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龙(前左)家拍摄的全家福。
■本报记者 薄小波
这是记者第三次来到嘉定区徐行镇钱桥村张金龙的家,和往常一样,张家挤满了村里的乡里乡亲。12月12日,张金龙家庭被评为首届“全国文明家庭”之一,孙子张晓冬代表全家在北京接受表彰。全村左邻右舍无不喜气洋洋,大家都说:“老张是我们的草根领袖,张家获得‘全国文明家庭’称号,可谓实至名归。”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张家客堂间的墙上有一个镜框让人印象很深,里面裱着张金龙请当地书法家写的一条家训: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张金龙告诉记者,百善孝为先,培养“好家风”,最起码的就是要从敬老开始。张家以前是钱桥村比较贫困的一户,但父母为人本分老实,并乐于助人。父母、哥哥患病离世后,比张金龙大10岁的大嫂陈爱宝支撑起这个家,她含辛茹苦地靠着黄草编织供他上学。对张金龙人生观影响最大的也是大嫂,她克己助人的品行让张金龙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
张金龙在邻镇当了几十年农村干部,退休后回到钱桥村,一直视长嫂为母,尽心赡养。孙子张晓冬回忆:“从小我家家教就很严,每次家庭聚餐,阿奶(张金龙大嫂)总是被安排坐在首席。我家的家风就是从尊敬家里老人开始培养的。”尊老敬老、知恩图报的好家风在张家代代相传。张家四代同堂,十三口人,和如今很多家庭聚少离多的情况不同,他们家每月就有一次家庭聚会。张晓冬说,除了过年全部家庭成员都要回爷爷家吃年夜饭外,家里的规矩是,每逢家庭成员过生日,全家都要聚一次。
在家如此,到了社会上也不例外。张金龙的小学老师退休后迁往苏州,70多岁的张金龙拉着一帮同学特地赶去苏州看望老师。
张金龙对家人要求“严苛”。多年前,他妻子已经到手的事业编制,在他的劝说下,主动让给了一位更贫困的乡亲。乡办企业红火之时,张金龙在邻镇当领导,他明确告诫两个儿子:“后门到我这里一定会关上。”兄弟俩靠着勤奋和口碑,白手起家创办了企业。家风淳厚、父严子孝、兄弟相亲、婆媳和睦,老张家幸福温暖的家庭氛围在十里八村有口皆碑。“老张的品格没话说,我们可崇拜他了。”另一位村民陈雅琴说。
“客堂汇”服务全村乡亲
虽然在村里老张早就受人尊重,但真正让他成为“乡贤”的,则是他腾出自家客堂间办起的“客堂汇”。
2011年,徐行镇探索社区管理新模式,因为村宅分布散落,村民喜欢扎堆串门,镇里决定不再将村民聚会点选在公共场所,而是放在有威信的居民家。张金龙二话不说,打开了自家大门。家里的客堂和屋子被布置成“客堂汇”展厅、会客厅、阅览室等。“张家客堂”成了钱桥村最聚人气的地方。盛夏闲时,乡亲们摇着蒲扇、领着孩子过来,坐在长条凳上,沏上一壶清茶,你一言、我一语,乡音撒落庭院。不管是集体事、家庭事,还是个人事,乡亲们都喜欢到“客堂汇”来议一议。
做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好事,自然会得到全家支持。村民们爱聊家长里短,张金龙的老伴和儿媳妇有时做小吃汤团和草头摊饼招待大家。张家还自掏腰包组织村民参观世博园、为当地修筑水泥路和健身广场。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让老张家俨然成了村里的“文体中心”,中秋节请来演员为村民搭台唱戏;元宵节扎起彩灯百盏办灯会,引来数千村民围观;重阳节举办菊花展,领着爱好庭院绿化的村民到各地收集花种。在张金龙的言传身教下,家人也纷纷加入为民服务的行列,每逢家里举办活动,张金龙的两个儿子必定停下厂里生意,拉着工人帮忙搭戏台。
“好家风”代代相传
最让张金龙开心的是,“客堂汇”已后继有人。今年25岁的张晓冬,大学毕业后就跟随爷爷的步伐,留在钱桥村,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并热心地操持起张家的“客堂汇”。“爷爷从小就是我的偶像。”张晓冬说,他常常说“做人要懂得知恩图报”“人生价值在于助人为乐”。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下,张晓冬很早就热心公益,经常助人为乐,曾获得“优秀志愿者”称号。
张晓冬回钱桥村应聘村官,有很大原因是眼看爷爷年事已高,“客堂汇”事业需要注入新鲜的活力。小张的回归立刻让“客堂汇”上了新台阶,他创办了新的展示传播平台———微信公众号。伏天里,张晓冬拍摄村民参加社区公益劳动的场景照片;金秋时节,他记录下村里举办的农民运动会,通过网络平台转发,“客堂汇”又多了一批年轻粉丝。这次家里获得首届“全国文明家庭”称号,全家合议,就让张晓冬去北京,最重要的是,好家风一定要一代代传下去。采访快结束时,张金龙拿出一张纸条,上面是前几天他就写好的几句话:“家风建设不是一件小事、私事,而是一件大事。建设得好不好,会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一个家庭的现状和未来、一个民族的传承和发展。家风不正,则政风不正、民风歪斜。只有家风正、家教严,才能家庭美。良好的家风是无声的教诲,让子孙后代铭刻在心、代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