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国家的22个艺术节将发出 “一带一路”文化艺术合作倡议
艺术节开幕大戏之一的音乐剧《犹太人在上海》展现了抗战时期犹太难民与上海民众相濡以沫的历史,闪耀人性光辉。
另一部开幕大戏芭蕾舞剧《长恨歌》由上海大剧院与上海芭蕾舞团联合制作,在现代芭蕾这一世界语言中注入传统文化基因。
(均艺术节组委会供图)
本报讯 (记者 黄启哲)第17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今晚开幕,在接下来的一个月中,46部境内外精彩作品集中上演。令业界内外关注的是期间举行的“共谋发展,共商合作——‘一带一路’艺术节圆桌论坛”。据悉,“一带一路”沿线18个国家的22个艺术节将在本届艺术节发出“一带一路”文化艺术合作倡议,跨越国界与传统,打通文化疆域“新丝路”。
秉持“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共谋发展,共商合作——‘一带一路’艺术节圆桌论坛”倡议推动艺术节间的紧密交流,鼓励和促进各自之间的合作,这不仅有利于传承与创新各个国家和城市的优秀文化艺术,更能让各国文化的多样性得到集中体现。圆桌论坛倡议与会的各个优秀艺术节能够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全面交流与合作体系,涵盖表演艺术、视觉艺术等多个领域,通过内容交换、艺术家对话、人才培养等多种形式,鼓励对文化艺术的创新、提高和普及,在提高各自艺术节水准的同时,提升社会影响力,营造服务全社会的文化艺术氛围。而“一带一路”艺术节合作发展网络的倡议,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和全球的艺术工作者和爱好者提供和平发展共赢的良好示范,让更多的艺术节在国际艺坛上彰显魅力。
作为国际一流与原创新作汇集的文化大码头,今年国际艺术节继续加大原创新作的推介力度,21台原创新作占整体演出剧目的45%。今年国际艺术节还特别策划三大主题,分别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服务“一带一路”主战略和中华优秀戏曲展演,串联起多台演出、展览。
今晚,两台开幕大戏:音乐剧《犹太人在上海》、芭蕾舞剧《长恨歌》将分别在上海文化广场、上海大剧院同时上演,集中展现了上海近一年来的文艺创作实力。前者展现抗战时期,犹太难民与上海民众相濡以沫的历史,闪耀人性光辉,令上海民营剧团首次成为艺术节开幕演出的主角;后者由上海大剧院与上海芭蕾舞团联合制作,在现代芭蕾这一世界语言中注入传统文化基因。
走吧,去艺术中找找另一个自己
由艺术节办公室供图
艺术是什么?一束光的耀目,一首曲的悠扬,一幅画的酣畅,抑或只是生活的另一面,一旦插上翅膀,便能行至远方。
春去秋回,城市里最浓郁的香气或许不是10月里的桂花,其实还有艺术的芬芳。10月16日-11月16日,第17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又乘清风而来。十多年来,起初,也许我们只是对那些新鲜有趣的物事感到惊奇,按捺不住地靠近,然后我们一点点向前,直到发觉,即便不是什么特别的节日,生活里也有无数值得雀跃的理由。因为岁月教我们渐渐领悟,艺术的真谛——这事儿就像魔盒,一旦打开,那便启动了平凡路上滔滔的一生,引我们走向或许还不为人知的、更好的自己。
何其骄傲,引航者里有高山仰止的名字:帕尔曼、德累斯顿、希薇·纪莲、马林斯基,大师名团激荡起淙淙河流里的波澜壮阔;也有千古华夏沉淀而来的绮丽珍品:《牡丹亭》《双飞翼》《长恨歌》《大汉苏武》,经典或原创幻化出国之瑰宝的起承转合;有一些是无声的导览,马王堆汉墓的“永生之维”、当代美术家的“彩绘丝路”、新疆微画里的“印象刀郎”,绚丽图谱织就融会古今的民族神韵;还有些是已然熟稔的名家,杨丽萍、濮存昕、王安忆、许鞍华,亲身上阵或耳提面命,点亮满城舞台灯光。
也有另一番幸运,文化周、节中节,集成之力开启一树又一树的花开。西藏文化周,撷珍及魁宝如停驻弦上的歌,传颂大起大阖的雪域史诗;国际魔术节、宝山民间艺术节、朱家角水乡音乐节,持续的品牌影响力,打开一扇又一扇通往别处的门;而初次相见的喜剧节,让灵魂多一处寄喜怒哀愁的栖息地。曲唱年华,岁月峥嵘,愿与此生付氍毹。
当然,艺术不会囿于有限的剧场。漫走都市,“艺术天空”下亦有另一派美意盎然。户外演出、市民展演、服务与导赏,文化惠民让艺术成为生活的一种方式。委约节目引领创作引导合作,邀约节目凝聚智慧跨界创新,“扶青计划”搭建起艺术之才的多元发展平台。大师班、亲子剧场、艺术课堂,进校园、下社区,艺术的教育启迪我们——生活不只有眼前的琐碎,还有春花婀娜,夏雨磅礴,秋蓉婆娑,冬雪傲然;心灵也不该湮灭了跳跃的火花,尘世的风雨中还应有思与智的光芒,活着是件用心的事。
音乐里有诗与梦想,戏剧中读懂情和信仰,隔着画布触摸时光之苍茫,越过舞台看到人生之洪荒。所以走吧,去艺术中找找另一个自己,登入下一班搭载你前行的列车。
撰文 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