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金融时报》和麦肯锡评出的2014年度图书《21世纪资本论》的作者皮凯蒂所言:我最擅长的恐怕是总结历史,而不是预测未来。
其实,大部分优质图书都有这个“特长”。《金融时报》在发布今年的年度书单时特别谈到,“如果要作为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预测,我们开出的长书单估计作用有限。”事实上,出版的长周期早已臭名昭著,大部分评论家没法据此判断金融危机的风险。即便像《大而不倒》那样加快出版流程,安德鲁·罗斯·索尔金的这本有关金融危机的著作也直到2009年才问世。
有意思的是,前英国官员沙迪在读完《大而不倒》后曾惊叹,一本有关金融危机的书竟“以一个叙事性的故事开始”,而后一步步铺陈到危机的深层原因和潜在解决方案。这不失为图书的真正价值:即在知识爆炸的时代,要从书本里获得新的、原创的知识已经越来越难,但书本可以告诉你为什么世界会是这样,或是那样。
在这个电子产品大行其道的时代,手捧一本经过印刷厂打印、装帧、散发墨香的真正的书,逐渐成为一种奢侈。但在执着的“翻书党”看来,读书,依然是理性大脑所必须的每日精神体操;读书,无法预测世界,但可以让你看懂这个纷繁的世界。
连日来,《金融时报》、《经济学人》、亚马逊等如约推出年度图书,一张张榜单互为补充,多有交集,大致勾勒出海外“翻书党”的阅读雷达图,伴你温暖跨年。
本报首席记者 唐闻佳
亚马逊2014年度图书选登
《我永远不会告诉你的一切》
Every thing I Never Told You
塞莱斯特·吴
故事发生在70年代俄亥俄小镇,一个由华裔父亲和白人母亲组成的家庭中,莉迪亚是家里最受宠的孩子,父母都对她寄予厚望。母亲玛丽莲希望她成为一名医生,父亲詹姆斯则想要她成为学校里最受欢迎的女孩,处处都是目光的焦点。直到莉迪亚的尸体在湖中出现,表面维持着平衡的家庭开始陷入混乱,他们各自道出藏在内心已久的秘密。简言之,一场悲剧开始撕裂一个种族混合的家庭。
作者塞莱斯特早年跟随父母从香港移居美国,对亚裔在美国社会中的孤独和疏离感深有体会,书中也着力探讨了跨种族结合家庭中,文化差异引发的各种问题,以及“家”对于他们的意义。
《冰之王国》
In the Kingdom of Ice
汉普顿·塞迪斯
19世纪末期,当时的人类对于世界上最后一块未被探知的区域--北极陷入了疯狂的着迷,没有人知道北冰洋的另一边藏着怎样的世界。当时首屈一指的地图绘制师、德国人奥古斯特·彼得曼坚持认为,在地球的顶端有一个常年翠绿的岛屿,是暖流汇聚的人间天堂。
一向特立独行的《纽约先驱报》拥有者詹姆斯·高登·贝纳特投资建立了一支探险队,32名队员带着疑问和好奇,开始了迈向未知世界的探险。探险船一驶入无名海域就被浮冰困住,船体遭到损坏,天气、补给等重重考验让队员们举步维艰,书中细致还原了这段惊险刺激的传奇征程。
《罗伯特·匹斯短暂而悲剧的一生》
The Short and Tragic Life of Robert Peace
杰夫·郝博思
这是一本真情流露的传记,讲述了非裔美国人罗伯特·匹斯短暂的一生。年轻的他走出纽瓦克贫民窟,考取常春藤名校,也因此开始在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之间反复挣扎。
作者杰夫是罗伯特在耶鲁大学的室友兼好友。罗伯特来自犯罪横行的纽瓦克贫民窟,父亲入狱,母亲收入微薄,但他还是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耶鲁。这本该让他的生活大大改善,但事实并非如此,无论是在耶鲁,还是在纽瓦克,罗伯特都成了格格不入的异类。
