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征南 驻苏记者 吴跃龙
今年列入第一期建设的10座书报亭分布于崇安、南长、北塘、滨湖4个区,其中5个书报亭将在春节后陆续开放使用
■书报亭将销售报刊、文化产品、有价票卡等,还提供水、电、燃气、公交等一站式充值和缴费服务;LED显示屏和亭体发布文明创建等公益宣传信息以及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重大公共信息,空气质量、噪音等民生信息;智能终端将提供电子政务信息以及商业、娱乐、食宿、交通、旅游、位置、社保、求职招聘等信息的免费查询
昨天下午,无锡市委宣传部新闻处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证实,时隔5年多,无锡街头的书报亭将会回归,正式投入使用的时间预计在春节之后。
2009年,无锡大规模拆除书报亭。当时,本报曾连续刊发《无锡拆除书报亭惹争议》、《“当初合理的现在不一定合规”》等多篇报道对此事进行跟踪。据了解,此次新建的书报亭外观更为时尚,同时会进一步强化便民服务特性,并将实行统一管理,员工将挂牌上岗。
拆报亭是为了“让马路上好看些”
2009年年初,无锡突然决定以“影响市容、侵占道路”等为由,关闭、拆除市区1702个亭棚车点,其中涉及1241个报刊便民亭。对于部分当初的“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突然之间成了被整治的“非法亭棚”,官方给出的回应是“当初合理的现在不一定合规。”无锡之后,国内先后又有部分城市出现拆除书报亭的风波,媒体在报道这类新闻时通常将无锡称作“领头羊”。本报记者当时在无锡采访时获悉,做出拆除决定的正是时任无锡市委书记的杨卫泽。当时,因赖以谋生的报刊亭被拆,部分承包经营者泣不成声,有的甚至向本报记者下跪求助。
在“拆亭”当年的全国“两会”访谈上,时任无锡市市长毛小平在回应此事时表示,整治的依据是无锡市的《市容管理条例》和《道路交通管理条例》,条例中规定,未经审批不得擅自设立棚、亭、岗、摊。不久之后,时任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在无锡新传媒网站与网民互动时,曾回应无锡亭棚车点整治问题:“尽管对各类亭棚侵占公共资源和违规审批等问题进行整治十分必要,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方案不周密、工作不到位、不细致等问题,有关部门、地区和单位应该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但从多位书报亭经营者的诉说来看,管理部门说书报亭“未经审批”、“侵占公共资源和违规审批”的理由并不充分,而偏偏在此时一定要拆除书报亭,只是因为当时无锡市要举行一次国际会议,“是为了让马路上好看些”。
政协委员呼吁解决买不到报的尴尬
书报亭的经营者多为城市弱势群体,拆除书报亭,对收入本就微薄的他们而言是灾难性的。“路政、消防、工商、文化、新闻出版,家家都给我敲了红章。2007年,相关部门还对中山路沿线的书报亭进行改造升级。为什么经营了9年的书报亭一夜间就违法了呢?现在只能等等看,不行的话就要在原地露天摆摊了。”当年,年近五旬、身患尿毒症的老潘告诉本报记者,报亭一拆,几乎等于切断了一家的经济来源。
拆除带来的第二个影响就是买不到报了。2009年进行市容整治以后,无锡街头卖报的地方非常少。“除了汽车站、火车站,还真不知道哪里卖报。”不少无锡市民表示,政府在加强城市管理的同时,也要考虑到老百姓的需要,不能“一刀切”。听到这些呼声后,2012年,时任无锡市政协委员的陆莲芬专门提出议案,希望无锡能早日恢复报刊亭。陆莲芬认为,老百姓买不到报纸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而且报刊亭主大部分是就业困难群众,他们大都持有营业执照,关闭报刊亭已让这部分人丧失经济来源。
面对上述呼声,时任无锡市委书记黄莉新委派相关负责人组织相关部门,对重设报刊亭一事进行调研论证。去年9月,无锡市目标管理办公室在重点工作目标任务书中要求:将新增公共场所阅报栏、便民信息服务亭共100处。
升级为“便民信息服务亭”回归
据无锡市委宣传部新闻处介绍,今年列入第一期建设的10座书报亭主要集中于城区快速内环以内人口稠密地区,选址通过了市政府城管、规划、交通、市政园林等多个部门的审批核定,分布于崇安、南长、北塘、滨湖4个区,其中5个书报亭将在春节后陆续开放使用。待首期项目运营成熟并由相关部门审批后,二期40个书报亭将投入建设。
规划中的50个书报亭将升级为“便民信息服务亭”。亭身呈扁椭圆柱体,四周嵌大玻璃,书报亭为室外人工值守型,配有高清LED彩屏、智能信息终端,亭体周边有灯箱亮化功能。书报亭将销售报刊、文化产品、有价票卡等,还提供水、电、燃气、公交等一站式充值和缴费服务;LED显示屏和亭体发布文明创建等公益宣传信息以及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重大公共信息,空气质量、噪音等民生信息;智能终端将提供电子政务信息以及商业、娱乐、食宿、交通、旅游、位置、社保、求职招聘等信息的免费查询。
根据无锡市委市政府要求,新的书报亭将实行统一经营管理,不对外出租、转让、承包。实施便民信息服务亭“身份证”管理,在亭子的醒目位置张贴“身份证”,员工挂牌上岗,接受社会监督。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