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记者 唐闻佳
我国新医疗卫生改革这艘巨轮正驶入深海区,体制机制恰如这深海下的礁石,涉及多方利益,也标志着新医改进入改革最难也最关键的时期。下一步该怎么走?老路新路看起来很多:一方面,医疗资源正进入重新调整期,在体制壁垒逐渐被打破之际,民营资本一拥而入;另一方面,更新迭代的互联网技术拥抱医学界,智能可穿戴产品改变了就医的模式、拓展了医疗的场所。
健康产业改革是否会就此架起一个新支点?
现有定价机制若用在餐馆,这菜得咸死人
“回归公益性,破除以药养医机制……所有公立医院,今年必须取消15%的药品加成。”在前不久举行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中国健康产业高峰论坛上,国家卫生计生委体制改革司司长梁万年开宗明义。
药品加成政策,简言之,就是公立医院在药品购进价的基础上顺加不超过15%的加价率。比方说,一盒药进价30元,医院卖34.5元,15%的利润用于药剂等相关人员的劳务。
这弊端源于我国按项目定价的机制。北京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晓芳做了一个颇为形象的比喻:我们去餐馆吃饭,菜价除了反映原材料价格,还有重要的一块体现在厨师的技术水平,好厨师的菜自然卖得贵。但如果把我们的医疗服务按项目定价机制用在餐馆,情况就不是这样了--相当于把一盘菜的所有原材料进行一项项的单独收费,唯独厨师的技术费用体现得很低。结果是,这菜得咸死人,因为在这种机制下就逼着厨师卖原材料,尽量多放盐,还得放高价盐,好挣那个加成费。
扭曲的定价模式被戏称为“以药养医”,很可能诱导医生不是靠自己的技术,而是靠“卖药”去挣钱。中国新医改始于2009年,如今走到第6个年头,不论是政府官员,还是专家学者,都认同已到了要动定价机制改革的刀了。
支付方式改革,牵制医务人员行为的“牛鼻子”
但对于取消药品加成,也有医生担心治标不治本。“破除了'以药养医',会不会又有'以刀养医'--为了追逐利益,医生忙着多开刀?”一名浙江医生发问。
对此,梁万年强调,取消药品加成仅是第一步,只是皮毛。
“取消药品加成的核心是剪断药品和医院、医务人员的利益关系,与之配套,一系列综合措施要跟上。”梁万年称,首先是医疗服务价格改革。
一些地方和试点医院已在象征性地提高挂号费、诊疗费。不过,国家对这轮新医改有些重要原则,比如:确保百姓总体负担不增加、医院运行不受影响、医保资金可承担。
如何在斩断医院“15%”利润的同时,既要让医院运行不受影响,又要让老百姓总体负担不增加?空间来自调结构。“现在的结构是不合理的,70%左右来自药品耗材,改革要把这块调低,把劳务技术占比调高,让医生靠技术挣钱。”梁万年称此为“腾笼换鸟”,这是十分重要的公立医院改革路线图。
与之配套,支付方式改革、药品招标采购改革、公立医院薪酬改革、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改革等,成为这张路线图上并驾齐驱的改革。以支付方式改革为例,它被认为是控制医务人员合理行为的“牛鼻子”。我国现有医保对公立医院的支付方式为后付制,简单说即年底结算。新医改要将后付制转为预付制,激发医院内在控费动力。与此同时,医保也将强化对医疗行为的监管,“简单说,要让医保看到医生的那支笔每天是如何运作的,否则费用控制后,质量保证就难以完成。”
别让改革者从先驱成为“先烈”
在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胡善联看来,医疗定价机制改革有三个关键点:医改不等于单纯的药改;降低药价不等于降低药品费用;药价改革离不开政府调控。
所谓独木难支,梁万年认为,要实现公立医院改革的目标,必须强调4大联动:第一是“三医联动”,即医药、医疗、医保三个层面改革联动;第二是内外联动,要调动医院内生的积极性,让医院的功能定位进一步明晰。与此同时外加推力,大力发展社会办医,满足多层次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第三是医疗与预防保健联动,让医疗机构承担一定的预防保健功能,让预防保健机构和医疗机构实施有效融合,这也是改革的应有之意。
联动中还有重要一条,就是区域联动。“区域内的所有公立医院都要参与改革,不问主办主体,不问类别,不问级别,否则,改革的公立医院就会成为洼地,它可能是先驱,最后可能变成'先烈'。”梁万年称。
在一个机制、资本与互联网交错的时代,怎么用好三者关系服务新医改,考验着各方的想象力。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会长、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东进认为:“机制是关键,资本是基础,互联网是不可或缺的现代科技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