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阅读】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4年10月15日)
京剧《成败萧何》在日前的“原创之魂”系列演出中颇受欢迎。
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 邵岭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为落实习总书记讲话精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提出了“深化改革、多措并举,激励创作、鼓励演出,多出精品、多出人才,扎扎实实把上海文艺工作提高到新水平”的要求,上海又公布了《关于推进上海文艺院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出了多项举措。这些举措主要涉及创新体制机制、确定以人为核心、完善优秀人才培养引进政策等,并充分尊重艺术规律,尊重各艺术院团个性采取“一团一策”。
城市的文化软实力是城市影响力、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上海到了必须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时期。上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各个文艺院团的作用发挥得怎么样,对上海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很重要。这一年来,上海各文艺院团的文艺工作者怀着理想和激情,把扎根生活,为人民创造更多艺术精品,变成自己的文化使命和文化自觉。
多项举措亮点颇多
■一团一策,创新管理机制体制:国有文艺院团基本可以分为讲世界语言、民族语言和本土语言三大类,而改革时再次细分,最终形成“一团一策”。
■以“人”为核心,职称指数要向青年倾斜:艺术周期比较长的门类,要让青年人出得来;艺术生命周期比较短的,要让演员尽快得到艺术积累。适当提高艺术系列高级职称结构比例。
■版本多样,将优秀剧目推向国际:院团要拿出代表品牌的经典作品,并推出优秀剧目演出的经典版、驻场版、巡演版,以不同版本适应不同演出条件。
■宽容试错,正视改革中的难点破冰前行:院团需要“三练”,练眼光、练制作、练推广。院团如何做好增量部分的分配设计?如何照顾好昨天的“台柱”,珍惜好今天的“台柱”?改革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应该允许探索,宽容试错。
今年上海文艺院团重点剧目(部分)
■上海淮剧团原创剧《大吴老师》:以吴永祥为原型,讲述在偏远农村扎根50年,为农村娃圆音乐梦的事迹。
■上海昆剧团传承版《十五贯》:由计镇华和刘异龙两位艺术家担任顾问,重新制作舞美对经典重新打造。
■上海越剧院殿堂版《红楼梦》:钱惠丽、单仰萍主演,将固定每年农历春节期间在上海大剧院演出。
■上海芭蕾舞团芭蕾舞剧《长恨歌》:改编自白居易诗词,由德国名导编舞,最近首演于上海大剧院。
■上海杂技团杂技《小龙飞天》:今年法国跨年度巡演的新剧目。
■上海歌剧院交响合唱《八百壮士》:取材于“四行仓库”保卫战,近日首演于上海大剧院。
亮点一:以演出季培育市场
艺术院团以年度为单位,提前制定和发布下一年的演出计划
上海京剧院:
上海京剧院院长单跃进表示,夯实观众基础,扩大京剧的市场影响力,将是京剧院今后工作的一大重点。探索具有京剧特点的演出季方式。
今年,借助甲子回眸,上海京剧院开始尝试在商业演出领域已经相当普及的演出季模式,早在3月就发布了贯穿全年的五轮演出计划。在单跃进看来,演出季最大的好处是让演出信息在观众中有足够的发酵和传播时间,是一种开拓市场的有效方式。有数据显示,因为提前发布,系列演出的出票率令人满意,最少的一场也在七成以上。
