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艺工作者学习贯彻《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精神,一致认为社会主义的文艺创作必须坚持正确的文化立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让中国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
■本报记者 邵岭 王彦 范昕 许旸
上海的文艺创作,正迎来一树繁花。文学、美术、影视、戏曲、舞台艺术等多种样式齐齐绽放,摇曳多姿,令人欣喜。
本月初,音乐剧《犹太人在上海》在上海文化广场上演。作为一部本土原创之作,该作品用音乐剧的形式,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如何成为两万犹太难民“希望之港”的历史搬上舞台,也让灾难中的人性之光穿越到了当下。该剧连演4场,场场爆满,之后的30余场演出计划也已排上日程,充分证明了今天的观众,渴望此类用艺术记录历史的作品。
同样是在本月,3D戏曲电影《牡丹亭》《西厢记》相继开拍。当凝聚了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戏曲艺术,在多种文化消费方式崛起的夹击中举步维艰时,上海戏曲人努力探索,力图通过影像转化,来寻求传承普及传统艺术的新途径。
而令美术界关注的是:历时5年的上海历史文脉美术创作工程在今年告一段落。该工程汇聚了百多部美术作品,用画笔挖掘城市文化底蕴,展示上海的历史文脉。这批作品仅在中华艺术宫展出的3年多时间,就吸引了700多万观众。
……
佳作迭出的背后,是上海的文艺工作者以真诚的姿态满怀热情地投入创作,承担起历史赋予的文化使命。日前,当《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正式出台,更是让大家倍感振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纷纷表示:“面对商业化的围剿和各种娱乐手段的冲击,在开展文艺创作实践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困惑和迷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我们明确了创作的方向,如今《意见》的出台,更是明确了具体的方针路径,明确了文艺创作的社会责任。”
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
上海市文联主席、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施大畏说,《意见》中指出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很及时,“今天,我们的确有必要重新理解艺术创作的原动力。”
最近于中华艺术宫举办的“民族脊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展”给了施大畏许多启发。“我发现沈柔坚、吕蒙、张乐平等老一辈艺术家在战争年代创作的一批版画,描绘战争的苦难、胜利的喜悦,现在回过头来看感人至深。他们中的很多人就是当年的新四军,他们在战争年代就是将生命融入创作的,正因如此,这些作品流露出的感情格外真挚,让人感动,也给人力量。反观现在的不少作品,我总觉得温度还不够。”
“和平年代,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物质水平提高了,需求多样化了,艺术家遇到的诱惑也多了。艺术到底是谋生的需要还是生命的需要?是跟随市场还是响应时代?这个问题值得仔细想一想。”施大畏认为,今天的艺术家在创作时需要精神上的定力,以时代需要为出发,多想想肩上的责任。
必须建立经得起人民检验的文艺创作评价标准
文艺作品有评价标准吗?当然有!上海的许多文艺工作者在采访时说,有段时间我们的评价体系让商品属性占了上风,从而导致创作被市场检验而非人民检验。如今《意见》明确指出,要建立经得起人民检验的评价标准,在许多艺术家们看来,这实际上是强调了文艺创作要让历史内涵与美学品位先行,摒除“唯票房、唯收视率、唯点击率”的错误思维。
上影集团正准备集中推出一批能担起时代重托,具有历史深度与广度的影视剧。集团总裁任仲伦说:“艺术真正的生命在于历史与人民,因此,历史变革中的社会进程始终是上影聚焦的创作主题。”其中,由贾大山小说改编的电影《村戏》,以及聚焦新中国工人60年变迁的电视剧《咱们工人有力量》计划于今年底至明年初陆续上映或播出。而《上海1949》等影视剧也在积极论证中。曾推出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的SMG尚世影业,明年将继续推出电视剧《长街行》,该剧改编自王小鹰茅盾文学奖同名获奖小说,讲述了上海30年改革浪潮中人们追随时代步伐的故事。
有评论家提到,曾经,人民熟悉喜爱的作家是鲁迅、茅盾、巴金等等,但如今广受欢迎的却是些娱乐明星,当人民的精神偶像从文化大家转为娱乐明星,其中的文化落差引人深思。专家提出,能提供给人精神美感、能提升人民审美情趣的文艺创作才能称得上优秀的作品,文艺创作应在服务人民的同时还拥有教育功效,能帮助提升人民的艺术素养、净化人民的鉴赏环境。
要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是文艺工作者的神圣职责。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国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近年来,沪上戏曲人始终没有放弃让戏曲在当下活得精彩,上海昆曲团团长谷好好、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表示,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为立体和活态的展现。她们说,此次《意见》的出台,对于戏曲人多年来的不抛弃不放弃是一个巨大的鼓励,将激励他们不断地出人、出戏、出影响力。
戏曲艺术发展离不开优秀剧目。眼下,上海戏曲界一方面打磨传承经典剧目,另一方面也在新剧目的创作中注入时尚基因。今年是沪剧《芦荡火种》首演55周年,上海沪剧院推出了明星版与青年版两组阵容,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而上海越剧院则在去年推出新编历史剧《双飞翼》,既学习话剧的现代剧场意识,也向古老昆曲学习,还原传统文化的精妙。
有人,有戏,戏曲的影响力正在上海不断扩大。上周末,上海昆剧团俞振飞昆曲厅的“周周演”上演《牡丹亭》,188座一票难求,不得不又增加了50个座位。而两年前这个项目刚刚启动时,每场只有20多个观众。
加强文艺阵地建设,培养高素质文艺人才队伍
《意见》指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要加强文艺阵地建设,培养造就文艺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艺人才。上海的文艺工作者对此深有体会。今年,上海昆剧团努力构建完整的人才梯队,上到平均年龄74岁的非遗传承人,下到20出头的昆坛新秀。同时,他们率先推出了学馆制,实现传承100出经典折子戏、6台传统大戏的目标,以此加快青年演员的成才过程。而在文学创作与出版方面,上个月揭晓的茅盾文学奖5部获奖作品中,《江南三部曲》《繁花》都是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繁花》《黄雀记》则首发于上海《收获》杂志,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上海文学出版界已搭建起一个有助于文学艺术人才脱颖而出的优质平台。
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总编辑陈徵认为,坚守发展原创文学阵地,需要艺术判断力、也需要耐力和定力,要持之以恒地发现、培养文艺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艺人才。上海人民出版社今年推出了年轻学者姜鹏的论著《德政之要——<资治通鉴>中的智慧》,将尚未成名但有底蕴的作者推到前台。该社总编辑王为松说,出版人要与作者、与一本书一起成长。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高克勤说,好的作家学者是需要长期积累、交心的,出版社要着力打造老中青作者梯队,既要推出大家著述,也要扶植学界新锐,为学术研究和出版传播积淀专业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