罗伯特在耶鲁表现优异,但最终死于一场涉毒枪击案。此书包含了当今美国社会出现频率最高的几类冲突:种族、阶级、毒品、监狱、教育、家庭、友情和爱情。书中呈现了两个几乎不相干的世界--常春藤和贫民窟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
《野蛮收获》
Savage Harvest
卡尔·霍夫曼
洛克菲勒家族是美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大家族,而1961年,家族第四代成员麦克·洛克菲勒在探访原始部落时的离奇失踪更是让全世界猜测至今。知名记者卡尔·霍夫曼重走了同一段旅程,从他撰写的这本新书里,我们终于得以知晓令人惊诧的历史真相。
在这本融合了历史、艺术、冒险和种族文化的新书中,一个信奉古老习俗和传说的原始部落被推到读者面前。它也藉由这位来自美国最富有、最有权势家族的学者的离奇死亡,呈现出“现代”和“原始”之间的激烈冲突。
《11号站台》
Station Eleven
艾米丽·圣约翰·曼德尔
一个雪夜,知名演员阿瑟·兰德在演出《李尔王》时心脏病突发,观众席中的记者、前内科医生利文上台为他急救,但回天乏术。同天晚上,突如其来的可怕流感开始大范围蔓延。15年后,当初目睹阿瑟在舞台上离世的新人柯森也将演出莎士比亚的戏剧,他遭遇一位先知,扬言会为所有提前离场的人挖掘坟墓……
这是一部大胆而又略带黑暗的小说,全篇讲述了好莱坞演员、记者和旅行剧团,为了艺术和人性赌上一切的故事。
《我们都是骗子》
We Were Liars
E.洛克哈特
这是一个关于夏天、青春和秘密的故事。女孩卡当斯每年夏天都会到外祖父名下的小岛上消夏,某天深夜她独自下海游泳,不幸头部撞上石头,失去了所有的记忆。在那之后,她被禁止回到岛上,这让她更疯狂地想要找回曾经的记忆。
那一夜发生了什么?为何她会在深夜独自游泳?为何所有人都闭口不谈这件事?真相到底是什么?谎言交织着谎言,构成了整个故事的线索,结局的出乎意料更是让读者大呼绝妙。
《如果是这样会怎样?》
What If ?
兰登·摩尔
“WhatIf?”是知名网站xkcd上的漫画作品合集,每幅都解答了一个你也许从来没有想过的神奇问题。每周都有数百万人登陆这个网站,只为看到兰登的最新作品。他用标志性的简笔人物形象作画,以此回答来自粉丝的各种问题,领域涉及科学、技术、语言、爱情等。比如“如果用90%的光速击打排球会发生什么?”“最快可以用多少速度冲向减速带,还能让你活下去?”
为了寻求答案,兰登无所不用其极--他用电脑进行模拟、在成堆的军事研究材料里疯狂搜索、找核反应操作员聊天……再将得出的答案创作成独具风格的漫画,最终集合成这部兼具科普和趣味的创意版“十万个为什么”。
《经济学人》2014年度图书选登
【时政类】
《沉默的专制:一幅漫画如何点燃言论自由的未来的全球讨论》
费莱明·罗赛
《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从工业革命到民主全球化》
弗朗西斯·福山
《倒塌:柏林墙的意外打开》
玛丽·埃莉泽·萨罗特
《野心时代:在新中国追逐财富、真相和信仰》
欧逸文
《鲜活的面孔:爱尔兰的革命一代,1890-1923》
罗伊·福斯特
《南中国海:亚洲的能源之争》
比尔·海顿
《印度尼西亚等等:奇异之国探秘》
伊丽莎白·皮萨尼
《中国的第二个大陆:百万移民在非洲打造新帝国》
霍华德·弗伦奇
【传记与回忆录类】
《威廉二世:简略人生》
约翰·洛尔
1888年,威廉的父亲当了几个月皇帝后因癌症病逝,同年威廉继承皇位成为威廉二世。威廉开始作为一个不折不扣的专制君主,统治德国这个在多方面都是欧洲最先进的工业社会。书评者称,这本书用极少篇幅描写了最后一个德意志帝皇的“简略人生”,一切基于作者多年的研究与巧思。
《拿破仑:一段人生》
安德鲁·罗伯茨