不过,单跃进也坦言,演出季意味着要提前一年对整个演出周期内的剧目进行整体统筹和策划,相应的营销手段、宣传方式、票务销售等都要做出改变,这对院团也构成全方位考验。
上海淮剧团:
上海淮剧团团长王建强说,淮剧得名于上海,六大流派的形成也在上海。此次改革方案中将淮剧纳入本土艺术范畴,对于淮剧团来说是最大的鼓舞。“如何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创作更多为市民群众欢迎的作品,争取自己的发展空间,是我们接下来的工作重点。”王建强说,淮剧是行当最全的地方戏剧种之一,在表演程式上也是唱念做表舞全部涵盖,这是淮剧的最大优势。特别是淮剧的音乐,优美动听,也许可以成为一个创新的突破口。“现在音乐剧很热门,如果把我们包括音乐在内的传统戏曲元素,与音乐剧的元素相结合,也许就能打开淮剧的新空间。我们正在规划,要把淮剧音乐的理论基础研究推到一个重要的地位上来。”
亮点二:用艺委会加强创作筛选评估
艺术专家委员会,以加强创作选题和剧目方案的筛选、论证、评估为主要职责,负责为院团领导班子的艺术决策提供基本依据,促进形成科学的艺术决策机制
上海京剧院:
艺委会将从过去的“潜规则”走向制度化,防止或者减少决策和判断的失误。实际上,请专家对院团业务进行指导,一直是上海京剧院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当年《成败萧何》在没有剧本的时候就请专家召开题材论证会,在之后的修改过程中也大量听取了专家的意见。
上海昆剧团:
多年以来,由上海昆剧团“昆大班”老艺术家为主要组成部分的上海昆剧团咨询委员会,多次作为艺术指导参与上海昆剧团的艺术创作,给予意见建议,对上海昆剧团在全国昆剧院团中脱颖而出,发挥了很大作用。但现有艺委会人员结构比较单一,需要加以扩充和完善。目前的做法是,艺委会作为昆曲艺术咨询机构,由来自剧团内外的9名或11名专家组成。人员构成涵盖编剧、导演、演员、戏曲评论等专业。艺委会对剧团每一年的剧目建设、人才培养、艺术传承、演出质量等进行评估与论证,为剧团决策提供咨询意见。
上海芭蕾舞团:
上芭已在今年2月成立艺委会,邀请了林泱泱、赵汝蘅、凌桂明、舒巧、蓝凡等在舞蹈、文学、评论领域的权威人士担任委员。上芭艺委会两年一聘,将集合各界力量与智慧推动院团的艺术创作。
上海轻音乐团:
将在全国范围内物色艺委会候选人。计划聘请5位委员,其中一位为业界德高望重的专家,而其余4位都将是有视野、有见地、有冲动的年轻创作型音乐家、多媒体舞美人才。艺委会成立后,将成为上海轻音乐团做好原创的强大推动力。
亮点三:创新乐器管理模式
针对器乐类院团传统的“乐器国有、个人使用”模式带来的弊端,改革乐器与乐手利益一体化模式。配套此项改革,实行相应的薪酬制度改革,设置乐器补贴
上海交响乐团:
音乐圈内流传着这样一桩轶事:著名大提琴演奏家王健在一次出访时,为他的大提琴专门购买了一张头等舱机票。艺术家对乐器的爱护就犹如对待自己的眼睛。相比之下,用琴盒挡电梯,让乐器暴晒,甚至遗失等情况却在国内一些乐团屡有发生。即便保存完好无损,由于乐器是国家所有,乐手在使用中,对其保养也没有足够积极性。
怎样让乐器管理达到效益最大化?国外名团基本采用个人购买或租赁形式。对于部分价格不菲的乐器,尤其是弦乐以及金长笛、手工圆号等管乐乐器,国外甚至有专门的产业链——部分乐器升值空间大,几乎每年增长10%,因此国外老乐手常在退出舞台时将弦乐乐器转手,获得一笔不菲的收入。同时,国外收藏家、基金会都乐意把乐器当成藏品。而乐器维修、乐器保险等周边产业也随之发展成熟。但在国内,这些都是空白。
上海交响乐团从两年前开始专项调研,如今乘院团改革东风基本形成如下模式:乐器管理因种类而异。上交为乐手提供打击乐、竖琴、低音提琴等大件或特殊乐器;管乐与弦乐器则由乐手自备,可以购买,也可向乐团租借,上交仅提供琴弦、哨片等消耗品以及巡演时的保险,同时支付给乐手定额乐器补贴。也有的乐器来源于个人或者机构收藏,上交已在近两年的调研过程中同步完成与金融机构的接洽,将提供对应的贷款与保险等金融产品。而对于上交在乐器管理改革后可能闲置的部分乐器,团长周平透露,会经由慈善捐赠、教育使用、社会拍卖等途径实现物尽其用。
