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从顶层设计上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明显缩小城乡差距、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制图:冯晓瑜
■本报记者 顾一琼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对于一个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仅0.5%、城镇化率超过90%的现代化大都市而言,如何率先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上海正奋力突围。
从高处谋划。去年,上海市委把《推进本市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重点调研课题之一。经过一年摸家底、找问题,于今年年初出台《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本市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若干意见》,重在从体制机制顶层设计上“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明显缩小城乡差距”,力争使上海率先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以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推动高水平的城乡发展一体化。
就实处推进。今年以来,上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市郊村镇,针对郊区集中反映的生态综合治理、拆违整治等热点问题进行不打招呼的调研,并据此进一步明确综合整治重点区域、目标、路径图。与此同时,一系列关切村镇民生的举措相继出台。
差距小了、环境好了、记忆留了。郊区人民理想中的“桃花源”般生活正由梦中逐渐嵌入现实生活。
农民将有体面的收入和社会地位
收入高了,保障好了。农民将有更体面的收入、更好的社会地位。
目前,上海将整建制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附加值,把农业“调”强。同时,正加大农村人才培训力度,探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今后,农民可以参加农艺师等评定。
上海还正在积极深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分类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今年,上海将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推动土地规范流转,推动现代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方面,去年本市已完成700多个村的村级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今年可达70%至80%,预计到2017年可基本完成1600多个村的改革。今年还启动了镇级改革试点,在把资产家底摸清的基础上,加快推进镇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
与此同时,保障措施逐条落实。
年初,《关于适应本市城乡发展一体化进一步做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出台,列举十项举措破除城乡户籍限制,其中包括实施城乡职工统一的失业保险制度,使农村户籍享受同等社保待遇。《实施意见》还要求进一步完善农村地区专业技术人才工资收入激励机制;完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收入增长机制。
2016年1月1日起,上海将实施《上海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办法》,建立城乡居民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市民无论城镇户籍还是农村户籍,都可以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标准得以统一,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看齐。《办法》实现了对象范围、筹资标准、待遇水平、经办服务“四个统一”,城乡居民医保待遇也将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农村居民获益更多。
关切郊区民生实事全面推进
曾几何时,城市化进程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农村生态环境发展。如今,上海率先展开对农村农业的“反哺”,根据《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本市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若干意见》,上海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着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下了大力气。许多政策调整力度很大,为近年来少有。
今年以来,上海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快速升温。9月,市委、市政府在浦东新区合庆镇勤奋村和青浦区青东农场地区召开现场推进会,对全市加强违法建筑拆除和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行全面动员。会上明确提出:上海计划用三年时间解决好重点区域环境污染问题,在消除违法用地、违法建筑、违法经营、违法排污、违法居住等“五违”现象上下最大决心,一抓到底,认真兑现对广大市民群众的承诺。
同时,上海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路径图”及时公布,总面积6700亩的11个地块被作为重点整治对象,涵盖市郊全部九个区县,涉及企业约1300家。这11个重点地块主要涉及:新建郊野公园区域、水源保护区等需重点保护区域、污染严重区域等。
改善郊区生态环境,核心在于水环境治理。目前上海已修订完成《市河道整治工程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梳理市、区两级政府责任和义务,2015年市水利专项市财政年度计划总投资较去年增长30%。在源头治理上,加快实施截污纳管工程,积极推进市郊畜禽养殖场的退养,至少要关掉一半以上的农业畜牧场;待到水质提高到一定标准,再实施水生态的恢复工程,通过水草、鱼虾等生物多样性的重建,让水体真正恢复健康。
一系列与郊区民生密切相关的实事项目也得以全面推进。今年,上海在建的168公里轨道交通中大量涉及郊区县,将成为城乡交通一体化的“主动脉”;在改造农村桥梁和农村公路方面,上海正研究加大对区内道路跨越高等级航道、铁路、高速公路部分的补贴力度;结合郊区村镇归并,考虑分类别提高村主路建设标准。市教委为郊区农村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提供政策倾斜,抬高教育经费保障底部水平;在上海中学、上海交大附中、向明中学、格致中学等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赴郊区办分校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复旦附中、市二中学、上海实验学校分别在青浦区淀山湖新城、闵行区梅陇地区、崇明县陈家镇开办分校工作,继续选派高水平高质量有特色的义务教育学校和幼儿园,赴大型居住社区、郊区新城以及郊区重点发展城镇新建公建配套学校办分校。
留存乡村生活的恬淡与从容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层林尽染,金穗飘香;粉墙黛瓦,水清岸绿……这是人们脑海中对乡村的典型印象,而这背后正是一种人们所向往的和谐宁静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
不断“更新”中的郊野农村,如何在快速发展中留存这样的恬淡与从容?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上海始终注重风貌保护和文化传承。
“十二五”期间,上海的村庄改造工作纳入中央财政奖补范围,市政府办公厅也曾下发《关于加强本市村庄改造长效管理若干意见》。青浦区清理村民宅前屋后垃圾,对内河疏浚清淤,还与每家每户签署环境卫生整治承诺协议;浦东新区对村内供水管网予以更新,保证饮水安全;嘉定区为农民集中居住区安装天然气,提供生活便利……至去年末,全市累计约660个行政村开展了村庄改造工作,受益农户逾38万户。
在此基础上,上海启动了美丽乡村示范村评定工作。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村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宜居、宜业、宜游正在更多村庄成为现实。
江南丝竹、打莲湘、土布时装秀、滚灯舞……保护这些主要源起于农村的文化技艺与文化记忆,也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课题。
整个“十二五”期间,上海聚焦乡村文化元素,挖掘、传承、弘扬优秀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学普及、思想教育、文体活动,从而提高农民群众整体素养,培育新型社区文化,深化乡村文化内涵。
结合“城乡一体化”进展,一个非遗抢救保护和创新体系也在上海初步形成。前不久,市人大常委会审议《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草案)》,首次在地方性法规中提出建立区县层面的非遗保护机构。那些积淀着深厚历史文化、蕴藏着独特传统民俗的非遗技艺将在第一时间得到发掘保护,并在农村丰沃的土壤中得到孕育和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