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沈湫莎
最近,中国科学院公布了2015年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加上中国工程院候选人已经进入二轮评审公示,今年备受关注的院士增选工作可谓“赛程过半”。
今年,院士评选制度有了重大变化,最重大的莫过于取消了过去有关部委、国内各科研机构、高校,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推举权,改为由院士和学术团体双渠道推选。不过记者发现,入围参与最终角逐院士的候选人中,由院士推荐的居多,而从学术团体推荐的,无论从数量和成功率来看,都有点“冷”。
院士推荐占“十之八九”
从157位刚出炉的201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初步候选人名单来看,地学部29人和化学部25人中,都是仅有1人为学术团体推荐。
记者了解到,地学部的29位初步候选人是从全国72位有效候选人中推选出来的。这72名有效候选人当中,59人由院士联名推荐,8人由学术团体推荐,5人由交叉学科特别推荐小组推荐。值得一提的是,交叉学科特别推荐小组也是今年新增的推荐方式,旨在为不归入任何传统学部的科学家提供机会,该小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学部的院士组成,相当于院士推荐。如此算来,地学部由院士推荐的有效候选人有64人,占89%。而在化学部50余人的有效候选人名单中,由院士推荐也达“十之八九”。
有专家指出,院士推荐除了比重大外,进入初步候选人的成功率也比学术团体推荐的高。比如地学部有效候选人入选初步候选人的概率是43.75%,而学术团体推荐则为12.5%。
地方科协推荐更“曲折”
相对于“3名以上院士联名推荐”的渠道,走学术团体(科协)推荐的路会更“曲折”一些:首先,他需通过至少由3名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专家的同行评议,被推荐给省级学术机构,有的地方还会要求候选人必须获得学会常务理事会或理事会的认可,再向全国学会推荐;如果他被推荐为工程院院士候选人,他还要通过地方科协组织的专家委员会的评审,再推荐给中国科协;最后,由中国科协经筛选后向两院申报,成为有效候选人。
作为今年院士评审制度改革的“新添一笔”,地方学术团体做了相应准备。上海市医学会办公室主任刘丙龙告诉记者,接到通知以后,他们就成立了专家推选委员会,并向上海市科协推荐了4位候选人,向中国医学会推荐了2位候选人。经过筛选,推荐到上海市科协中的4人中有2人被推荐到中国科协。不过,他们最终都没有出现在有效候选人的名单上。
上海市科协相关负责人也有点失望,尽管没有说出具体数字,但表示能“过关斩将”者人数寥寥,几近于无。
学术团体推荐是“查漏补缺”
根据《院士增选条例》,凡已连续3次被推荐为中国科学院和被提名为中国工程院的有效候选人,停止1次院士候选人资格。这让每位科技工作者都十分珍视自己获得提名的机会。“学术团体推荐的低成功率,可能会影响部分科技工作者对这一渠道的信心。”上海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某全国学会透露,这次他们的推选委员会锁定了两名候选人,不过在与这两位科学家联系后发现,他们都已经被相关院士推荐了,该领域中其他人与这两位相比,在学术成就上有所不如,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只好放弃推荐。
某位具有投票权的院士表示,这其实是正常现象,一个领域有哪些崭露头角的科技人员,院士大多看在眼里,多数人能得到他们的推荐。而学术团体推荐,本身就具有“查漏补缺”的功能,这条路为那些身在没有院士或院士不多领域,或者本身没有人脉资源的科技工作者提供了机会。比如,上海市航海学会就表示,由于他们领域内还没有一个院士,他们就很需要保留科协推荐这一渠道。
上海市科协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本着低调推进的原则,加上是第一年启动,这项工作难免有所不足,不过院士推荐是提升学会能力建设的重要契机,是科协凝聚广大科技工作者的重要举措,这个渠道一定要畅通、做好。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