安德鲁·罗伯茨是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本书是他关于拿破仑的新作。这个英国历史学家充分利用了新公开的33000多封拿破仑的信件,得出了不同以往的颠覆性结论。比如,此书把拿破仑塑造成了能应对大量工作的人,个性充满决断力,又令人惊奇地原谅了他的对手,甚至容忍了妻子约瑟芬的不端。此书也入选《纽约时报》评出的2014年最值得关注的100本书。
《不为害:关于生命、死亡和脑外科手术的故事》
作者:亨利·玛殊、托马斯·邓恩
“Donoharm”(不为害),柏拉图最早提出,即不损害他人利益,就是最高的原则。此后在西方医学里,这个原则被引为经典,即一切医疗行为至少是要对患者有利的,而不是有害的。在这本类似于自传的故事里,作者、脑外科医生尝试解释他有多么地讨厌去撬开那个创造思想、感受、音乐的地方,但不得不那样做。
《鹰》
海伦·麦克唐纳
《小失败:一段回忆》
加里·施特恩加特
《费萨尔一世》阿里·A.阿拉维
《E.E.卡明斯传》苏珊·奇弗
【历史类】
《最危险的书: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之争》
凯文·伯明翰
一部摄人心魄的著作,记录了詹姆斯的“尤利西斯”如何从一本禁书,到连载在文学杂志上,然后作为私人限量出版物问世--当时主要是女性筹资募捐以帮助该书出版,而后这群女性又将此书复印本“走私”到美洲、英国等地。
《荷马为什么重要》
亚当·尼古拉斯
亚当·尼古拉斯,一个优雅的英国作家,他拍掉了荷马身上的灰尘,置于当下。尼古拉斯通过重读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给大家上了一堂关于幽默、暴力与英雄气概的生动课程。
《英国人和他们的历史》
罗伯特·图姆斯
《基督教世界被毁:欧洲1517-1648》马克·格林格拉斯
《猜想:应许之地的死亡和阴谋》
帕特里克·毕晓普
【经济学与商业类】
《21世纪资本论》
托马斯·皮凯蒂
《被遗忘的经济衰退,1921年:最终自愈的崩盘》
詹姆斯·格兰特
【科学与技术类】
《第六代大灭绝:一段非自然历史》
伊丽莎白·科尔贝特
前五代灭绝已经令植物和动物大规模地灭亡,现在第六代灭绝即将来临。生命是否有足够的修复能力让人类得以繁衍下去?
这是科尔贝特的第三本书,她站在人类文明与这个星球生态环境激烈冲突的最前沿写作--从大堡礁到她家后院。她走访了这个世界最偏远的若干角落,检视人为气候变化如何在本世纪内威胁到20%至50%的现存物种的生存。这本环保书极为严谨,细节丰富,如惊悚小说般引人入胜。
《前沿生命:量子生物学时代来临》吉姆·哈利利
量子生物学,即运用量子力学的概念和方法研究生命物质和生命过程的一门学科,又称量子生物物理学。这本内容丰富、浅显易懂的著作介绍了量子理论如何成为当下生物学领域的主流。作者介绍了大量有趣神奇的案例,比如具有巡航功能的鸟类如何感知方向,空气中的分子如何被感知为气味等等。
《终有一死:临终阶段的医药与重要事项》
阿图尔·嘉旺德
美国医生阿图尔的这本书记录了大量他的病人在生命最后时刻苦苦依靠着药丸续命,他们的身边包围着一群陌生人,头上是无情寡淡的白光。这是你真正要的最后时刻么,都来不及与这个世界好好道别,一切显得那么匆忙!作者这样提问。
这是一本关于生命的冥想,同样入选《纽约时报》2014年度最值得关注的100本书。
《关于脂肪的大意外:为什么黄油、肉类和奶酪属于健康膳食》
尼娜·泰肖尔茨
【文化、社会与旅游类】
《婚姻市场:不平等如何重塑美国家庭》
琼·卡波、娜奥米·凯恩
这本牛津大学出版社推出的新书讨论了为何越来越少人选择结婚,答案由两个美国法律学者,也就是本书的作者给出:几十年来,经济的不平等破坏了婚姻的正当性,并削弱了家庭的概念与意义。
《风格的意义:思想者教你如何在21世纪写作》
斯蒂文·平克
带着一点轻幽默,这个哈佛的心理语言学家解释了上等著作应该如同在上等厨房出现的顶级舒芙蕾,“糟糕的著作往往是事前加工,且永远落后于现实场景。”《经济学人》称本书适合所有年龄的人捧读。
《课程的希望:如何改变我们的学校》