亮点四:实施职务序列改革与绩效考核
实施院团艺术和技术岗位职务序列改革,在薪资结构上,除基本工资、岗位津贴外设置与职务序列相挂钩的“艺衔”、“技衔”津贴
上海交响乐团:
对多数乐迷而言,“首席”的定位在乐团中并不算陌生。但在上海交响乐团,不仅乐手中细致地区分出乐队首席、乐队副首席、声部首席、声部副首席、演奏员ABC这7个等级,在专业技术方面以及行政管理方面,也分别设置了职务序列。如今的上交,由第三方人力资源公司设计方案,将所有演职人员分成演奏员、专业技术、行政管理三大序列,每个序列各有三大等级、17个小层级。
团长周平说,上交在2009年就开始为乐手体系制定职务序列,每个级别都有对应的岗位工资。这部分工资以岗位级别为依据,与国家规定的职称脱钩,加之每场演出费与排练费,乐手收入真正实现了“多劳多得,以岗定薪”。
乐手的职务序列制定完成,周平发现,所有的行政人员分布扁平化,“这部分人员的工作就不容易有积极性,而世界知名乐团早就意识到,先进的乐团管理与演出是相互激励、相辅相成的。”因此,2012年起,上交又把目光瞄准了行政层。不仅为舞台技术、IT等人员制定了专业技术职务序列,还为行政人员制定管理职务序列。而且,这三大序列并非一成不变。每年音乐季结束后,上交都会进行业务考核,每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考核评分除了专业技能外,还会结合日常工作表现和参与乐团室内乐演出等情况综合评定,促使所有人全方位发展。在此绩效考核的激励下,上交每年的演出总量达到140场左右,除乐季音乐会、室内乐品牌演出外,还将“音乐地图”扩展至了社区、学校、监狱等地,举办公益专场。
上海淮剧团:
上海淮剧团正在酝酿从全国聘请音乐、导演、编剧等领域的专家来进行把脉,这些专家今后也将成为剧团艺委会成员。
艺衔制也是今后工作的重点。据悉,上海淮剧团有近30名武戏演员,占整个演员队伍的1/5到1/4。武戏演员和舞蹈演员相似,都是吃青春饭的行当。在过去,大部分武戏演员在最好的年华过去之后只能默默无闻地跑龙套,“通过艺衔制,在他们最好的时候提高他们的收入,给他们一定的保障,同时也肯定他们的成绩和付出。”上海淮剧团团长王建强这样表示。
通过昆曲《景阳钟》,上海昆剧团“昆三班”实现了与老艺术家之间的无缝衔接。
亮点五:昆剧团推出学馆制
学员以上海昆剧团青年一代演员为主,通过三年系统学习,抢救传承100出昆曲经典折子戏、6台传统大戏。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录像的方式,将教学过程记录下来,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料
上海昆剧团:
今年5月18日,上海昆剧团在全市戏曲院团中首家推出学馆制,组织青年演员有规模、有计划地向老艺术家学习传统剧目,计划在未来三年内,组织团里近70位青年昆曲人系统学戏,实现传承100出优秀折子戏、6台经典大戏的目标。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表示,该计划以上海的昆剧非遗传承人为主要力量,面向全国力邀名家携名剧到上海传承,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录像方式,将教学过程记录下来,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料。按照目前的教学计划,昆五班将侧重于学戏,因为很多剧目对于这些刚刚走出校园的年轻人而言还是零基础;而昆四班和昆三班的青年演员则侧重于巩固提高。
