釉彩楼。 本报驻陕记者韩宏摄
西安市南郊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错金杜虎符”,上面有错金铭文9行40字。据介绍,“符”是古代朝廷用于传达命令、调动军队的一种特殊凭证,通常作虎形,因而成为“虎符”。“符”分左右两半,右半个符留在京师,左半个符颁发给屯驻在外的军队。需要调兵时,朝廷派使者拿着右半个符前往,军队的长官将右半符与左半符验合之后,军队才能按照使者传达的命令行动。我国古代就发生过“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
“这是我们馆停展8年的一件珍贵文物。”今天,玻璃展柜的一件青铜鼎四周,围满了游客,讲解员介绍说,这是宝鸡市眉县杨家村出土的一件西周早期的“旟鼎”,鼎的内壁共铸有4行28个字,大意是:某年8月初,王姜把原来赐予师栌的土地收回,转赐给了旟,旟便做了这件鼎纪念。铭文反映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土地占有制形态,这件青铜鼎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资料。
“国家瑰宝”—“淳化大鼎”诉说着“前世今生”
序言厅高大敦实的卧狮之后,是新设的“国宝馆”,这里是专门增设的“陕西国宝系列特展”大厅,将以三个月为一期,陆续展出100件陕西国宝级文物。走进展厅,扑入眼帘的是中央的一尊“淳化大鼎”,不过,它被罩在大玻璃展柜里。
“这是迄今出土的最大的西周早期青铜器,它以独一无二的造型、巧妙结合的纹饰、承殷启周的意义,被誉为‘国家瑰宝’。”讲解员说,这件器物因出土于淳化县石桥乡史家塬村,于是有了“淳化大鼎”的雅号,不过它在业内则被称作“兽面纹五耳鼎”。玻璃展柜的一角,刻印着它的身份信息,有“姓名、昵称、性别、民族、籍贯、现居地、出生时间、身高、体重、专业、爱好和主要经历,等等,说明文字诙谐幽默,细细瞧瞧,让人忍俊不止——
该大鼎的“民族”为周,“现居地”为淳化县博物馆,“出生时间”为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046年—前922年),“身高”122厘米、“体重”226千克,“专业”为礼器,“爱好”为历史、礼仪、烹饪。主要经历为:“西周早期曾活跃在各种祭祀活动中,后随主人埋入地下;1979年在咸阳市淳化县史家塬重新与世人见面。”
你可别小瞧这“淳化大鼎”,它有着非凡经历——1982年,中国人民邮政发行过“淳化大鼎邮票”;1982年至今,参加了各种文物展览及文化活动。“荣誉”有:1996年,经全国一级历史文物审定专家组审定为国家级文物;2002年,成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与会领导和首批观众17日晚参观”淳化大鼎“。
你再瞧瞧它的“自我评价”:“独一无二的造型,巧妙结合的纹饰,以及我惊人的‘体重’,让我备受大家的瞩目,同时我也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深知责任重大。无论是想要探索我主人的分布地,追寻他们的生活情况,还是了解青铜器的铸造工艺,都能在我身上找到蛛丝马迹。”
不远处的展台上,有“淳化大鼎与礼乐时代”“国宝品读”等解读文字,还有其结构图和兽面纹分解图。一位专业人士向记者详解这尊大鼎的纹饰:“它主要是兽面纹和龙纹的巧妙结合,改变了商代以来繁缛复杂的‘三层花’风格,整体布局疏朗,简洁明快。鼎耳的外侧各铸有两条相对的夔龙。口沿下铸有两两相对的夔龙6条,夔龙卷尾、一只脚、圆目突起,张口卷唇。中间隔有一道短棱脊,就像是两条相对夔龙的鼻子,形成饕餮纹......”
该博物馆陈列展览部部长董理说,此次展陈,是在原有主题体系不变的情况下,以时间为序,将最能体现考古新发现的研究成果和文物,补充进各个单元。展览文物的丰富,有效提升了新陈列对陕西古代文明的梳理和展示水准。
▲秦咸阳一号宫殿复原图。 本报驻陕记者韩 宏摄
据博物馆陈列展览部副部长姜涛介绍,此次先推出“大名鼎鼎”特展,让“淳化大鼎”单独进馆展示,后面还会一件或成组地展示金银器、其它青铜器和陶俑,“我们要利用这个平台,把陕西的国宝级文物展示出来,宣传陕西的文化和文物,打好陕西文物这张靓丽名片!”
