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0多个居村及以下党建服务站点分布在全市“盘面”上。党员群众与党建“点位”之间的物理距离,过去可能是半个街镇,现在慢慢变成一个小区、半个村子,甚至一个楼面
■奉贤区在楼道、街面等区域建起“党建微家”,由“人气党员”担任“微家掌门人”,组建楼道“党建微家”家委会,他们为居民所做的每一件小事缩短着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
■党建服务“点位”延展,更多服务资源被输送到基层。一家党建服务站的一次众筹,被评价为“民情上达、资源下沉,党委领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立体式共治”
徐汇区甲级商务楼世纪商贸广场有一天开出一家新店“梧桐·SPACE”,在商务楼里工作的党员在里面阅读、健身、听音乐;静安区商品房小区悠和家园有一天把小区会所改头换面,变成了社区党员听党课讲座、过组织生活的场所;临汾路街道所辖闻喜路555弄居民区出过14户“世博人家”,后来有部分家庭门口亮出了新的牌子:党员之家。
上海基层党建正变得越来越有想象力,居委会、村委会,商务楼宇、住宅楼道,农村宅基、个人居所,都可以成为党建服务站点的所在。上海市党建服务中心介绍,近年来上海党建服务的“毛细血管”不断伸展,居村及以下党建服务站点增加到7000多个。
点位星星之火、星罗棋布
上海有217个街镇社区党建服务中心,它们是各个街镇辖区的党建“圆心”。2015年上海市委出台“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1+6”文件之后,全市加快推进各类党建服务站点建设。顺着党建服务中心的服务半径,开掘更多党建“点位”。
分布在全市“盘面”上的7000多个居村及以下“点位”,拉近了党组织与一线党员、基层群众之间的距离。上海市党建服务中心副主任朱志良介绍,党员群众与党建“点位”之间的物理距离,过去可能是半个街镇,现在慢慢变成一个小区、半个村子,甚至一个楼面。
上海市委组织部用“星星之火、星罗棋布”来形容这种党建趋势,12月7日召开的“推进居村党建服务站点建设现场会”指出,零距离、嵌入式、接地气的居村党建服务站点正日益成为基层党建工作的第一线阵地,成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的根据地,成为上海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的一抹亮色。
冒着“地气”的“点位”到处都是。在杨浦区,居民区党总支把服务站作为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的主阵地,大桥、殷行等服务站开设“小符号大品牌”项目,对党员参与组织生活、参与公益活动、缴纳党费等情况进行记实管理;嘉定区通过推动政治学习进宅基、组织生活进家门,就近就便开设党员学习“微课堂”,党员不出居村、不出楼组、不出宅基就能参加学习和活动;金山区枫泾镇新黎村党建服务站把组织生活延伸到党员骨干家中,变原来“党员集中到村部开大会”为“村党员干部和党员到站点就近过组织生活”。
距离始终和你在一起
上汽集团退休职工孙海龙30年前加入中国共产党,退休后,从市区搬到奉贤区海湾镇世茂小区,第一时间把党组织关系转到居民区,并成为居民区第一党支部支部委员。今年他又多了一重身份——“掌门”。
8月起,奉贤区在宅基、楼道、街面等区域建起“党建微家”,“人气党员”孙海龙被推选为小区67号楼道的“微家掌门人”。这个楼道住户类型很丰富,有新上海人、外籍人士,有土生土长的奉贤人,也有曾经的市区居民,孙海龙用他的号召力把大家叫到一起,组建楼道“党建微家”家委会,聘请两名党员骨干担任成员。
“党建微家”重新布置了楼道底楼近40平方米的公共区域,亮出党旗,开辟议事角,展出党员活动照片。楼道6名党员每人作出一句承诺并上墙公示,主动接受小区居民的监督。孙海龙还把他的联系方式印成小卡片发给楼道里每户居民。
很快,“遇到困难找党员”更方便了。住在孙海龙家楼下的一对老夫妇有一天拨通他的手机,说家里的天然气点不着了。孙海龙下楼检查了半天后发现,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只是天然气插卡处的电池没电了。
他换上新电池,又帮着老人做好了晚饭。
这些小事就像公益短片 《我是谁》 里的画面,孙海龙虽然没有念出“我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和你在一起”这样的台词,但他想给居民们的印象就是“始终和你在一起”。如果说“党建微家”缩短了党员和居民之间的物理距离,孙海龙们所做的每一件小事则缩短着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
能量民情上达、资源下沉
党建服务“点位”延展,更多党建服务资源被输送到基层,充实了基层社区治理的能量。
共和新路街道所辖悠和家园小区最近搞了一次众筹,把小区垃圾厢房改造成带有屋顶绿化的“大盆景”。最开始,有居民提出要整治脏乱差的垃圾厢房,居民区党总支就在党建服务站召开听证会,出主意的居民们很“潮”,不光想整治,还想改造垃圾厢房,最好改造成“悠和绿站”环保示范中心。
想法是好,就是没钱。党建服务站想到了众筹,街道社区党建服务中心把项目方案发到区域化党建微信平台,没几天,驻区单位慷慨出资,凑足了“份子”。居民区党总支很高兴,评价这是“民情上达、资源下沉,党委领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立体式共治”。
资源除了“下沉”,也有“上行”。杨浦区殷行街道有一位明星书记吴美娟,做社区工作是一把好手。街道想把她的经验传授给辖区所有社区工作者,于是把吴美娟请进街道社区党建服务中心,开设“吴美娟名书记工作室”,对年轻的社区工作者进行“传帮带”。街道50个居民区的党组织书记、专职副书记、40周岁以下书记储备人才,机关35周岁以下青年干部如初任公务员、事业干部,以及外单位、外省市挂职干部,都有机会接受吴美娟的言传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