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图①:专家们在专题讨论时各抒己见。
②
图②:会场中,与会人员认真聆听专家观点。
③
图③:与会专家交流。
均本报记者 陈龙 摄
■本报记者 许琦敏
创新与创业这个全球热议的话题,在上海再次掀起了一次观点碰撞的高潮。前天举行的“2015科研·创新·创业国际研讨会”上,来自全球科研、创新、创业领域的高端专家纷纷贡献自己的观点。在热烈的讨论中,各种观点展现出一个共同倾向:问题导向和危机意识,即无论做科研,还是创新创业,都要有面向未来的思维,以及脚踏实地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毅力。
共识一:强大的基础研究是面对未来挑战的基础
基础研究不可偏废,这是与会专家的共识之一。因为,很多全球都会面临的社会挑战,都必须到基础研究中去寻找解决方法,比如健康、粮食、能源等问题。《自然》总编辑菲利普·坎贝尔说,应对这些挑战,科研机构将发挥重要作用,并将创造巨大价值。
香港城市大学副校长吕坚认为,这些问题都需要跨学科的合作,才能寻找到根本性的解决方案,而这样的合作需要强大的基础研究作为支撑。这其中还会包括社会科学,因为它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这些科研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及可能发挥的作用。
韩国高等科学技术学院在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结合上,就有着令全球刮目的成绩——它是路透社“2015年世界上最具创新力的大学”排行榜中唯一挤进前十名的亚洲高校。校长姜成模说:“我们一直相信的核心价值,就是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就整个科研来说,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如何通过创新来迎接所面临的挑战。”
共识二:创新创业思维关键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创业一定就是开设公司?不!研讨会上,很多专家在交流中都提到了同一个观点:创业其实是一种思维模式,它无处不在。
你是一个科学家,如果不去开公司,就与创业无关?其实,建立自己的实验室同样是一种创业。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学生事务高级副院长托马斯·肯尼就认为,学者就是向他人兜售想法。建立一个实验室,同样需要获得各种外部资源,与不同的人合作。如果具有这样的思维模式,现在科研、创新、创业人才之间的角色转换,将会变得更加顺畅。
原浙江大学教授肖磊刚辞职开办了自己的生物技术公司。其实,学校允许他在做科研的同时开办公司,他之所以辞职,是因为感觉自己不可能同时做好两件事,因为作为教授,他必须关心自己的学生,给他们最好的指导。“无论他们将来做科研,还是创业,抑或成为管理者,都必须有综合、独立、用创新精神去思考的能力。”而这种能力,要靠导师用最好的科研去训练、去激发。
从企业家的视角来看,创新与创业的思维,关键在于面对问题与危机时,所有人灵光闪现过的解决方案。比如,IBM就用“野鸭子”计划、“思想星期五”等内部创新项目,来激发员工,甚至员工家属的创新能力。而通用电气则用“反向创新”的思维,通过技术重组,来寻找新的市场需求,而这同样需要市场销售人员与研发人员之间的思维碰撞与沟通,最终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