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任萍
■文汇报记者 张晓鸣
税收,某种程度上也是企业及行业的“晴雨表”。
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年上海市税务部门组织的税收收入达到9207.9亿元,同比增长11.7%;剔除证券交易印花税后,税收收入完成8884.5亿元,同比增长10.9%。同期公布的“2014年第三产业税收排名前100位企业名单”和“2014年工业税收排名前100位企业名单”,在“不经意”中展示出上海经济转型的路径。
税收专家告诉记者,在2014年经济增速低于全国水平的同时,上海税收收入增速却高于全国水平。这充分说明上海经济发展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税收收入继续保持着平稳较快增长,为上海深入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
三产引领“静悄悄的变化”
市统计局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上海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64.8%,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税务部门数据则再次印证,第三产业不仅大了,而且强了。8884.5亿元税收中,第三产业税收收入5745.9亿元,占全市税收收入的64.7%,而第二产业税收收入3137.3亿元,占全市税收收入的35.3%。
而根据“2014年第三产业税收排名前100位企业名单”,2014年,本市第三产业纳税百强企业共缴纳税款1388.8亿元,占全市税收收入的15.6%,占第三产业税收收入总量的24.2%。
在市国税局、市地税局税收科学研究所第三研究室主任韩曙看来,与大张旗鼓的项目建设不同,以金融业、信息技术服务业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的变化是“静悄悄的”,但其中蕴含着巨大的转型活力。
从第三产业纳税百强榜中的行业分布情况看,金融业企业占席最多,高达42席。其中,银行业企业占25席,包括股份制、外资、民营等多种经济类型的银行;除银行业外,保险、金融租赁、财务公司、证券和期货市场服务、金融信托与管理服务等多种业务类型的金融业企业也在榜单中占有席位。此外,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在榜单中的席位从2013年的三席提高至四席,上海华为技术公司首次上榜。
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
一边是现代服务业引领发展,另一边重点工业对本市税收的支撑依然稳固。数据显示,2014年,本市工业纳税百强企业共缴纳税款1705.1亿元,占全市税收收入的19.2%,占第二产业税收收入总量的54.3%。
工业纳税百强企业中,六大重点行业的工业企业共占54席,缴纳税收705.4亿元,占工业纳税百强企业税收合计数的41.1%。其中,汽车、石油化工制造业形成了上海大众汽车公司、上海石油化工股份公司、上海通用汽车公司等三家税收规模超百亿元量级的企业,这显示了本市重点工业企业在推动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税收贡献方面仍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2014年榜单中有一个“群体”备受关注。上海电气电站设备公司、上海发那科机器人公司、上海索广映像公司、卡斯柯信号公司、上海罗氏制药公司、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公司等九家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制造业企业上榜。
韩曙分析,从纳税百强入围数量以及纳税额来看,国有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其对上海税收的贡献度不言而喻。但各行各业的外商投资企业也为上海作出了贡献,与上海经济的开放性特征相吻合。
自贸区企业开始崭露头角
当然,在全市经济逐步由高速回落到中高速增长区间,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上海税收收入增长也面临着压力。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胡怡建向记者表示,在外部环境不发生很大变化的情况下,经济增速进一步下行的压力还是较大。
而从2014年的这两张榜单来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企业崭露头角,正在成为一个新的亮点。从数量上来看,自贸区企业占据百强榜单共13席,其中第三产业纳税百强企业榜单中占十席,工业纳税百强企业榜单中占三席。这13家企业中,11家为涉外企业。自贸区企业在纳税百强榜单中的崭露头角,反映了上海自贸区成立一年多来,作为推进改革创新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
韩曙告诉记者,去年6月国家税务总局制定发布《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创新税收服务的通知》,在上海自贸区推行“税收一网通办,便捷优质高效”十项创新税收服务举措。半年多来,自动赋码、自主办税、电子发票等各项服务举措稳步推进。同时,本市税务部门建立科学的税收预测机制,准确把握全市收入总体趋势。通过对重点税源数据的挖掘运用,定期报送和汇总规范化台账,对各项微观增减因素开展动态监控。在更好服务纳税企业的同时,帮助释放企业更多的活力和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