乔·克莱因
作为纽约前教育部官员,乔·克莱因恐怕比任何人都清楚儿童时期的教育将对孩子未来的人生有多么重要的意义。他在这本书里详述了自己如何花9年时间投入提升纽约学校系统的运动,并认为这将成为全美教育体系改革的蓝图。
《利雅得的快速发展: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城市化与公路起义》
帕斯卡·梅诺雷特
《珊瑚礁、激情史:从库克船长到气候变化的大堡礁》
伊恩·麦卡尔曼
《德国:一个民族的记忆》
尼尔·麦克格瑞格、艾伦·莱恩
【小说类】
《通向北方的窄路》
理查德·弗莱根
一群战俘被分配在泰国-缅甸边境建造一条“死亡铁路”,故事的背景设在二战期间。本书同样荣登《纽约时报》2014年度最值得关注的100本书,以及2014年英国小说布克奖。评论者直呼,小说直到最后一页还紧紧抓着读者的心。《经济学人》更是不吝啬溢美之词,称作者理查德·弗莱根生来就是为了写作。
《莉拉》
玛丽莲·罗宾森
继《吉里德》、《家》之后,玛丽莲的第三部小说。
玛丽莲的《吉里德》曾获2005年的普利策小说奖,讲述的是一个小镇上的牧师的故事。玛丽莲喜欢读圣经,吉里德就是圣经里的一个地方。《家》是《吉里德》的续篇,讲的是一个感人的家庭故事。《莉拉》则是第三篇,主人公莉拉是那个小镇牧师的妻子,曾当过妓女,在新生活中重新认识了优雅、快乐与爱。玛丽莲·罗宾森被《经济学人》认为是当代美国文字最美的作家之一。
《解密》
麦家
《北极之夏》
戴蒙·加尔古特
《奥尔费奥》
理查德·鲍尔斯
《无人地带:一战小说选》
彼得·艾尔通/编
《三十个女孩》
苏珊·米诺特
《家庭生活》
阿基尔·夏尔马
《七月四日河》
史密斯·亨德森
《不确定的荣耀》
琼·塞尔斯/著彼得·布什/译
【看点1】皮凯蒂“年度商业书”横扫多张榜单
要说今年哪本书最红,法国经济学者皮凯蒂(Thomas Piketty)的《21世纪资本论》当之无愧。这本书探讨了贫富不均的根源及后果,被《金融时报》和咨询机构麦肯锡联合评选为“2014年度最佳商业书”。此外,该书还入选《经济学人》、亚马逊等多张年度图书榜单,堪称年度图书“当红辣子鸡”。
《金融时报》编辑、评审团主席巴贝尔称,最终入围“年度商业书”决选的6部作品各有千秋,引起评审间“激烈的辩论”,最后决定将3万英镑奖金颁给皮凯蒂这本颇具争议性的畅销经济学著作。
此前,《金融时报》曾针对《21世纪资本论》的部分论点提出质疑,但本书的问世确实引发关于贫富差距扩大及其解决之道的热烈讨论。巴贝尔表示:“虽然并非人人同意书中所开的政策处方,但本书的学术质量我们予以肯定。”他称该书是“具挑战性,但又极其重要的著作。”
【看点2】“麦式悬疑”点燃西方读者热情
在众多图书中,最终中国作家麦家的《解密》抓住了海外资深“翻书党”的心,入选《经济学人》年度图书。《经济学人》对此书的评价是,终于有一本不需要欧美读者对中国有特别了解就能读懂的中国作家作品,由前情报部门人员创作的这部小说,因其很好的节奏和新奇的故事脱颖而出。
据悉,如今在国外,最畅销的中国作家,除了莫言、余华,就是麦家了。
【看点3】华裔女性作家的处女作亚马逊年度图书NO.1
日前,亚马逊评选出了今年最佳图书,共100部,涵盖文学类、食谱、园艺、绘本等各个类别,既有虚构,也有非虚构。斯蒂芬·金的新书《复活》排名第6,大卫·米切尔的新书《骨钟》排名第14。最出人意料的是,年度图书第一名是年轻女作家塞莱斯特·吴的处女作《我永远不会告诉你的一切》。
亚马逊编辑盛赞此书是“图书世界的惊喜”。《纽约时报》评论此书“是美国文学中从未出现的”。从今年7月26日出版以来,此书一直非常畅销。
这是一本写爱、家庭和野心的书,表现出了70年代美国亚裔的孤独、局外感,以及跨族婚姻等特殊的社会问题。像她的小说主角,塞莱斯特也是一名华裔美国人,她的父母1960年代末从香港移民到美国,这让她对“种族差异”与“移民烦恼”有着直接深入的体会。