建立学馆制,一方面是传承的需要,同时也是演出的需要。出人出戏出影响力,要通过演出来实现。从今年开始,上昆将在以往每年演出在100场左右的基础上增加到300多场。这对于院团的人才和剧目储备都构成挑战,不能演来演去就这么几出戏、几个人。谷好好说:“过去我们演出少,不同场合演出的剧目分类没有细化,现在各个版本的定位和剧目很清晰。”
亮点六:重点扶植青年骨干人才
根据不同艺术样式的特点,合理设置高级职称中一线青年骨干的比例,使青年人才在艺术生涯的巅峰期得到相应的专业认可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目前占据了沪上近1/3的演出市场。上话中心总经理杨绍林说:“现在上话每年有70%左右的主流经典剧目,其余30%主打新人新作。目前新人新作的比例正在逐年提升,今明两年会提高到40%左右。”依靠“35岁以下年轻人做戏计划”,上话在全年经费预算管理中,专门拨出30%的剧目制作预算,专门用于青年编剧、导演、制作人项目的风险投资扶持。
上海木偶剧团:
剧团有100名职工,35岁以下60人,全团平均年龄37.3岁。如何在一项以传承为主的艺术门类中激发青年人出人出戏,成为摆在团长何筱琼面前最大的课题。2014年剧团尝试原创节目海选,青年人编导演自由组合,通过选拔竞赛获得创排资金。今年,除了该平台,团里还安排非遗传承人等资深艺术家与优秀青年演员结对教学,在《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卖火柴的小女孩》等经典剧目中,让青年人尽快深入地掌握木偶精髓。
上海民族乐团:
民乐团赖以成名的是龚一、顾冠仁、俞逊发等享誉海内外的民乐大家,但是,仅有这些大师对乐团的发展远远不够。团长罗小慈表示,他们将千方百计地对青年人给予扶持。
这种方式并非“撒胡椒面”。对青年演奏人才,上海民族乐团量身定制了特色培养计划。其中最为主要的是为他们提供各种富于个性化的演奏机会。
上海沪剧院:
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说,剧院正在制订创作演出三年规划,其中重要内容便是为青年演员度身打造剧目,由老艺术家传承三部大戏和几十个折子戏给青年演员。青年演员们已经学习了《红灯记》《大雷雨》等6部大戏,明年还将为他们度身打造一出新剧目《我和春天有个约会》,并排演全本《借黄糠》。
2013级沪剧演员班的27位学员将于2018年毕业。茅善玉表示,将对他们加大培训力度。绩效奖励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突出个人倾斜,大幅度提高领军人才年收入。
上海芭蕾舞团豪华版芭蕾舞《天鹅湖》将赴荷兰演出。
亮点七:“场团合一”促进艺术门类整体发展
“场团合一”是指演出场地与文艺院团形成专属、对应关系。这是各艺术门类整体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国际通行规律,有助于形成各艺术门类相对固定的观众群体,也有利于各院团提前规划好演出季计划
上海歌剧院:
时隔4年,上海歌剧院重推演出季。在已公布的2015-2016演出季中,他们共将推出33台58场演出。其中,歌剧11部共22场。上海歌剧院之所以用前所未有的力度与频次推动歌剧排演,一方面是担负起西方经典艺术样式在上海的创作与表演责任,另一方面也是为之后的场团合一机制打下实践基础。
遵照国际通行的艺术规律,场团合一模式的建立有助于院团科学合理地制定创作与演出计划。今年上半年,《上海文艺院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实施意见》出台后,对上海歌剧院较大的影响就是拟整体搬迁至新建的上海大歌剧院。为了给改革提供可行性分析,上海歌剧院由此力推演出季,从艺术实力上做好准备。
上海滑稽剧团:
长久以来,上海滑稽剧团一直没有固定演出场所。团长凌梅芳表示,为改变这一境况,剧团主动出击,从今年开始租借马兰花剧场进行定点驻场演出,并将其定名为“上海喜剧码头”。每周末演出滑稽戏、独角戏、上海说唱、脱口秀等节目。目前,已确定将青春组歌之《爱情样板房》和《好孕三十六计》作为上海喜剧码头的预演,将新创排的滑稽青春剧《冷婚热婚》作为开台演出。
