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角楼玲珑多姿,黄色琉璃瓦顶和鎏金宝顶在阳光下闪烁生光。
(故宫资料照片)
本报首席记者 江胜信
独特的故宫
相传在浩浩天庭中央,有一片亘古不变的紫微星垣,万物之主的天帝住在紫微宫内。紫微宫降至人间,便是天帝之子皇帝居住而百姓禁止入内的皇宫——紫禁城。
现实中的紫禁城建成于1420年明永乐年间,并非紫微宫从天而降,但这丝毫不会减淡笼于其上的神秘色彩。
505年之后的1925年,也就是90年前的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匾额高悬紫禁城北门神武门,城门洞开,老百姓争睹神秘之境。要去故宫上班的玉石专家那志良推着自行车,好不容易才从人海中挤进神武门。那天他被安排在养性殿照料,亲眼看到有一名观众被挤成夹心饼干馅儿的模样,虽伸长了脖子,但什么都没看见就被挤出了门(据那志良《典守故宫七十年》)。参与清宫财产清点和博物院创建的吴瀛也很狼狈,“入门乃与眷属及三数友人,被遮断于坤宁宫东夹道至两小时之久,始得前进……”(据吴瀛《故宫博物院五年经过记》)
故宫博物院成立的第一天到底涌入多少观众?虽没有进行过统计,但留下一个生动的细节:下午闭馆之后,工作人员捡了满满一箩筐观众被踩掉的鞋。
那会儿的人们不会意识到,哪怕是时任故宫博物院理事、后来成为首任院长的易培基恐怕也不会意识到,第一天盛况之因果,暗合了三项世界级资源:一、故宫是世界最大的木结构建筑群;二、故宫博物院的文物收藏几乎囊括了中国未曾中断的文明;三、庞大的观众数量。
90年后的今天,故宫引以为傲的依然是这三项世界级资源。从院长单霁翔到普通观众,都可通过媒体报道和故宫官网对此了然于胸:故宫的古代房屋并不是传说中的9999间半,而是9371间;藏品总计1807558件套,珍贵文物达168万件;去年观众人次为1525万,故宫是世界上唯一一座每年要承担上千万观众压力的博物馆。
有了这些精确的数字,故宫还会那么神秘么?
当然。它依然是谜。
这缘于故宫的独特,即建筑与文物是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构成深邃的历史文化空间。举个例子,建院90年来一直未开放的故宫西部地区,那里的宫殿不只是古建,它还在标榜着皇帝的孝道,收拢着太后太妃们的孤寂;那里的摆件也不只是文物,它还透出主人的情致,彰显着尊贵,见证着悲喜和心计,承载着祷告和巫蛊。为什么清宫要把最大的佛堂设在这里?为什么寿康宫如此幽深?为什么当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开放这里时,要把慈宁宫辟为雕塑馆?只有读懂历史文化空间里的故事,才可以一一得解,明白今天和历史之间的呼应。
故宫建筑与文物构成有机整体的这一独特性,既是优势,也给盲目的观众带去了遗憾。他们往往在导游的催促下,赶场子一般目不斜视穿过中轴线,先去看看皇帝坐在哪里,再去看看皇帝躺在哪里,最后看看皇帝的御花园。直至走出神武门,才纳闷,“文物呢?展览呢?我怎么没看到呢?”
英国著名视觉艺术媒体《艺术报纸》公布的“2012年世界最火艺术博物馆排行榜”中,巴黎卢浮宫博物馆以全年吸引970万观众位列第一,观众更多的故宫却榜上无名。原因是,他们没把故宫看作博物馆,而只是一个景点。
这正是故宫致力改变的尴尬。国务院明确了故宫博物院的中长期目标,“2020年,紫禁城建成600年之时,基本实现故宫博物院进入安全稳定的健康状态,全面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迈进世界一流博物馆行列”。既然是博物馆,可移动文物就绝不能作为古建筑的陪衬,必须两者相得益彰,同样深入参观者心灵。从引导观众走进展厅、走近文物这方面来讲,为了看一眼《清明上河图》而进行的“故宫跑”,尽管方式激烈了些,却令街头巷尾人人皆知,“哦,除了前殿后宫御花园,故宫的好东西多着呢!”
