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添杰是社区居民眼里的贴心人。本报新媒体中心 张挺摄
■本报记者 唐玮婕 实习生 白清怡
万添杰,塘桥街道塘东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由一名计算机工程师转型为社区工作的“老法师”。这位“80后”大学生书记沉潜基层五年,倡导居委干部“无椅化”工作模式,解决动拆迁、民生项目、历史遗留问题、群租三违等各项急难愁问题370余个。社区干部、居民给他的评价是:“很稳重、值得信赖。”
编者按
2014年的上海,人们在认识社区“铁娘子”梁慧丽、“美丽书记”吴慧芳、“开心小屋”鲍美利、“人民的好干部”汤庆福等先进典型的过程中,被这些充满正能量的灵魂所震撼,也被他们所坚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深深感染。
作为这些故事的采撷者,我们跟随着他们的足迹,倾听着他们的声音,观察他们与社会的互动,记录他们的思想。我们在感动中认知记者这份职业的价值:讲述精彩故事,塑造城市精神,传播信仰力量,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细落小落实而奋力地鼓与呼。
从今天起,我们再度迈出找寻先进模范的脚步,以深入基层带回的一线报道,全方位、多视角展示你我身边更多的先进典型和凡人善举。
工作日的早上8点,浦东新区塘桥街道塘东居民区里正是人来人往之时:买菜、上班、上学……大家伙赶着出门,可迎面见着一个熟悉的身影,都会停下脚步,亲切地喊声,“小万,你来啦!”
居民口中的“小万”,叫万添杰,是这个小区的“80后”党总支书记。五年多的时间里,大伙儿一起见证着这个对居委会工作几乎一无所知的小年轻用自己的坚持,一步步成长为大家认可的“小巷总理”。
“小巷总理”这个头衔听上去很酷炫,但基层工作却是实打实的千头万绪。一个上午,小万四处奔走处理“一箩筐”大大小小的社区事务,几乎就没在办公桌前好好坐过。
【时间:早上8时30分】
“小万阿弟”“小胖叔叔”
这天,万添杰和往常一样早早来到了居委会。第一位“来客”是15号大楼的向阿姨。作为楼组长,她来找小万说说楼组里的新情况——前些天楼道里的物业服务总让居民们觉得“差口气”。
“我们老小区的保洁、绿化、保安各由不同的单位承包,物业公司又起不到统筹的作用。”万添杰说,“塘东是由两个居委会合并而成的,有一个小区还对口着三个物业公司。”眼见着这种复杂状况,小万一直在琢磨要把居民自治的作用发挥出来,让这些管理单位把自己负责的服务项目列成清单,公开向居民们做承诺。每做一次服务,都要让楼组长检查签字后,才能算合格,“这叫楼组长监督制,向阿姨,到时候你一定要帮忙啊!”
说完物业,向阿姨又打开话匣子,一一数起了楼里居民的近况。在她眼里,小万的亲和力大家有目共睹,“社区的老人们都爱喊他‘阿弟’,而孩子们会争着叫他‘小胖叔叔’。”
原来,塘东居民区的车棚旁有一块空地,年纪大些的居民们爱在那儿晒晒太阳。万添杰中午常常扒上两口饭,就到那里转一转,陪老人们聊聊家常。时间长了,老人们有啥事情都愿意来找这个“小万阿弟”。
万添杰还是个名副其实的“孩子王”,他邀请社会团体每周五下午放学后,在社区里组织亲子公益活动,这就把小孩们全都召集在一起了。几年坚持下来,“小胖叔叔”的名气可不得了。
【时间:上午9时整】
有担当的“社区人”
“小万!”向阿姨刚走,家住471弄8号里的陈阿姨急匆匆跑来,一进门就喊着,“小区前面的理发店不知道装了些什么东西,连续响了好几个晚上,我们根本没法睡觉。”
“阿姨,您先别急。”万添杰赶紧走到她身边,“现在就带我去你家楼下看看。”
“是理发店水泵里发出来的。”他当机立断,“我现在就去沟通一下。”
一找到店内负责人,万添杰开门见山,“如果你们白天一定要开,晚上能不能关掉?”有理有据的说法让这名负责人无法辩驳,只能表示,“我们尽量配合晚上关掉水泵。”
“好,那我下午再来一次,找你们店长再确认下。”
自从来到社区,万添杰已经习惯冲在第一线。他的手机号早就向居民公开了,还24小时开机,“和老百姓打交道不是光要背户口本,而是要多交流,为老百姓办实事,这就是社区人的担当。”
【时间:上午9时40分】
刨出群众诉求
走回居委会的路上,两个老太太正互相搀着在小区里散着步。一看到万添杰,她们就夸:“小万是个好人啊!”