据了解,作为一大亮点,国宝馆基本囊括了陕西最顶级的文物珍品。该馆计划将100件(套)国宝级文物以3个月为一期,陆续进馆重点展示。
秦兵马俑不“缺席”,“真彩兵马俑”让你称奇
在这个新展中,秦陵铜车马、秦兵马俑也没有“缺席”。在第三单元《东方帝国》展厅,记者看到此次兵马俑阵容里,有一件军吏俑、4件战袍武士俑、一件铠甲武士俑、一件车士俑(一级品),还有一件御手俑(一级品)、一件牵马俑(一级品)、一件立射俑、4件陶马,也有当年在秦始皇帝陵旁的石质铠甲坑中出土的“石铠甲”和“石胄”(头盔),自然也缺不了当年在秦陵东北侧出土的“青铜鹤””青铜鹅”之类的青铜水禽。
在这个展厅,被观众簇拥的是一个兵马俑的军阵,几十个兵马俑中,中间有一个“很特殊”的兵马俑,当大厅上方的光线亮着时,他与众多的兵马俑一模一样,但当光线撤去、漆黑一片时,中间的这个兵马俑就会“全身带彩”,最后成为“真彩兵马俑”!
在这个军阵前,一拨拨儿观众隔着玻璃墙,个个踮起脚跟儿看,纷纷拿出手机拍照。记者看到,这个会“变色”的兵马俑按照“赫石”“石绿”“石青”“朱砂”的先后顺序“变色”,最后形成一个色彩鲜艳的“真彩”俑。在西边的墙上,就会显现出几种颜料包括成分在内的简单介绍。
▲会”变“的这个兵马俑瞬间由灰土色”变成“真彩俑”的过程。 本报驻陕记者韩宏摄
“这是我们利用秦俑博物馆(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几年前‘真彩秦俑’的手段,结合我们馆里的科研成果,利用多媒体手段把秦俑原本的颜色呈现给观众,让观众看到一个‘活了’的秦俑,让文物‘活起来’!”陕西历史博物馆陈列展览部副部长姜涛向记者解释说,这个秦俑军阵折射的画面和色彩,是我们用影片和秦俑原来的彩色“投影”到这个兵马俑身上形成的,让观众直观地看到一个“真彩秦俑”。
他告诉记者,“此次新展在展览展示的方式方法上,馆里都有了一个提升,包括专业灯光、展柜和展览流线等的改进,尤其是多媒体手段、与观众互动的展示方式,很受观众的喜爱。”据介绍,在这次的提升改造中,博物馆把重点文物设置在展厅的中轴线上,进馆参观时间不充裕的观众沿这条线就能把重点文物走下来。此外,馆里尝试性地采用了一些低反射玻璃的独立展柜,尽量减少眩光;大量异型的独立展柜采用专业灯光,三个重点展厅设置不同的色调,如第一展厅较沉稳,就采用大色调;到汉代时色调就比较明亮,到了唐代以后色调就变得绚丽,着重表现汉、唐。
▲观众们等待着军阵中那个“变俑”的奇迹出现。 本报驻陕记者韩宏摄
青铜器种类繁多,大小不一,件件都有故事
西周是我国青铜时代的鼎盛期,也是礼乐制度高度发展的时代。青铜鼎作为“明尊卑、别上下”的重要器物,则是这种礼乐制度最具象的表达,体现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
作为西周王朝统治中心的陕西,被誉为“青铜器之乡”,从西汉以来陕西就是出土西周青铜器最重要、最多、最集中的地方,其数量之大、种类之全、精品之多,居全国首位。西周青铜器以其雄浑的造型、古朴的纹饰、丰富的铭文、高超的工艺和精湛的书法而大放异彩,是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记者看到,新的展览中,数量最多的还是青铜器,种类繁多,大小不一,很多器物的名称中都有绝大多数人不认识的生僻字,如宝鸡石鼓山墓地出土的“父辛甗”“龙纹簠”;延川县马家河乡出土的“兽面纹斝”;西安市长安区张家坡铜器窖藏出土的“伯庸父盉”。
很多青铜器上都铸有珍贵的铭文,它们是研究西周历史的珍贵资料,比如:西安市长安区出土的“多友鼎”,为西周的重器之一。鼎的腹内壁铸有铭文 22行278字,详细记叙了周厉王时将军多友率军在今泾水流域抵御俨狁侵扰的战斗情形,对研究西周军事及对外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展柜前,观众如潮。 本报驻陕记者韩宏摄
岐山县董家村铜器窑藏出土的“五祀卫鼎”,鼎的腹内铸有铭文207字,是研究西周中期社会经济和土地制度的重要资料。
眉县杨家村出土的“四十二年逨鼎”,鼎内铸有280字,记载了逨受周王命辅佐长父立国,并征俨狁有功,受到周王册封和赏赐。逨感念王的奖赏和美德,做鼎追念先祖在天之灵。该鼎是迄今为止已知史料中纪念最高的西周铜鼎,是研究西周年代学的重要资料。
眉县杨家村出土的“逨盘”,盘内铸372字,记载了单氏家族8代辅佐周王11代12王的丰功伟绩。盘铭既是一部完整的家族史,也是一部较完整、准确可与《史记》相印证的西周史。
文:文汇报驻陕记者韩 宏
图:韩 宏
编辑制作:韩 宏
责任编辑:叶志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