正如90年间故宫博物院一步步走来,到2020年迈进世界一流博物馆行列的目标也并不能一蹴而就。今年是重大节点,“故宫整体保护修缮工程”和“‘平安故宫’工程”分别进入第14个年头和第3个年头,两项工程达到了什么效果,观众可以得到哪些好处,正好借建院90周年之机检阅检阅。
所以,故宫是对的——庆典不搞也罢,对历史文化的经典心怀敬意和礼拜,为我们展现更多秘境和秘藏,这不是更好么?
一条新路线,看遍5处新开放区
随着故宫5处新参观区域在年内陆续开放,传统的参观线路或许可以变一变了。与以往直接由午门开始故宫之旅不同,观众将在午门正南方的端门开始第一站。
端门,是今年9月3日阅兵仪式上习总书记接见外宾的地方。年内,它将以故宫数字博物馆的新身份正式对观众开放。在这里,观众可以用最短时间、以声光电等多种手段掌握海量信息,为自己量身定做最中意的参观方案:怎么走?看什么?文物背后的典故是什么?
这时的你,绝不会大步流星穿过午门直奔三大殿,而是会站在午门广场上转大半个圈,看看巍峨的午门和午门两翼新整修的雁翅楼,它们组成了北京城最气派的“三合院”。
“三合院”楼上,是世界最为独特的博物馆展厅,傲立于京城中轴线上,器宇轩昂,单霁翔院长给它起了个美名:“地上天宫”。2800平方米的展示空间,由原本就有的午门800平方米展厅和此次新开放的东西雁翅楼各1000平方米展厅组合而成。面积之开阔、气势之恢弘、方位之显著,早已令它名扬四海。据透露,世界各大知名博物馆纷纷提交了在这里办展的申请,目前,展览已经排到2018年。故宫把第一个展览留给了自己,那就是10月10日开幕的“普天同庆——清代万寿盛典展”。
看完这个展览,你若对故宫第三处新开放区域感兴趣,那么不用下楼,从城墙上走,往东再往北,可直抵东华门城楼,这个区域是故宫博物院精心设计的古建筑馆。用俯瞰历史的姿势走完紫禁城六分之一的古城墙,这将是崭新的文化体验,宫殿就在你脚下。居高临下,你还能重新审视故宫古建的布局及壮美。城墙拐角处可近观精美绝伦的东南角楼。角楼玲珑多姿,十字形屋脊,三重屋檐,28个翼角,9梁18柱72脊,黄色琉璃瓦顶和鎏金宝顶在阳光下闪烁生光,一排排脊兽昂首远眺。走进角楼,可观看数字影视作品《角楼》。新近修缮竣工的东华门城楼正在举办“营造之道——紫禁城建筑艺术展”,以100余件古建筑材料和构建尽呈建筑之美。城楼下是新开辟的石刻展区,展出400余件院藏的建筑石刻。
由南到北,是参观故宫的惯常线路。而此刻正在东华门的你,如果对南北线上的宫殿并不陌生的话,不妨来一次由东到西,寻到外西路的第四处新开放区域——慈宁宫、寿康宫、慈宁宫花园等。由于电视连续剧《甄嬛传》里头的很多故事都“发生”在这里,粉丝们早有一探“小主们”寝宫的冲动。但真实的历史是,在这里生活的大都是太后太妃这些“老主”而非“小主”。宫中女人,尤其是“退了休”的女人,常常用赏花念佛打发时间,所以这里花园多,盆景多,佛堂多,佛像等雕塑多。慈宁宫已布置成故宫的雕塑馆,第一批展出410件各种材质的雕塑。寿康宫是乾隆皇帝给母亲“崇庆皇太后”修建的,这里将以“万岁千秋奉寿康”为主题设为原状陈列,恢复皇太后生前景观。她使用过的200多件家具、用具、文具、珠玉等还摆在老地方。比如那两组黄花梨立柜,高2.9米,单柜宽1.76米,是故宫现存最大的黄花梨家具。立柜有暗箱,当年故宫成立博物院时,工作人员在这个柜子里清理出了100多件珍宝。
西华门附近的宝蕴楼,是第五处新开放区域,但是由于空间有限,计划向部分观众预约开放,具体形式还待研究。若能走到这里,你会突然有种穿越感——一路都是重檐翘角的古代建筑,怎么突然冒出一幢 “新”楼,而且是西洋风格的!“新”楼包含北、东、西三面楼体,北为主,东西为辅,地面两层,另有一层半地下室,城砖砌墙,抹饰水泥和红浆,屋顶不铺琉璃瓦,而是铺着绿灰两色的片石,斑驳相间,似披锦鳞。该楼建于1915年,是北洋政府在咸安宫旧址上建造的库房,用于存放来自沈阳故宫及承德避暑山庄所藏共23万件文物,这些文物价值不可估量,库房因此得名“宝蕴楼”。它看似周围建筑群中的一个异数,却携带着一段独有的历史,见证了故宫博物院建院以来的风雨历程和历代故宫人的精神传承。如今这里作为民国时期的院史陈列,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此5处新参观区域将使紫禁城的开放比例由52%增加到65%。明年将达到76%,2020年紫禁城建成600周年之际将达到80%,包括院长在内的所有行政人员都要搬到“城”外办公,80%已经接近紫禁城开放极限。从2002年的30%到2020年的80%,这便是为时18年的“故宫整体保护修缮工程”带来的改变。