阳光透过树叶的间隙落在小万脸上,他的脚步丝毫没有松懈。来到居委会门口,浦东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同志已经在等着他了。2012年当选新区人大代表后,万添杰一直在思考,如何能为老百姓多做些事儿。最近,他提交了一份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书面意见,“今天,相关部门要来给反馈。”
“塘东社区的老龄化比例相当严重。整个上海市的老龄化程度在25%左右,这里的比例要将近30%。”坐在有些凌乱的办公桌前,万添杰迅速抽出了这份意见,“我们一直在和社区养老机构打交道,可以直接感受到他们发展的不易,也希望他们能不断提高服务的质量。”
在小万看来,无论是作为人大代表,还是作为居委干部,都不能坐等居民上门反映诉求,要走进社区,把自己摆进去,将群众问题刨出来。
【时间:上午10时15分】
调解要坚持真心
连一口水都没来得及喝,“老搭档”——社区调解员刘金栋跑来说,“旧改置换房后,家里闹矛盾的那户居民来了。”“走,现在就去!”夹起笔记本,小万径直奔向了社区活动室。
居民区原来有72户人家住的是塘桥地区范围内唯一的二级以下旧里,居民改善居住环境的要求特别强烈。作为区人大代表,万添杰主动联络新区建交委,反映峨山路420弄地块动迁置换问题。在和街道的共同努力下,“72家房客”有了旧改动迁置换的机会。
居民们住上了新房,本是件喜上眉梢的高兴事儿。可就在最近,一户人家却因为老房子里有户口挂靠的问题,引发了家庭纠纷。
“既然是从塘东这里置换的房子,我们一定要负责到底。”小万花了不少精力,终于把这户人家全约齐了。调解经验丰富的刘金栋悄悄告诉小万,“我刚刚搭过脉,这事情很棘手,估计今天是没法子谈成了。”小万丝毫没有气馁,“一次调解不行,我们就再调解第二次。”
“大家能坐下面对面沟通,把心里的矛盾亮出来,这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直到11点半,万添杰的工作仍在继续着……居民事、无小事,他一直坚信,“只要是真心真意为群众服务,再困难的事儿,坚持一下总能找到好法子!”
小万的两次流泪
前几年记者曾采访过万添杰。当时,几乎还见不着有年轻人在社区工作。一听他是“80后”,总有记者会问:“你那么年轻,为什么来居委会工作?”
如今,小万还在社区的岗位上坚守着,并且越干越出色。于是,这次采访,有记者又问他:“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你留在社区不离开呢?”
为什么要来?为什么不走?
或许在许多外人看来,社区工作实在有些琐碎,整天要和婆婆妈妈的杂事儿打交道,薪水更远远谈不上丰厚。然而,听过小万两次流泪的故事,这两个“为什么”其实就不难解答了。
与万添杰一起工作的社工说,五年多来只见过小万流了两次眼泪。一次是为了小区里的道路拓宽。大多数居民都对此翘首以盼,可有一位居民却激烈反对,导致工程迟迟无法动工。小万一次次找上门,把工程的详细情况解释了一遍又一遍,终于得到了这位居民的理解。等到工程完工,原本只能做单行道的小区道路,可以容纳下两辆汽车交会,居民们都格外高兴,万添杰却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眼泪是一种历练。小万说,是社区让自己成长。要不是社区人口普查、72户居民协议置换等一场又一场的“硬仗”,他怎么能磨练成让居民心服口服的“老法师”?
还有一次流泪发生在重症监护室里。当得知万添杰因长期劳累突发急性心率衰竭住进了医院,一拨又一拨的小区居民不约而同赶来看望自己的书记,很快就把整个病房挤得满满当当。看着这些熟悉的脸庞个个都面露担心的神色,小万哭了。
眼泪也是一笔财富。这些年来,他与居民们早已胜似亲人,正是这份沉甸甸的情谊,让万添杰和社区越贴越近。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