上海越剧院:
上海越剧院院长李莉告诉记者,“场团合一”是传统戏曲院团整体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但上海越剧院长期缺乏对外演出的专属剧场,已经成为剧院发展的瓶颈问题。目前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改革方案提出将宛平剧场作为包括越剧院在内几家地方戏曲院团的专属剧场,有利于形成固定的观众群。有了专属剧场之后,接下来将根据需要制定周周演和月月演的计划,增加青年人才的实践和磨练机会,有利于人才培养。
上海芭蕾舞团:
2016年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建成以后,上海芭蕾舞团将利用舞蹈中心资源,举办国际芭蕾舞赛事、国内外经典芭蕾舞剧展演、GALA演出、大师班等系列品牌活动,提前规划演出季计划。
亮点八:多样化剧目版本拓展受众
根据自身艺术样式特点,重点聚焦经典代表作、新编和改编剧目、现实题材原创新作三类作品,并推出优秀剧目的经典版、驻场版和巡演版
上海歌剧院:
歌剧是多门类综合的艺术样式,对普通观众而言,要欣赏一场动用歌唱、舞蹈、交响等艺术样式,全面铺开声光舞美服装道具的舞台演出并不容易。因此,从歌剧的艺术普及与推广出发,同时兼顾院团的演员打磨,上海歌剧院从经典的引进与排演,到普及培育市场,分多层次、多版本进行。
最高端的莫属与世界一流院团合作引进世界经典歌剧。比如《波西米亚人》《阿蒂拉》《曼侬·莱斯科》等都是同上海大剧院以及第三方顶尖院团合力制作,引为经典版本。而在与世界一流团队合作的过程中,上海歌剧院吸收海外优秀经验,制作成了世界经典剧目的上海歌剧院版,例如《阿蒂拉》已完成“国产化”,计划明年“返销”欧洲。而为了向更多普通观众推广歌剧艺术,上海歌剧院还推出了小歌剧、“折子戏”、沙龙版等形式,让歌剧以轻便、浓缩的形象亲近更多人。
上海轻音乐团:
依靠对市场的精准定位以及顺势拆分的灵活方式,制作出多版本演出模式,适应不同受众需求。2015年,已成明星节目的“白领午间爵士音乐会”从陆家嘴扩容。团长褚保杰笑言:“浦东就是我们的大舞台。”音乐会在金桥等公共绿地开辟新演出场地,同时为环球金融中心、交通银行大厦、国际会议中心等量身定制公益音乐演出,全年不少于100场。
上海昆剧团:
上海昆剧团目前正致力于将剧团相关剧目进行分类、打包,推出驻场版、经典版、巡演版等专属剧目,服务不同受众,拓展昆剧市场,培养更多“昆虫”。其中驻场版除了已在俞振飞昆曲厅运行近两年的“周周演”之外,还将在豫园推出高端驻场系列演出,计划全年演出60场左右。在豫园的驻场演出,将以昆剧传统戏为主,目前已确认第一期演出剧目为《宝玉和妙玉》,之后还将推出《牡丹亭》《红楼梦》《莲花结》等。经典版方面,计划在五年内完成《牡丹亭》《十五贯》等10部昆剧经典作品。巡演版则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普及推广,与学馆制相结合,品牌巡演的剧目则以《班昭》《长生殿》《景阳钟》等一批屡获大奖的精品力作为主。
上海评弹团:
说起上海评弹团,大多数人的印象是在南京西路乡音书苑的驻场演出,以及常年在各地跑码头。不过,上海评弹团团长秦建国告诉记者,打造优秀剧目的“走出去”巡演版,将是接下来工作的重点。今年4月,上海评弹团首次出访日本,带去了评弹新篇《四大美人》。8月,他们带着该剧目参加英国爱丁堡戏剧节,并已赴美国洛杉矶、加拿大温哥华等地巡演。
亮点九:青年文艺家培养制定“一人一策”
实施“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制定“一人一策”的培养方案。完善优秀演艺人才引进落户评审机制
上海杂技团:
