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首演之后好评不断,音乐剧《犹太人在上海》的主创们心中却始终绷着一根弦。因为,这部原创音乐剧9月3日首演之后,意外被本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选中,成为今年艺术节开幕演出之一,这也是上海民营剧团第一次成为艺术节开幕演出的主角。
这个意外惊喜对于主创们而言,既是荣誉,更是挑战。剧组原定计划中,《犹太人在上海》的下一次演出是在10月28日。但为了配合艺术节的演出日程,这个日子被提前到10月16日。更重要的是,作为艺术节首演剧目之一,也就意味着对整场演出的艺术水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演徐俊告诉记者,自入选以来,主创们就在“磨剧本、磨细节”中度过。“脑子里一旦闪现一个念头,我们就会立刻讨论,就连中秋节晚上陪家人吃饭的时候,我们还在电话里讨论剧中的细节,生怕错过任何一个让这部音乐剧更加完美的想法。”
用戏剧的方式回望历史,会让观众印象深刻,但局限性是只能以一个故事作为切入口。所以,如何更直观地呈现上海人民在身处战争之中仍无私接纳了2万多名犹太难民这一史实,是剧本修改中的重要考量。
二战中犹太人的受难史一直是世界影坛的热门题材,但在国内,这个题材的影视剧、舞台作品却非常少。“一旦深入进去才发现,真要把这些故事改编成一出戏剧太难了。”史料里比较完整的故事不多,已有的记载所呈现的戏剧冲突也不够,使得这出音乐剧差点“难产”。
为了真实反映这段历史,主创们先后赴以色列实地考察,并多次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寻找素材。大到主人公的原型,小到上海人手把手教犹太难民烧老虎灶、倒马桶的生活细节,舞台上的一切都有据可查。正是这样一份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吸引了艺术节组委会的目光。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总监刘文国说,《犹太人在上海》的题材拥有国际视野,更具备“走出去”的潜质,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原创音乐剧作品,能够入选艺术节开幕演出也在情理之中。
“正式演出之前,所有的舞台冲突都只存在于导演、编剧的想象之中,但当整出戏立体地呈现在观众眼前时,会暴露出不少问题。一部好戏是靠磨出来的。”徐俊告诉记者,《犹太人在上海》演出后,收到不少积极的反馈,但他们更看重的是演出中暴露的问题。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戏的结尾部分戏剧冲突不够强烈,整部剧的艺术效果因此打了折扣。剧中最后一幕,中国工人打算炸掉日军军工厂,然而引爆没有成功。一位叫弗兰克的犹太人精通炸弹排线,决定冒险进入工厂引爆炸弹。而他的中国恋人林亦兰放心不下也跟了进去。最后,炸弹爆炸,林亦兰不幸身亡。“在我们的设想中,这场戏应该是全剧的高潮,但由于我们对工厂爆炸采取虚化处理,之前的铺垫不够,以至于林亦兰倒下后,不少观众还在琢磨到底发生了什么,削弱了整出戏的感染力。”
经过主创团队的反复探讨,最后一幕的戏剧冲突被显著加强。在弗兰克与林亦兰冲入工厂时,一群日本兵端着枪对着工厂扫射,林亦兰为了保护弗兰克,中弹身亡。生死离别的悲壮升华了整出剧的抗日主题。
此外,主创们还对剧中细节部分进行了打磨。首轮演出中,有十几次转场,打乱了音乐剧的整体性,经过修改之后,转场的节奏加快,表演一气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