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英国声音艺术家凯芙·马修斯曾说,上海海关大楼的钟声,充满历史文化气息。(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童薇菁
“香烟要买伐,五十钿来五十钿买一包。”“檀香橄榄,买橄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作曲、著名音乐家陈钢深情并茂地“唱”起了一段关于上海里弄的回忆。声音,是一部生动的社会风俗史,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表达。日前,在上海举办的“声音记录下的近代中国城市社会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学者们纷纷翻开“老上海”的声音档案,“从十里洋场和石库门里弄中,流淌出了海派文化的音符。”然而,这些声音却因时代发展的日新月异,渐渐退场。今天的上海,既拥有海派文化的深厚底蕴,又迎来了得天独厚的创新空间,上海的“新声音”在哪里?是什么?这个问题,需要人们共同寻找答案。
英国声音艺术家凯芙·马修斯曾说,上海的声音在外滩。那是黄浦江上的汽鸣、海关大楼钟声的回响、卡尔登戏院的歌声,那是百乐门的爵士乐,法租界里有轨电车的滴滴声……张爱玲曾经写过:“比我较有诗意的人在枕上听松涛,听海啸,我是非得听见电车响才睡得着觉。”这是“东方巴黎”的声音。
鲁迅的好友内山完造在1939年写过一篇《上海的声音》,描述了上海的一个盛夏从清晨到夜晚的“城市交响曲”,一早就能听见人们起床倒马桶的声音,他们把马桶“拎”出来,随后“多少声音从那里‘拎’出来”“……不一会儿,麻雀唱歌蝉儿鸣叫。泼刺的朝晨到来了,就从远方听见‘方糕,白糖糕’的声音……‘卖报,申报,时报,新闻报’……报贩快步地在人缝里钻走”。金嗓子周璇有一首歌名为《讨厌的早晨》:“粪车是我们的报晓鸡,多少声音都跟着它起。前门叫卖糖,后门叫买米,哭声震天是二房东的小弟弟,双脚乱跳是三层楼的小东西,只有卖报呼声,比较有书卷气……”活泼泼一幅市民生活画卷。
史料记载显示,1941年前,上海的知名娱乐场所,比如说百乐门、大光明戏院、兰心戏院等,已经能听到百老汇的歌、好莱坞的电影主题曲和美国的爵士乐。1941年之后,中国原创流行音乐作品开始大规模登上舞台,剧场多次出现了中国作曲家登台指挥新作品的盛况。1944年,《申报》上刊登了一则演出讯息:白光音乐会,由作曲家陈歌辛亲自指挥上海交响乐团伴奏。在这张白光演唱会的节目单上,一共有四幕。第一幕为西洋古典音乐《天堂与地狱》序曲;第二幕是歌剧《风流寡妇》选段;第三幕是一段小提琴独奏与圆舞曲《蓝色多瑙河》;第四幕是流行音乐《恋之火》。白光唱完奥地利轻歌剧选段,接着就是国语时代曲《恋之火》——这是多么有时代性、民族性的一章!
时代的发展总是伴随着“新声”的乐章进行。
今天,代表上海城市文化的新旋律,是顶级乐团在沪奏响的交响乐,晨跑人群耳机里的排行榜热门曲目,是高架上奔腾的汽车引擎,还是忙碌的都市生活里时不时响起的手机铃声、微信“嘟嘟”的信息音?
即日起,本报向读者发起“寻找上海都市新声”的在线征集活动。手机用户可通过添加“汇演”公众号,参与到互动讨论,在为心目中的“上海新声音”投下一票之余,我们更期待您聊一聊与这座城市声音的不解之缘、动人乐章。来稿可发邮件至huiyan_sh@163.com。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