杂技因其特殊的艺术性,其演员有着入行早、伤病多、改行早的显著特性,因而,近年来上海杂技团始终面临选材之困。团长俞亦纲说,目前团里80%以上的一线演员均为非沪籍。靠各地演员撑起上海杂技团大半壁江山,团里不拘一格引进人才的理念功不可没。
2013/2014演出季在法国大放异彩的《十二生肖》节目组中,就有上海杂技团从吴桥杂技学校整班引进的24名毕业生。经过两年多打磨,这些演员中已有人在蒙特卡洛马戏节中获得金小丑奖。
更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上海杂技团还独具慧眼地引进了一名河南大学毕业、在中关村从事IT工作的年轻人巴建国。将这位演出经验为零的业余爱好者作为优秀人才引入后,上海杂技团专门为其打磨、设计了一套节目,参加2013年法国明日杂技节。最终,巴建国的《舞空竹》一举夺得金奖。
上海歌舞团:
2011年改制以后,上海歌舞团在舞蹈演员招聘、录用方面曾遭遇严峻困难,转企伊始的2011、2012年度,歌舞团只招聘了2-3名舞蹈演员。在市委宣传部和上海演艺工作者联合会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引进人才落户上海的“绿色通道”,2013年度歌舞团有5位优秀演员落户上海。这一举措,在应届毕业生和家长中间产生积极影响,2014年新聘舞蹈演员11人,2015年更是达到了13人。
亮点十:推进优秀人才的国际国内交流合作
支持院团引进国际知名大师开展长期或短期合作,探索与国内外知名院团机构建立长期合作机制
上海芭蕾舞团:
作为一门讲“世界语言”的艺术,上芭近年来始终坚持双轨制舞步。一方面把国外优秀人才请进门担当驻团编导、教员、客席演员,另一方面也将团内首席舞者送到国际一流芭蕾舞团进行交流。
之前,上芭已引入德国、法国、英国、印尼等艺术家参与每年一部大戏的创作。《花样年华》《简·爱》《马可·波罗——最后的使命》等原创作品,以及最近在上海大剧院首演的《长恨歌》都是中外创作者合作碰撞出的火花,都已经或即将走出国门参与海外巡演。
在团长辛丽丽看来,“走出去”并非简单意味着把作品送到海外舞台,更重要的是接轨国际通行做法。今年底将赴荷兰巡演的豪华版《天鹅湖》,上芭就计划在30场演出中聘请英国皇家芭蕾舞团的三对明星演员,与上芭本身的两对一起轮换演出。2016年创排《哈姆雷特》,上芭将在2017年的演出季中与辛辛那提芭蕾舞团、纽约芭蕾舞团以及维也纳芭蕾舞团实行演出季内的交换合作。届时,上芭的“王子”吴虎生将登上美国、奥地利的演出季舞台,而上海则将拥抱来自异国的首席舞者。
上海杂技团:
近两年开始,考察世界杂技潮流、不同地方的流行审美趋势,成为上海杂技团的必修课。
欧洲首屈一指的凤凰马戏掌门人阿兰·巴斯里就是上海杂技团至关重要的“向导”。2013年11月至2014年4月的演出季中,上海杂技团《十二生肖》赴法国演出100场。据上海杂技团团长俞亦纲介绍,《十二生肖》完全遵循“海外定制”模式,先在国内定下各环节节目构成,再到国外由法方进行节目编排与包装。这般先出国再制作,为上海杂技团赢得欧洲市场的青睐。今年8月,《十二生肖》受邀赴赫尔辛基艺术节演出。同样由阿兰参与创作的《小龙飞天》则会成为今年法国跨年度巡演的新剧目。
上海歌舞团:
今年6月,原创舞剧《朱鹮》展开了赴日本30余座城市的60场巡演。该剧因融汇各方所长,成为了国际巡演的香饽饽。团长陈正华说,未来,上海歌舞团将进一步完善特邀编导制度,在与中国歌剧舞剧院国家一级编导佟睿睿,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国家一级编导王勇、陈慧芬,海政歌舞团国家一级编导韩真等国内一流编导建立长期合作的基础上,再与法国现代舞团、悉尼现代舞团、美国纽约帕森斯舞蹈团、俄罗斯TODES舞蹈团、巴西国家现代舞团、苏格兰舞蹈团、丹麦国家舞蹈团等国际一流舞蹈团建立双向交流合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