15万件文物都是镇馆之宝
“故宫把压箱底的镇馆之宝都拿出来啦!”观众这样说,不少媒体也这样说。《石渠宝笈》特展在武英殿推出一个月以来,人气持续高涨。为了一睹心目中的“镇馆之宝”——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观众心甘情愿排上五六个小时的队;而该展上同样珍贵的王珣《伯远帖》、展子虔《游春图》、韩滉《五牛图》等展位前,三三两两的人,无需排队。
“镇馆之宝”这种吸引眼球的说法,在故宫官网中找不到,何为故宫“镇馆之宝”?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给出的回答是:故宫不会去定义、打造任何“镇馆之宝”,这种做法只会让博物馆和观众得不偿失、两败俱伤。“比如卢浮宫,中国的观众一去就找三个‘美女’:维纳斯、蒙娜丽莎和胜利女神,看完了就走了;一到台北故宫就上三楼,去看白菜(翠玉白菜)、肉(东坡肉形石)和火锅(毛公鼎),看完了又走了。”过多关注“明星文物”、“镇馆之宝”,而对其他文物兴致寡淡,相当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故宫相比于其他博物馆,又有其特殊性。全世界的博物馆几乎都是金字塔形的藏品结构,塔尖上是珍贵文物,“腰身”是量大面广的一般文物,基座是待研究、待定级的资料。故宫博物院是个例外,它是倒金字塔形,珍贵文物占故宫全部文物的93.2%,为168万件,占全国401万件珍贵文物的41.98%。故宫博物院曾从180余万件文物藏品中选择出15万件,编辑出版了囊括陶瓷、绘画、法书、碑帖、青铜、玉石、珍宝、漆器、珐琅器、雕塑、铭刻、家具、古籍善本、文房用具、帝后玺册、钟表仪器、武备仪仗、宗教文物等26编共计500卷《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在单霁翔看来,“这15万件珍宝,件件是镇馆之宝”。
9月20日,国际文物修护学会培训中心在故宫博物院成立,单霁翔为各国学员们上了第一课,他不无自豪地列举了故宫在藏品方面拥有的多项“世界第一”:绘画53000幅、法书75000件、碑帖28000件,加一起就是156000件,是全世界无与伦比的纸质文物;故宫是收藏铜器最多的博物馆,一共有16万件,其中最珍贵的是带有先秦铭文的1670件青铜器,极具研究价值;玉石器是故宫博物院的骄傲,东北红山文化的玉器,浙江良渚文化的玉器和安徽凌家滩文化的玉器都有广泛收藏,通过故宫的玉器可串联起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故宫是收藏陶瓷最多的博物馆,达367000件,堪称天文数字;故宫还藏有近42000件宗教文物,其中藏传佛教文物达80%,是全世界收藏藏传佛教文物最多的博物馆;人们可能会认为,拥有古代西洋钟表数量最多、品质最好、外观最华美的博物馆应该在英国、法国或者瑞士,正确答案是故宫,这里共有2200架大型西洋钟表;故宫还藏有24万块刷印书版,数量雄踞世界第一。
另有一些收藏是故宫特有的:比如最大的玺印,那是乾隆皇帝85岁退位时为自己刻的,和田玉材质,一个人搬不动;比如存放最久的普洱茶,已有200多年了,单霁翔幽默地说,“虽说普洱茶越放越醇香,但我保证不会有人去品尝它的”。
通过一个又一个的“世界第一”和“故宫特有”,人们不难理解,为什么故宫在面对当代艺术家捐赠时,会制定3条既慎重又霸气的规定:第一,必须是艺术大家;第二,捐赠的必须是代表作;第三,无论艺术家名气多大,不得捐赠10件以上作品。
“我们希望600年以后,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仍然是倒金字塔形。”单霁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